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坤 孙颖
摘要:近几年随着世界化进程的加快,保持各民族的独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受到了威胁,为了防止文化和语言的霸权,通过对翻译的研究来促进各民族的交流,维护世界文化的民主化和世界和平。本文将通过对从翻译的历史作用、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翻译、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历史使命与前景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可以明确的知道,翻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对翻译也有着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世界化 文化霸权 语言霸权 文化多样性 翻译活动 多元文化语境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维护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维护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存价值、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1],该宣言的第6条明确指出:“表达的自由、传媒的多元、语言的多元、艺术表现和科技知识的——包括数字形式的知识——平等分享,以及各种文化在使用表达与传播手段方面拥有机会,这是文化多样性的保证。”世界的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所知所想所愿,都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地区的独特个性。然而,随着经济等各方面的全球发展,“世界化”、“一体化”、“英语化”,使一些传统、创造、思考、历史和文化都不复存在。为了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保证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体现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工具,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先生曾访问南京大学时曾指出语言霸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威胁,加利把语言问题提到了事关人类文化、历史的存亡的高度来加以认识。所以,本文通过从翻译的历史作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翻译、翻译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历史使命与前景,来对翻译进行研究。
二、翻译的历史作用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翻译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例如两个部落的关系由势不两立到相互理解以及友善,都离不开翻译的桥梁作用,由于翻译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从技术层面转向了理论层面。对比西方和东方的翻译发展史可知,每一次的发展高潮都对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历史作用。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中指出[2]:“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阶段。”每一次的翻译高潮都为西方的宗教、文学、语言、哲学、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化。而对比中国,翻译也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马祖毅在《中国翻译史》的“概说”部分指出[3],“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到宋的佛学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第一次的翻译高潮是佛学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与中华原有文化之间所进行的关于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的交流,最终得以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后两次的西学翻译,为中国所带来的中西交流,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社会的发展,也开启了中国伟大的翻译时代。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翻译的发展史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最初的实践活动而得来的技术性认识发展到后来从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性等视角的多元整合而来的理论层面。所以这也为我们研究翻译提供了多个理论角度。在今天,由于“全球化”“一体化”“语言霸权”等给世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冲击,就不得不把翻译放在文化的层面来做更深层次的研究,从中西翻译的发展史可以得知,翻译不只是为语言层面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更是在思想、文化层面的沟通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维护世界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及世界的和平,翻译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三、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翻译
从翻译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翻译的活动形式与内涵在不断的变化与深化,我们也可以知道,翻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以及对翻译的定义也有所差别。最初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只局限在技的层面,人们往往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机械的将一种文字转换成两外一种文字,以达到相互理解,对翻译的定义也是比喻式的,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可想而知翻译的地位之低。而翻译家在翻译活动中则是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实践上,并没有在理论层面对翻译做更深入的研究。
随着翻译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时,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达到了第二个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翻译活动不在只是翻译家所关心的问题,在哲学、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历史学、文学等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也开始对翻译问题产生了兴趣。例如,乔治·穆南在研究中明确指出,“要超越翻译的实践,在理论的层面探讨翻译的基本问题所在,已确立翻译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翻译活动这一实践性的、重要的活动在各个领域中发展迅速……翻译是建立在语言操作基础之上的活动,继续以各种借口将其排除在一种语言科学之外,继续将其限制在低级经验主义层面是有悖常理的。”在20世界五、六十年代,西方翻譯研究界出现的语言学转向,也使人们对翻译的认识逐渐从实践和技术的层面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使翻译活动可以借助理论的基础,让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能使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不是盲目的、机械性的将原语进行翻译,从而使翻译的交流和沟通作用更加突出。
而在当代,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霸权的声音不断的出现,尤其近几年从美国不断传出美国优先的声音,也使得国际社会更加注重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性和多元化,不同国家、社会、民族之间的交流尤其变得更加重要。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不管你的文化有多么的辉煌、多么的伟大,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语言的霸权或是文化的霸权,都将最终是人类巨大的损失,这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人们应该达成普遍的共识,从翻译的发展历史以及实践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两个民族和社会只有保持交流和沟通才能不断的超越局限,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也应该将翻译放置在文化的高度来进行认识和研究。翻译不仅是将一种语言简单机械的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翻译活动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要动态的对原文本进行更为丰富的阐释,翻译也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语言转换机,而是在两种文化进行语言传递的语言媒介,而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这就意味着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表达思想、创造文化、丰富人类文化的重要活动。所以,当我们把文化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翻译不是传统的实践工具,翻译更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是开放的,具有丰富性的文化传递活动,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语言的多元化的角度出发,翻译为文化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活动。翻译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革新起到了创造性的作用。最早的翻译活动使得两个古老的部落之间得以相互理解、直至相互友善,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翻译活动中也对翻译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翻译研究的领域不断的扩大。学者们从几个方面为翻译总结出五个特性,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以及历史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翻译活动始终是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做主要的方式,而翻译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性,也使得翻译本身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从翻译的功能性来看,翻译的本质作用之一就是为言语沟通有障碍的双方提供交流的可能性,使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也有精神的沟通,而这种精神的沟通主要是通过文化层面的交流而获得的,文化交流的需求在客观上呼唤这翻译,反之,翻译也为文化的传承,以及双方的相互交流,继而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其次从翻译的全过程看,翻译活动的进行时刻文化语境的影响。有学者对我国“五四”时期的翻译进行研究,分析了一座语言所经历的文言、白话、“欧化”语言的几个转变过程,发现这种变化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揭示了特定时代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择取和译介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但是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在翻译对于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中国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翻译为特定时期的中国人所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也是人们对于外文化有了理解,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使人们积极的与外文化进行交流,使人们的心态更加开放,思想更加丰富。
再次,从翻译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在具体的语言的文化转换中,任何一个译者都不能不考虑文化的因素。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曾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国学者斯图尔特·霍尔指出:“如今,语言是具有特权的媒介,我们要通过语言‘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我们只有共同进入语言才能共享意义。所以语言对于意义与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总是被看作种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要载体。”③语言并不是一种操作性的被动的工具,而是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从这三点我们可以明确的得知,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狭义的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翻译进行解释的话,对翻译的定义强调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这是核心。当然,从多角度分析翻译的话,翻译不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所以,基于以上理解对翻译所下的定义则是: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语境对翻译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但是翻译也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翻译放置在多元化文化语境下来进行研究。
五、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历史使命与前景
由于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发展,对翻译的评价标准也日益的多元,不在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译者所用的词句是否精准,而是应该从广义的范围考虑,结合文化性與艺术性的审美来对译文做出评判,才符合当前对翻译的评判标准。这也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翻译使命。既然我们应该将翻译放置在多元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来对翻译进行研究,那么我们也应该将翻译的使命落在更有利于维护多元文化的发展中来进行讨论。首先我们知道,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所以这就要求翻译要以尊重、开放的心态面对异文化,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己任,进行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译者首先要尽力达到的,一是认识差异,了解差异,二是在传译差异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将差异溶入接受语大语境,溶入接受语文化中去,真正达到吸收出发语文化与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这是对当前的翻译所提出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在当前世界化不断加快的今天,翻译应该肩负起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民主化和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
而对于翻译研究的前景,我们知道,从翻译的发展历史来看,翻译是具有发展性的以及开放性的一项动态的活动,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社会不同的发展变化,受外部的及内部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翻译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从翻译的本质来看,翻译就是以交流为任务的跨文化活动。我们要坚持翻译研究的历史发展观、翻译研究的文化观、翻译研究的多元视角、翻译研究的动态观以及翻译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六、结语
国际关系随着当前的世界化进程加快而不断的变化,很多民族的文化和语言都受到很大的威胁,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在演讲中就曾指出:“也许,大家并不都知道,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随着这一语言的消失,与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考、历史和文化也都不复存在。”多元化的文化和语言是我们人类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世界化对文化多元化所造成的危害,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危害时刻保持警惕,消除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障碍,促进两种语言相互理解和沟通,这从客观上就对翻译有所需求,翻译不再只是一种简单封闭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倾注更多的思考,在传达字义的同时更要注意促进文化的交流,如果把对翻译的认识还停留在技的层面,这对翻译的认识显然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所以对翻译的研究不应该还停留在传统的狭义的层面,而是应该更加丰富的多元的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钧. 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4
[3]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尹坤(1989.1-),女,山西省大同市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笔译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翻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