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闻博
摘要:脑缺血耐受为经过预处理后脑组织具有较高的抵抗严重缺血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通过缺血預处理则有助于防控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视角出发,总结脑缺血耐受预处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为今后脑缺血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缺血耐受;缺血预处理;脑缺血性疾病
Abstract: 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 is the ability of brain tissue to resist severe ischemia after preconditioning.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s help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and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Through comb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 preconditioning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
一、前言
脑缺血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的常见病症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演愈烈,此类疾病发病率仍将处于进一步上升态势。脑缺血耐受已经成为研究领域遏制脑缺血性疾病发生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围绕缺血预处理展开的研究更是多样。鉴于脑缺血性疾病的危害性,总结缺血预处理举措并指导今后防控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故本文旨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脑缺血耐受预处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更好地指导今后防控工作,现综述内容如下。
二、西医缺血预处理研究
西医指出,脑缺血耐受属于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涉及了多个环节的调控,包括各种递质的释放、受体表达水平的调整、通道的激活与关闭、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等,并且却来越多的学者指出,缺血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腺苷等内源性递质的释放,在与对应的受体相互结合之后即可以激活信号传导通路,源源不断单独释放出能够为脑组织提供保护作用的物质[1]。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被用于缺血预处理的药物种类随之增加。经过现代加工工艺制备出来的西药在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迅速释放出药物有效成分并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或者是靶组织,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流再灌注,抑制血栓性栓塞的形成,大幅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2]。目前西医缺血预处理措施以及作用途径见表1。
由于西药给药方便且见效迅速,故在缺血预处理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自身的优势正在内医学界所熟知。然而,西医缺血预处理亦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即:腺苷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价格较为昂贵,并不能够被所有脑缺血性疾病患者承担,故短期内尚难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3-硝基丙酸、内毒素又具有较大的毒性,一旦无法精确给药势必会对脑组织、神经元造成严重损伤,尤其是患者个体因素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目前难以做到个体化给药。阿司匹林虽然并不具有毒性,但并不适合能够状态下的反复给药,使得缺血预处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中医缺血预处理研究
中医典籍之中虽然没有脑缺血性疾病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归属于“缺血中风”范畴,总结指出该病症的发生、发展与“淤”“痰”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淤”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故中医主张采取活血化瘀的治则来提高脑缺血耐受[4-5]。具体缺血预处理措施以及途径见表2。
相较于西医缺血预处理,中医缺血预处理的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且经济性好,取材容易。中医针灸以及中药方剂和复方制剂均是围绕活血化瘀而进行。不同缺血预处理手段均有助于提高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效果,改善微循环,为切实提高脑缺血耐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6]。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缺血预处理措施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研究成果不仅仅集中于动物实验,多靶点亦在脑缺血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优势[7]。特别是针灸能够刺激患者机体内多种内源性保护机制的运转,并且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故在当前不失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缺血预处理手段[8]。
四、中西医结合缺血预处理研究
中医缺血预处理能够通过多靶点作用提升脑缺血耐受,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见效慢,西医缺血预处理则能够在短时间内起效,所以将中西医缺血预处理手段联合应用成为进一步提高脑缺血耐受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缺血预处理的研究尚属于一个热点研究议题,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缺血预处理手段间相互影响关系并非十分明确,所以此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有限,具体见表3。
五、结语
脑缺血耐受已经成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題之一。脑缺血性疾病则是目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存质量的常见病症类型且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此类疾病势必会呈现出同步上升态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环节,单次TIA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随着发作频率的增加以及病程时间的延长,脑缺血性疾病发生风险激增。在TIA发作过程中神经细胞亦会受到缺血的诱导而对其产生耐受,并且脑缺血耐受涉及了诸多机制和因素。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提升脑缺血耐受能力,为应对脑缺血造成的损害及不良影响提供良好的帮助。当前临床中缺血预处理手段以西医以及中医为主,其中西医所用的药物包括腺苷、3-硝基丙酸、阿司匹林、内毒素、缓激肽、神经营养因子,而中医采用的手段包括针灸(针刺、灸法)、中药复方制剂(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冠元颗粒、复方参芎滴丸)、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西医缺血预处理举措虽然见效快但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如部分药物毒性大、费用高昂等,使其难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尚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中医缺血预处理则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提升脑缺血耐受能力的目的,加之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在人体试验中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中医缺血预处理措施的不足在于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医学界将关注目光转向中西医结合,以规避各自存在的不足,实现脑缺血耐受。然而,中西医联合应用虽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于两种缺血预处理手段是否能够形成协同作用以及具体作用程度高低,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此点也是今后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向,对于当下,本文认为中医缺血预处理不失为首选手段,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强,秦萍,李宏玉,等.针刺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研究机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14(4):583-585+589.
[2]王佳磊,蒋孟洋,张孟岳,等.p38MAPK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抑制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GLT-1表达上调[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33(9):1253-1259.
[3]程鹏飞.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在地氟醚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 2019,20(19):155-156.
[4]王天宁,万志强,赵彧,等.复方增氧方耐缺氧作用及初步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35(4):715-719.
[5]刘曌宇,朱萧玲,杨谦梓.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小鼠海马组织微RNA-223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6):527-530+544.
[6]张婧,邹玉安,薛茜,等.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大脑皮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和Toll样受体4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9(1):83-86.
[7]羡晓辉,高俊侠,齐杰,等.p38MAPK通路参与舒巴坦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38(10):1117-1121+1126.
[8]张婧,邹玉安,薛茜,等.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大脑皮层晚期糖基化终末受体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33(5):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