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康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绵阳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科学城”,通过对其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并不合理、高级,主要体现在:农业经营仍以小农生产为主、工业结构构成不合理、服务业发展阻碍大,针对这些现状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高级化是完成任务的前提保障。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布局的合理化、高级化会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对地区产业的结构及布局产生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绵阳市产业结构现状,总结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一、绵阳市产业结构现状
为了对绵阳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绵阳市2012年—2018年的分产业生产总值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以2012年名义GDP为基准,利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计算各年份实际GDP,数据来源于绵阳市统计年鉴。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绵阳市经济的稳步增长,三次产业各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率相对较低,在5%—10%之间浮动,但每年也维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在2013年—2017呈现出了下降趋势,特别在2017年出现负增长,但是在2018年第二产业增长率明显提高,除开2016年,2017年第二产业增长率始终超过第一产业5%左右。绵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从2013年—2018年始终维持着高增长率,增长率平均超过第二产业10%以上,超过第一产业15%以上,特别是在2017年第三产业增长率达到了峰值41%,弥补了第二产业的负增长率,并且在2017年达到9.1%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说绵阳市经济增长重主要的带动作用来自于其第三产业。
二、绵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绵阳市农业产业结构问题
从农业产业结构来看,绵阳市虽然具有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独特优势,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绵阳市粮油产业生产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商品化率低,良田每亩收益较低;缺少农业龙头品牌,本地品牌在川内川外影响力较低;土地流转比例偏低,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少,吸收外来资本的能力偏弱。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绵阳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市内农业生产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资本对绵阳市农业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问题
綿阳市工业在“十二五”以后综合实力显著加强,已经形成了八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是绵阳市工业增速在全省范围内并不处于高水平,从2000年工业总产值的全省第二跌至2017年的全省第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2018年前由两位数跌至个位数,虽然在2018年增速回升但对绵阳市工业增长仍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最优,各个重点产业之间的比重并不合理,工业产业链延伸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绵阳市内的大型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带动效应较弱,这些问题影响着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绵阳市服务业产业结构问题
绵阳市服务业在2017年的增长率在全省位居第一,并且占据了全市GDP比重45%,但绵阳市的服务业在西部地区仍然不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优势,在西部地区绵阳市的服务业总量位居全西部地区的21位,在非直辖市、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1位,并且服务业占比低于与绵阳市GDP总量相当的桂林、柳州、遵义。绵阳市服务业保持高位增长的压力较大,由于服务业总量的提升以及其他城市对于服务业的重视加大,绵阳市想要继续保持全省增速第一梯队难度较大。
三、绵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绵阳市产业结构虽然已经进入了“三二一”的高级化阶段,但绵阳市农业产业并不能适应新的阶段,产业结构并不合理。通过推广农业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通过产业融合、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科学推进绵阳市土地流转确权工作,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土地流转成功经验,吸引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在绵阳市落户,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突出特色农产品独特优势。
(二)推动工业产业深度协作,促进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绵阳市已经建立起以八大重点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是各个重点产业之间比重并不合理,工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通过工业各部门的相互交融协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信息交流,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升级,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下一步要通过加大新一轮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拓宽技改投资来源、加强工业项目储备等方面,继续着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产业机构的高级化水平。
(三)推动特色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化服务业
积极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科技,创意与文化的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各区县的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强化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服务型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条件,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05):70-78+89-216
[2]韩元明.绵阳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研究[J].商,2016(24):286.
[3]陶晓明.绵阳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南科技,2015(11):147-149.
[4]高伟伟.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J].商,2016(33):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