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祥
北宋“会风”给笔者留下第一印象的是北宋官员的帽子。那时官帽两边有长长的翅翼,据说是“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对文官大臣们也留了个心眼,为防止官员开会时交头接耳,就让他们的帽子两边长“角”,相互之间不得不保持距离,官员自然无法相互耳语。
照此说法,宋代官帽原来是皇帝从实处着手,整肃会场秩序的一种技术手段。这个办法若施用到当下维持会场秩序,自然没有必要。毕竟与会人保持“社交距离”,因为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性自觉。再说,防止交头接耳也不是当前会议的主要问题了。
当下与会者的主要问题,除了打瞌睡,多数人的眼力和心思都在手机上。而打瞌睡、玩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议繁多冗长、空洞无味、极端无聊。最近媒体报道,一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星期要开71场视频会议。你要他們每个会议都精饱满、心无旁骛,似乎不可能。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之下的今年,基层干部面对开会的苦不堪言,再次在媒体和网络上喷发出来。
面对这些会风问题,我们可以北宋官员的这顶帽子为向导,走进热播电视剧《清平乐》里北宋朝堂的朝会,去看看千年前的官场是怎么开会的。
如果你是追剧者,你就不难发现,宋仁宗的朝会上经常吵吵闹闹,不同意见者往往上演全武行,会上多有突然袭击,让对手猝不及防。碰到这种情况,主持会议的仁宗常常束手无策。会议拖堂成常态,下面的臣子站着打不了瞌睡,倒是坐着的皇帝时有走神。更有甚者,大臣们对皇上当面直谏,无数次让皇帝下不了台,收不了场。
这些会场奇观,比一些西方国家议会打架更富有刺激性,似乎不值得提倡。然而,不论是史料,还是电视剧,从皇上到大臣,虽然对仁宗朝堂开会太长都有抱怨,却少有发现说那时的会“开多了”的吐糟,也少有“与会人员开会无聊至极”的八卦。
那时的会议固然有很多问题,但笔者发现,他们的会议开得很实在,少有空话大话,多是讨论实际问题;少有领导长篇大论“满堂灌”,多是与会者主动发言,滔滔不绝;那时在会上拖堂的,往往不是会场中的最高领导,而是与会的大臣们。
有一次朝会,司马光在朝堂批评皇上对公主徽柔娇宠过度,要求皇上对公主严加管束,严处公主身边的内侍。这是司马光硬塞进会议的一项追加议题,见皇上无意接纳,他甚至准备当场死谏。这足以说明,仁宗朝的朝堂会议不是虚开,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次实锤,不锤平钉子不放手。连皇上也躲不过。
当代官员苦会海久矣。会议不仅开得多如牛毛,而且解决会风问题的要求也一波赶着一波。有会议次数的控制,有发言时间的限制,有发言文本的规范。从十八大以来就要竭力攻克文山会海,去年成为“基层减负年”,今年中央继续下文,持续解决形式主义对基层的干扰。
会风为何久治不愈?依我看,解决会风问题的所有方法,都不如真正砸下开会“实锤法”——每一场会都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务虚会议也要解决“真问题”,做到“非必要不开会”,开会则允许与会人畅所欲言,对是非对错做到不明不休,每个单位每年开展评比“无效率最无聊会议”活动,倒逼会议讲质量。
相反,把开会当作一种对上表忠的姿态,作为将工作甩责基层的手段,借机立官威显官味的一个秀场,而几乎不准备解决任何问题,那会议就很难压缩下来。你以为把实体会议改成视频会议就是一种进步?殊不知这只是把不正的会风换了个马甲,基层官员还是苦不堪言。
笔者无意厚古薄今,只是真的佩服北宋的那些大臣们,他们把会开得使龙椅上的皇上常常下不了台,开得皇上每次上朝之前忐忑不安。所幸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大臣们并非傲视君权,而是体现了那个时代符合官场伦理的“忠君报国”思想。尽管仁宗不算明君,但仁宗朝政大体还不算太差,那都得益于这些大臣和他们参与的这些朝堂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