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侠
摘 要:新时期,信息技术发达,媒体网络便捷,文化形态多元,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不再囿于简单的广场舞或者一场演出一次培训一个讲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的选择趋于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群众文化的一线工作者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思路;做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无疑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发达,媒体网络便捷,文化形态多元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标志,就是电脑逐步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因此社会生产越来越趋于智能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脑力劳动有相当一部分已被电脑取代,现在许多地方都不用人操控,电脑可以自动完成。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让人无法平静,不能滞留在传统中的,需要不断追求进步的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通讯工具从固定话机到大哥大到BB机到手机到平板电脑,实现了处处可以上网,时时可以聊天,国内国际漫游通话的便捷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不再囿于简单的广场舞或者一场演出一次培训一个讲座。在多元化的时期,人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深入思考,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首先,建设自我,学习更为高端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比如陕西省文化馆给县区文化馆培训学习数字化管理技术,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项专业技术。数字化管理需要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从省到市到地方县区,让信息畅通,可以搭载到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上,与县区组织部的工作联合起来,通过远程教育和数字化网络平台传递到村组社区,让文化真正惠民,通过这一平台,文化惠民工程一步步走进乡镇村组,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大众。中国有近十四亿人口,农民从来都是主体,只有把农民的文化活动持续不断地搞起来,从建设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把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根植在人民群众心里,把文化的种子播种下去,引导正能量的文化消费,把每个人心底向善,美好,纯洁的人本思想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的大厦何愁不稳固?
其次,根据需要,分期分片,逐步推进数字化网络体系建设。新时期农村大部分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建设格局,村庄路面硬化,创建了文化活动广场,有简单的健身器材,有的地方还建有音乐喷泉。群众生活在干净卫生整洁的农村,老人能过上舒适便捷的晚年生活,能方便孩子就近上学。年轻人如果能有在家创业的想法,扎根农村,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就能做到安居乐业,做新时代的专业农民,乡村振兴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文化工作者能为扎根农村的现代农民提供什么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根植精神文明的种子,让老人老有所养,父母做好榜样,孩子传承好的家风,让乡村的教师们能安心一片天地,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及时享受到文化的精神食粮,安乐身心,和谐邻里,辛福生活。
再则,给农村文艺工作者提供服务基金,做得好的予以奖励,让城乡差距在文化共享的舞台上达到无痕化。九年义务教育,让孩子们共享基础教育资源的蓝天。那么文化资源共享就能让城乡居民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融共通。
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美好期待,我的思考是:要注重人的文化心理建設。在这方面,群众文化工作者无疑担负着传承、传播、引领、指导的作用。现在有一种说法: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的文化素质较高。为什么?这似乎像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肚子吃饱了,达到基本的生存需要,人才会考虑文明的问题。所有的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在文明程度的稳步提升中,人的文化需求也在慢慢地提高,这就对文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什么?文化,就这个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认知与经验的升华。
文化心理建设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建设,追根溯源,人的建设问题是关乎人的内在管理,取向,也就是人的三观。这一方面,我想谈谈张载的关学。其实,张载的关学,就是关中之学,他的主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但是他最基本的是为生民,为了人民大众,让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建设自我,达到自我完善。我所思考的文化的渗透作用就是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自省,达到自己内心的和谐,安身立命,生活幸福,其乐融融。文化体现出来的不是人无止境的欲望,而是人性的善恶分明。也许这是一种太过理想的思考,但是要实现中国梦,首先非得要让人清洁欲望,洁净自身,做到不贪腐,不做恶。
总之,在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处于周礼文化之乡,把家乡的文化事业做好是当务之急。在此,我考虑从以下做起:一,汲取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文化而文化。比如:秉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发展一乡一品,但是无处不体现周文化的元素。比如北郭民俗村发展臊子面,陵头村西府曲子等等不一而足,文化可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克己复礼是周文化的精髓,剔除其为当政者服务这一功用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规范,大众行为,作为修炼自身的工具。二,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提供服务平台,让文化更好地传播。三,要会学习,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四,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文化未来的生力军,如果他们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一点都不了解,我们不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些素质的话,文化的断代也是有可能的,那将与文化的春天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他们可能不是未来群众文化社会的建设者,说不定成为文化的践踏着。所以,一定要对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一个阶梯式的构象。
新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既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又须适应广大群众的爱好和习惯;既可以改变不相适应的文化组织形式,又可以推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组织的发展;既有赖于国家文化体制的规范和管理,又可以促进群众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树起了一面旗帜。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与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升了中华名族的文化自信,也给予文化前沿阵地的文化工作者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举起这面旗帜,排除障碍,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不懈努力,同时,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大胆实践,相信群众文化工作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