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凤玲
摘要: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核心主要是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直接切亲密的交往与探索,以使小朋友们在不断获取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动手、动脑、观察等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就此,本文主要从种植种类、照护方法、主题教育三方面入手,简要探析幼儿园植物角的创设对小朋友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园;种植角;幼儿;观察能力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038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进而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对小朋友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蒙,还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尝试利用植物角的创设来引导幼儿在种植、观察和管理的过程中,获得观察能力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拓展。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幼儿园植物角度的创设对幼儿综合能力成长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如下,以期为各位一线幼教同仁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一、精选植物种植种类
幼儿园植物角植物的种植不仅要跟随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宜的植物来中职,我们还要在“以幼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选择小朋友们感兴趣的植物来种植,进而才能激发小朋友们对种植植物的好奇心,才能促使小朋友们对植物进行主动观察,才能调动小朋友们多感官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在引导其了解和学习植物的生长特性的同时,激发小朋友们的植物角活动参与兴趣。
例如,立足幼儿园小朋友们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我与配班教师商议在我们班的植物角创设过程中,专门给小朋友们种植了一些“含羞草”。一般来讲植物没有神经和肌肉,它们感知不到外界的刺激,但是含羞草却不同,它在受到外界的触碰和刺激时,小叶片会自动闭合,呈现“含羞”状态。在种植完成之后,小朋友们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植物,但是老师在给他们展示含羞草的特性之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上前摸一摸、碰一碰,在看到含羞草叶片闭合之后更是兴奋……进而不仅能够丰富小朋友们对植物的认知,还能使其在观察含羞草“含羞”状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害羞”“含羞”等词语的意思。
二、指导植物照护方法
幼儿园小朋友们年龄比较小,不管是动手能力还是生活经验都存在一定的欠缺,而幼儿园植物角的创设,就为小朋友们不仅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植物的机会,还为其提供了一个照护植物的“平台”,使其在照护植物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的成长,还能帮助其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为其在今后的生活积累经验。
以我们班的植物角照护活动为例,我将班上的小朋友随机分成了5个照护小组,周一到周五每天由不同的小組按时对植物角的植物进行常规照护活动:指导小朋友们定期给植物浇水、施肥、除草;帮助小朋友们分辨喜阴植物和喜阳植物,以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引导小朋友们对盆类种植植物的位置进行搬动;有一些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生虫子,要引导小朋友们定期捉虫……不仅如此,还要求各个小组的小朋友在照护的过程中要把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可以用尺子量植物的生长高度,也可以用用画笔将植物的变化画下来……以使小朋友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观察能力的提升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三、开展植物主题教育
幼儿园种植角的创设,不仅仅是为小朋友们提供观察和照护平台,其中还蕴含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进而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科学创建种植角,还要有计划根据种植角内容为小朋友们设计主题教育内容,使小朋友们在参与种植角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学习、有所发现,获得对自然、对生活事物和生活现象的直接经验与感性认知。
例如,班上植物角的卷心菜上长了菜青虫,借此我便为小朋友们设计了“虫虫虫变变变”的综合实践活动,即引导小朋友们将卷心菜上的小青虫捉到小盒子里,并每天喂它一些青菜,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它的每日变化。过了几天小青虫移动也不动,孩子们就问我:“老师小青虫是生病了吗?”我告诉他们这不是生病,这是它们准备要“变身”了。孩子们听得一头雾水,我便引导其继续观察……在小青虫“化茧成蝶”之后,我便带着孩子们将蝴蝶放出去,让大家继续观察蝴蝶会将卵产在什么地方?以借助种植角的自然资源,给小朋友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不仅使其明白了青虫的一生,更能够引导其感知生命的循环,从而使小朋友们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综上所述,幼儿园种植角的在设置不仅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更能够引导小朋友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能够使其在参与种植活动、照护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进而在培养小朋友们实际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观察能力等的同时,使其能够养成尊重劳动的意识,并能够有效感知生命的真谛,能够度过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晓妍.体验中探索,快乐中成长——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5,(22):282-282.
【2】吕茜.幼儿园种植活动与教育价值分析[J].考试周刊,2016,(55):18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