解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020-09-10 07:22王媛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纪念碑母校纳粹

王媛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小说。作者巧妙地将一名伤兵置于临时改建的战地医院中,通过伤兵看到的以前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等。

一、战争的痕迹

作品的一开头,作者便以冷峻的语言仔细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会儿发动机嘟嘟的声音停止了,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们那里有死人吗?…作者的语言简洁而冷峻,不含丝毫情感,也未作任何修饰,纯粹以写实的手法高度还原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主人公身受重伤,意识有些模糊,无法清晰地感知身边的一切,只能任由他人抬着自己穿过狭窄的楼道。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见到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如费尔巴哈的《美狄亚》、雅典娜神庙中的庙柱中楣、身着军服的老弗里茨像、房间的墙壁上的画像、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的金色铁十字架、月桂花石雕等。乍看之下,这些事物似乎并无关联,但仔细分析,我们便能察觉所有事物都带有十分浓重的军国主义色彩,透露出一个民族对战争的狂热与推崇。“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作者平静地描述了所有与战争有关的事物和景象,这无疑是战争留下的痕迹。是什么让原本美丽的城市变得千疮百孔?是什么毁灭了美好的一切?是战争。

二、战争的实质

提到战争,作者便开始思考更深层的东西:“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小说的主人公不仅看到了阵亡将士纪念碑、金色铁十字、月桂花环石雕,而且开始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思考战争的实质:战争,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毁灭。从表面上看,阵亡将士纪念碑代表着战士的荣誉,可这荣誉的背后却是无数人的生命。“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作者的叙述看似平和,但讲述的内容却是那样的残酷:“我”虽身在母校,但母校已经不是当初的母校,“我”也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学生”,“由学校上战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战争伤害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我”原本是一名学生,应当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是战争却让“我”变成了一名战士,更准确地说,是成为了“炮灰”。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的实质:在战争中,生命是轻贱的,毫无价值可言的,无论是批量生产的“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是那刻在冰冷石碑上的名字,都無法换回人们宝贵的生命。

三、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毁灭了城市,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可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小说当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通过“我”亲眼看到的一切,隐晦地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被临时改建成医院的学校、无数饱受伤痛折磨的伤员、批量生产的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一切都表明在二战之前,整个德国都受到纳粹文化的盅惑,连教育儿童、青少年的学校也成为宣传纳粹文化的阵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完全沦为强权意志的附属品。人们的精神被麻醉,人性被扭曲,全体国民都处在一种战争的狂潮之中,每个人的言行都表现出一种病态,即冷漠、麻木、盲从。人们完全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剩下的只有对军国主义的绝对服从,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必须拿起武器走上战场,而等待他们的只有冰冷的死亡。“我失去了双腿,右臂也没有了!”可怕的纳粹文化将德意志民族变成好战的民族,将整个国家变成战争机器,不断地扩张、侵略、掠夺……无数年轻的生命因战争而死亡,无数的城市在炮火的轰鸣中倒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回顾性的描述来揭露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的。从人性与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德国悲剧的根由,也是作者批判“纳粹文化”的一种方式。

海因里希·伯尔被誉为“德国的良心”,他亲身经历了战争,感受到了战争带给德国的深重灾难,亲眼目睹了纳粹文化对德国年轻一代的戕害,并且以平实、冷峻的语言记录了这一切,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反思,使作品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纪念碑母校纳粹
告别母校
纪念碑
Taj Mahal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英拍卖罕见纳粹玩具
你的任务是投毒
“纳粹猎手”将赴巴西追捕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