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王鹏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抖音平台上的“宅文化”系列短视频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从场景理论的视角思考,抖音为用户搭建了满足“宅文化”虚拟社交体验的场景,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形成故事化传播,“宅文化”内容创作会生产积聚,引发用户围观形成流量池。
关键词:场景理论;抖音;“宅文化”;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5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包容性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d34
一、引言
2020年疫情下的春节,使短视频的场景前所未有地集中在了家庭空间。在家庭生活的各个缝隙空间和碎片场景中,“共同抗疫”成了全民议题,各种记录日常生活、展现自我能力的视频内容如美食制作、搞怪、舞蹈教学等也成了热门。2020年2月10日,抖音官方发布了《抖音2020年春节数据报告》,除去与疫情直接相关的疫情实时状况、祈盼各地平安的短视频外,春节期间抖音共发布了237万个与“宅文化”有关的视频,如抖音热门话题“在家旅个游”下的短视频总播放量高达21亿次。
疫情期间“宅文化”在抖音流行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抖音平台上流行的“宅文化”视频有何特征?抖音“宅文化”的流行与短视频的媒介场景有何联系?如何从场景理论视角去解析“宅文化”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本文将聚焦于场景理论视域下抖音“宅文化”传播特征,对“宅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二、场景理论与“宅文化”
(一)场景理论
“场景”一词最早是指戏剧、影视中的画面,后被逐渐应用于传播学、社会学研究中。其意义也由最初单纯的空间偏向开始泛指生活中人与周围景物构成的特定情景。20世纪50年代,戈夫曼提出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理论——拟剧论。到8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戈夫曼拟剧论的基础上,结合了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媒介情境论”概念,并以此来研究媒介场景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影响。梅洛维茨认为,媒介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信息环境会影响该环境下人自我展现的行为方式,所以在考察人的行为时,必须结合其当时所处的信息和物质环境。此外,梅洛维茨还提出“社会场合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地点来上演旧的角色,它也改变了正在上演的角色”[1]。也就是说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场景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角色行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场景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五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2];我国学者彭兰也指出“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3]。
(二)“宅文化”
“宅文化”是随着互联网发展逐渐流行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宅文化”的内涵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衍变。当下“宅文化”被广泛认可的内涵通常被描述为:某一群体为减少现实交际更热衷于宅在家里,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这部分人的主体人群多为中青年,他们大都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符合自我想象的社会形象。抖音等移动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使信息内容的生产、分发、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环境,构建了一种新的情景。短视频这种火热的发展状态为“宅”现象的延伸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可能。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这种以“宅”为核心创作点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抖音上尤为明显。
三、场景适配满足用户需求
抖音“宅文化”的流行依托于抖音平台在特定时期提供的场景服务,这种场景服务为用户搭建了新的虚拟社交体验,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抖音的人机交互设计为用户的“宅文化”体验构建了技术基础。抖音平台界面首页中有推荐、关注、消息、个人四个功能板块,直观简洁的方式让用户可以进行方便的选择,进入特定的场景。抖音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的幾十秒,并且呈现形态为竖屏,与其他移动短视频相比,抖音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更加突出地呈现视频内容焦点,用户的沉浸感也更强,体现出了高度的场景化特征。
抖音的后台算法推荐技术为用户的“宅文化”体验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需求场景。抖音会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足迹,通过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对用户诉求进行分析,“凭借这些数据运用算法为每个用户精准打造应接不暇的视觉盛宴”[4]。基于用户兴趣的多样化,抖音从客观地理位置以及大数据分析,为用户自动筛选符合用户个性的内容,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增强用户黏性,为“宅文化”的展示提供技术基础。
抖音的评价与分享机制为用户的“宅文化”体验提供了交流场景。抖音的内容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虚拟交流空间,满足了疫情隔离期间人们的社交需求。相比于文字,视频是更加泛众化的传播媒介,虽然其承载的信息量较少,但其更为直观、更易理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身份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自身的生活状态转化为移动数据,在平台上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现实场景的社交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信息选择与模仿,形成自身在平台上的个性化定位,并进行分享与评论,满足了自身表达与展示的社交诉求。
四、沉浸式传播影响用户行为
抖音有助于形成“宅”场景创作,可以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传播体验。
短视频的轻传播特征更有利于用户对“宅文化”视频的创作。抖音短视频有限的时长决定了用户在表达自我时只能是片段式的表达,在有限时长的短视频片段中,用户的内容叙事很难追求完整和系统,更多的是追求细节的放大和情感的细微描述。这种表达虽然弱化了时长和完整性,但却“强化了时间的意义,让短视频中的每一秒都更有厚度也更具价值”[5]。在这种厚度之下,用户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自我,会更加专注,情感参与也更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学习与娱乐的空间与时间界限变得模糊,众多学习、工作、娱乐的主题内容被迁移至家庭空间进行表现,叠加了用户的旺盛精力与创作愿望,以“宅”为主题的短视频便在疫情期间呈现出井喷的态势。
场景中的自我表现与受众关注加强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大众通过移动短视频,对日常生活进行展示以表征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不仅是影像的观众,也是自己的观众,并且沉溺于观众这个角色”[6],尤其当用户借助媒体获得一定的主体肯定后,会更加倾向于同样视频类型的再创作,如疫情期间高点击量的“酸奶蛋糕制作”视频、家庭广场舞教学视频等。“宅”内容的积聚给用户带来了沉浸式传播体验,情绪的宣泄实现了用户精神感官的慰藉,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释放了现实中的焦虑感。
五、内容关联形成匹配引发用户围观
场景功能促使内容关联度提升,“宅文化”内容生产积聚,引发用户围观形成流量池。
疫情期间封闭的“宅”场景促成高关联度的内容聚集,共鸣的内容引发用户的围观。在封闭的空间内,用户出于自娱自乐、自我排遣等目的,在抖音等平台上发布自身模仿热门内容或者与热门内容相关联的视频,如抖音上的热门话题“在家旅个游”,用户纷纷把自家的客厅、餐厅、卫生间、卧室当作“室内之旅”的热门“景点”,以此为创作点进行视频内容的拍摄制作。低成本、低配置、别具一格的娱乐趣味迅速引发用户的围观,吸引了大量的流量。“某种现象被反复模仿的前提,是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认可和适应”[7],随着内容热度的提升,这样的内容被众多用户模仿与改进,引发了新的用户围观与流量叠加。
抖音提供了便捷的转发接口,通过大众传播与社交圈的裂变式传播促成了“宅文化”流量的进一步叠加。抖音平台的短视频内容可以通过下载文件或分享链接的形式进行转发,转发的平台可以是今日头条这样的流量媒体,也可以是微信朋友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能量的叠加,使每一个热点“宅文化”视频的传播能量都发挥到极致。“宅文化”场景在一次次的转发中实现裂变,激发着每一个拥有相似场景和经历的用户去再创作、去发掘新的视角,记录自己的点滴细节,记录美好的生活场景。
六、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的重要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各移动短视频平台也加强了对“场景”的争夺,这实质上就是对用户的争夺。新场景的搭建能促成新的行为逻辑,能够让人们以虚拟到达的方式完成群体的集聚,增加用户的黏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场景的应用时刻保持清醒,依托于场景的沉浸式传播会使部分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沉迷其中,满足于某种虚拟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生活情景脱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对网络内容严格把关,为用户提供健康的使用环境,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用户媒介素养,促進用户形成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合力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雪芳.弹幕、场景和社会角色的改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42.
[2] 梁旭艳.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J].新闻界,2018(09):57.
[3]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
[4] 王长潇,刘盼盼.网络短视频平台的场景演变及其舆论博弈[J].当代传播,2018(04):17.
[5] 刘磊.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规则[J].当代传播,2019(04):82.
[6] 郑宜庸.移动短视频的影像表征和文化革新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4):31-32
[7] 任蒙蒙.模仿与创新:抖音用户的去个性化表达[J].青年记者,2018(26):110.
作者简介:朱莉(1980—),女,新疆克拉玛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实务。
王鹏(1979—),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