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探究

2020-09-10 12:23刘超
教学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差异化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越来越多地需要应对学生诉求的多样化。“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自产生以来,虽然一直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但其中诸多观点,特别是其对“适应”的强调,对于回应上述学生诉求具有较好价值。一方面,它提供了审视公共体育教学困境的理性视角,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模式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问题所在; 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在此四个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适应体育”教育理论;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差异化

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体育教育,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未达 60 分不能毕业,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恰恰是衡量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标尺。2018 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目标做了深刻论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体育教学改革的关注度不够

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言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就目前来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高校领导而言始终未能提高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教学课时甚少、教学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最终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得不到有效发展。

(二)公共体育教学目标严重缺失

在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也是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技术和知识的讲解是课程教学目标,有的则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是教学目标,更甚者有的教师还将公共体育课作为一种娱乐休闲课,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对课程的整体认知,最终在降低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益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公共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僵化

从目前来看,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仍采取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极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其中教育模式问题尤为严重,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教师始终未能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始终站在教学主体的位置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导致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度地关注于升学率问题,却未能从学生兴趣和个性出发来安排体育项目,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四)相关政策落实不力,体育教师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部分高校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认识和理解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层面还存在误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上还存在偏差,在落实公共体育教师职称晋升、福利待遇、课程酬金、训练补贴以及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酬金等方面经常会大打折扣,不能完全执行国家政策法规。部分高校甚至存在公共体育教学工作量被无端乘以系数,人为制造同工不同酬的乱象。这些情况的发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共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也无法充分调动公共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看到自己运动技能的提高,才会真正喜欢上体育,才会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才会将“被动性的要我练”转变成“主动性的我要练”。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推进,把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结合起来,整体策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才是让学生保持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关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公共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学习,定期组织公共体育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进修,每周开展专项课程教学交流研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历和晋升高级职称,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定期组织教学团队经验交流活动,在提高专业知识和加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团队的整体素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适当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三)加大场馆建设经费投入,排除安全隐患

高校体育场馆与设施是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组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的经费投入必不可少。 各高校要及时更新破损严重和老旧的体育器材,这也是对公共体育教学安全的必要保障。有条件的高校可新建符合公共体育教学要求的体育场馆,借助体育场馆提高学校的声誉,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场馆的高校要从优化管理着手,尽量在训练之余开放设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高品质需求,全方位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硬实力。

三、差异化: 基于“适应体育”教育理论的高校

公共體育教学变革进路“适应体育”教育理论中之所以强调“适应”,是因为认识到人高度的差异性。在该理论指导下,高校公共体育需要依据人的不同开展“差异化”教学变革。所谓“差异化”教学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特征来构建分层的教学理念,厘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立体的教学内容和开发多样的教学模式。

具体进路如下:

(一). 构建分层化教学理念

体育能被视为“教育”的分支,是因为它能够通过教学对学生身心产生影响,并提升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开展公共体育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选择以“适应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框架的重要心理动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差异化教学变革首先体现在构建“分层”的教学理念上。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能力水平等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组成“基础班”“提高班”“拔高班”等不同层级的教学班级。这一理念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反映,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潜力。理念的变革不仅要在教学的起始,还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尤其是体现在最终的评价中。依据学生所在的不同教学层级,对于学生整体的表现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情况进行加权评分,肯定学生在教学中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对比度和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二)厘定科学化教学目标

在分层化教学理念指导下,要确立科学化教学目标,可以参照汤姆林森( Tomlinson) 的“四领域、五原则”。“四领域”包括内容( Content) 、过程( Process) 、成果( Product) 和学习环境 ( Learning Environment) ,确立了教学目标的范畴。 “五原则”是指: 第一,是以人的“差异性”为目标驱动引擎,回答好“人是如何学习的”的问题,为如何“适应”提供答案; 第二,多视角审视课堂,打破“菜单式”课程的教师主导逻辑,避免教师能教什么就开设什么的情况; 第三,理解基础好的学生( Advanced Learner) 的 需 求; 第 四,理 解 学 习 困 难 学 生 ( Struggling Learner) 的需求; 第五,令学生感受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环境,理解教学内容,获得良好学习经验,并在标准化评价中表现优异。上述教学目标源于汤姆林森对实践的升华,从其著作的标题《以差异化教学回应全体学生的需求》和《如何在混合能力班级中开展差异化教学》可知,这些目标能够使政策中整齐划一的目标更富“弹性化”,面对不可能完全化整为零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三)设计立体化教学内容

差异化教学意味着根据学生调整内容以适应其准备程度,而不是恰恰相反。根据汤姆林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可以通过制定《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来实现。该《指南》的立体化要求表现为: 在宏观层面上,应考虑不同专业、年级、运动兴趣以及学生身体基础等因素,设定承担不同任务的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群”,以此保证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 在中观层面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练习方法纳入其中,并细化活动时间、次数和强度等指标,学生可以选择适宜自身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形式,循序渐进地参与教学中; 在微观层面上,除了提供基础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加入更具特色的教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还要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考量,赋予内容更深的文化性。简言之,应将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运动金字塔”,它将学生差异的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整合起来,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向“塔尖”攀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实现此教育形式的目的。

(四)开发多样化教学模式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受到“外部政策制度”和“内部价值认同”的双重驱动,后者尤为重要。要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认同,仅将教学“适应”停留在课堂中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开发“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当前,“一体化”探索比较成功的是“俱乐部制”———以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学生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打破传统的以班为教学单位的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课外运动、体质训练和竞赛等融为一体。其中,课堂教学和竞赛可以进行标准化考核,而课外运动和体质训练则是多样化的另一个着眼点,即引入移动应用和智慧教学等技术。技术模式的优势在于: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参与项目以及考核过程,自主学练,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来独立解决问题,增强体育教学的“思考性”; 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动态地调整大纲,潜移默化地干预学生的运动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并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通过师生合作真正诠释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五)教学理念中缺乏人文关怀

“适应体育”教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调动起主观能动性进行活动的重构。显然,该理论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追求之上,要求公关体育教学理念扎根于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以及学习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和影响。据此回顾现实发现,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并没有着眼于学生,而是眼于“考核标准”,进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亦即,考核导向的教学理念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提供的可选择项目极其有限,通常是篮球、足球、体操等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固定项目。部分学生并不擅长上述项目,或是自身素质达不到项目要求,在可能“挂科”的阴影影响下,他们对该教学可能产生惧怕心理,甚至视其为一项负担。显然,考核导向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在努力的情况下仍得不到公正的评价结果证实明显缺乏人文关怀的表征。这不仅无法实现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还极有可能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从本质上损害了其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体育锻炼权益。

我国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历史较长,教学方式也已固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心,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教师只有把教学情况、方式和学生的要求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

参考文献:

[1]卢 雁. 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 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8( 10) : 1391 - 1394.

[2]G. Doll - Tepper,C. Dahm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An Inter disciplinary Approach[M]. Springer - verlag,1990.

[3]吳雪萍. 适应体育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

刘超 男 1985.12  汉族 江西南昌 江西科技学院 讲师  学士本科 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邮编:330022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差异化
电力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的选定和效果评估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当今教育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