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舆论》看“刻板成见”与“偏见”

2020-09-10 07:22张莎刘丹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张莎 刘丹超

摘 要:本文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谈起,论述《公众舆论》这本书中的“刻板成见”与“偏见”,以及社会上关于“社会偏见”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公众舆论;“刻板成见”;“偏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66-01

从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谈起,这本书从苏格拉底到现代社会,林林总总介绍了很多交流失败的现象,总而言之就是要表达人们可以“手拉手”,却不能“心连心”,人类无法达到“天使般的交流”,将“不可交流性”视为传播的常态。结合《公众舆论》中提到的“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刻板成见”等内容,李普曼在谈到舆论时,认为不管是舆论的主体、客体还是舆论本身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无法达到100%的复制传播,除非有一些完全了解事实真相,且不带偏见的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公众,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群人。笔者认为李普曼在此也传递了一种人和人之间不能达到“心连心”交流的观念。

在这本书中,李普曼或提出或引入了很多广为人知的概念,在此主要结合“刻板成见”这一概念来谈谈一直以来值得被关注的“社会偏见”现象。

“Stereotype”即我们常说的“刻板成见”,来源于“stereo”,这本是一个希腊词。“刻板成见”(stereotype)这个概念最早由李普曼引入社会科学中。他在书中指出,现实对人类来说实在太过于纷繁复杂,人们无法直接理解或是亲身体验周围的世界,因此,人们将认知的过程加以简化,在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拟态环境,将具有相同特质的一群人塑造出一定的形象,这个形象便是我们所说的“刻板成见”。[1]而在《媒介研究》一书中,利萨·泰勒和安德鲁·威利斯将“刻板成见”看成“选择并且建构简化的、泛化的符号,用它们来对社会群体或是群体中的某些个体进行区分”。[2]而我们平时所谈论的“刻板成见”范围较为广泛,并不仅限于特定群体,而且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一、社会群体偏见的形成

我们习惯说世界是个未知的大球,而媒体就像探照灯,灯光打到的球面部分才能被我们看得到,其他地方依然混沌一片,我们了解到的也只是媒体提供给我们看的那部分,而大部分地方都是我们无法看到的。总而言之,媒体是在用一种极其简单的方法在建构世界、再现世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速度快,而媒体为了跟上时代的节奏,采编播等步骤已经类型化、程式化,甚至很多由媒体塑造出来的群体形象也被基本类型化、程式化,在人们脑中都有个基本的可能并不清晰的概念,如种族、阶级、性别、残疾人、同性恋等等,此时“偏见”便会自然产生。

对某个特定团体产生刻板成见后自然就会对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偏见。但与“刻板成见”相比,偏见是由于认识得不全面或带有负面的感情色彩而导致的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认知错误。

对于特定社会群体偏见的形成,媒体无疑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显然,这样的作用是负面的,但目前为止却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的。柏拉图在《斐多篇》的末尾谈到苏格拉底对文字的批评,苏格拉底认为文字“削弱记忆力、缺乏互动、任意撒播、脱离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灵魂”,[3]将其看作是对媒体的担忧也未尝不可,只是当下媒体需要我们担忧的地方更多。对特定社会群体产生偏见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3点:

第一,信息更新速度的日渐加快,使很多媒体在发布信息之前疏忽了对信源真实度的求证,导致部分不切实际的信息流出,混淆了公众的视听,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如假新闻。

第二,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会以部分带整体,甚至可能掩盖事件本身的原貌,如“标题党”。

第三,“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1]媒体在新闻报道和节目中一以贯之的“刻板成见”涵化了大众的认知,导致这些成见在节目中一遍遍被加固,于是受众在看到某些特殊群体时便不作分析判断,形成先入为主的态度。

二、从刻板成见到偏见

阶级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媒体常常再现阶级刻板印象,来建构人们对富人和穷人角色与特征的认知。在此我们以“富二代”为例,分析刻板成见是如何演化为偏见的。

根据有史以来的自我认知和媒体的相关富人形象,笔者认为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80年代的“富二代”;不用为基本生活需要而忙碌奔波;父母宠着惯着,整体无所事事,吃喝玩乐;狂妄自大,喜欢炫耀;以为什么事都是钱和权可以解决的,甚至人命;有非常多的闲暇时间,拥有多辆跑车;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进出高档场所;男友无数,女友随意换,伴侣非常之多;可以创立自己的公司,但自己从来不去,徒有其名;夜生活多,每天都是灯红酒绿……

三、生活中处处充满偏见

“富二代”中也有发奋图强、自主创业并将自家产业发扬光大的,但是一般民众看到“富二代”,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纨绔子弟、坐吃山空,再加上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大肆报道的“杭州飙车案”、“河北大学飙车案”(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等,“富二代”的败家无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再先后发生的“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对于郭美美的炫富行为和20来岁登上红十字商会高管的身份认证,广大网民一开始以为又是一个凭关系上位还不知收敛的“富二代”,结果综合各方面因素,最后得知其只不过是个爱炫耀、无足轻重、小三小四之类的人罢了;数月之后身兼“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华商世界‘最年轻的社会活动家’”,年仅24岁的卢星宇在中非希望工程上的讲话曝光之后,大家便自动将其和郭美美归为一类,管你有再高的文凭,做了再多的事,谁让你有个集杂志社社长、“中国美丽经济第一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扇子协会副会长、企业管理专家等职务于一身的“国际慈善家”父親呢?而其父卢俊卿在接受搜狐微博博友的微采访时说“我认为女儿是世界上最冤的三个人之一,第一个是窦娥,第二个是赵作海,第三个是我女儿星宇”,这更激起了网民兴奋的神经,更加确认这不过是这对父女的炒作罢了。至于卢星宇是真的凭能力得到现在的位置的还是凭家里关系上位的,大家好像都没有那么在乎了。

四、结语

成见不可侵犯,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成见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成见可以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一个更直观的印象,但是成见也会将我们拉进偏见的深渊,对事物的认知发生偏颇,甚至扭曲。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我们不能仅仅借助于大众传媒,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化,远离谬论,接近事实。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124.

[2]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M].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3] 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32.

作者简介:张莎(1990—),女,河南郑州人,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刘丹超(1989—),男,陕西商洛人,本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初训练基地飞行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