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静
如今,国家倡导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篇目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增多的趋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古诗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对此,教师就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很多学生虽能读懂古诗词的内容,但是他们在读完作品后却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不到诗词的美。对此,教师就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改编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曲风婉约,还原了词人李清照的往昔之景,唱出了词人充满柔情的浪漫情怀。富有伤感的演唱将学生的情绪缓缓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变迁和青春的易逝。通过音乐,我们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鉴赏热情,让他们更好地与词人共情。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常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惜花也就是惜自己,可谓语浅意深。又如,教师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以在上课前的几分钟组织学生一起诵读这首词,然后创设情境:“秋蝉的呜叫声凄凉又急切,长亭被暮色所笼罩,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的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恋人手拉着手,含泪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配以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之后,学生找出了词作中的意象,如“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等,在凄清的意境中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词中有画,景中含情。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见了“酒醒”之后的主人公在借酒消愁,却“举杯消愁愁更愁”,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会离爱人越来越远,此时的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到这里,教师不用多讲,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悲伤与哀痛了。
二、讲解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修辞美
古人在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展示景物的动态美,满足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想象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修辞知识,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修辞美。比如,在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夸张,什么是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李白在诗中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品味。有的学生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姥山挺拔高耸的气势超过了五岳。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一般。”有的学生认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将‘万事’比作‘东流的水’,一去不复返,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失意和感慨。”
总之,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讲解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和修辞美,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城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