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光是怎样传播的,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迷茫的,只有通过亲手做实验观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光;实验;直线传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1-0099-02
新时代、新课改都要求教师不在只是教书匠,而应当是一面引领的旗帜;教师的地位不再是主演,而应该是高明的导演;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要求从人的终身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样的高度,去全面培养人,去培养人良好的体魄、心理、能力、情感、品德、意志和创造精神等.这里有太多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太多的舞台供我们施展,太多的机遇等待我们去把握.尤其是参加了本次“四有”好老师的培训活动,虽然是短短几天的培训,但大家都感到有满满的收获;虽然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但学习的内容是充实的、多样的.无论是理论学习、集体研讨、课堂展示还是课后反思讨论,大家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中,尤其是课后的反思討论环节更是异常热闹,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就课堂的教学展开充分的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每个人都沉浸在研讨的快乐中.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的课堂展示是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学单元的一节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由于香安小学五年级的教学进度这一单元已经结束,所以上课班级进行了降段的调整,用四年级学生来上课.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前提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进入教室之前将窗帘拉好,灯关掉,在教室里营造了一个相对昏暗的环境.上课前先和孩子们简单的沟通,你觉得今天上课的教室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通过他们对环境的观察说出(1)教室大(2)书桌有水槽(3)同学是围着桌子坐(4)教室里很黑……这时根据他们的回答逐一的提出本节课上课的要求(1)空间大,说话声音要响亮,保证每个人都能听清楚(2)实验桌大方便大家开展实验活动(3)活动前所有人要面向黑板坐,活动中可以围着桌子,但活动结束后要及时面向黑板坐好(4)如何能让教室的光线明亮呢?学生会说打开灯,借此让学生帮忙开灯.这时学生已经都准备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借着刚才的谈话引入本课,你觉得灯光是怎样照亮整个教室的?你能试着画一画你们的想法吗?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现象让学生画一画,来了解他们的原有认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学生对于灯光是如何照亮房间的这个生活现象,他们虽然很熟悉但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所以当让孩子画出灯光的路线时,最开始他们是无从下手的,费了一段时间才引入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在课后老师们就如何能在课堂伊始快速聚焦,切入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考虑到是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课,而这一课又是光学单元的第三课,在知识体系上缺少前两课的铺垫,听取了大家的建议我对这部分进行了修改:上课开始,老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学生认识它吗?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能准确地给出答案,手电筒能发光.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板书光、传播,同时向学生介绍光源和屏这两个科学词汇,然后打开手电筒让学生看到它发的光照射到黑板上、墙壁上、地面上强调这些都可以叫屏.接着问:你觉得光是怎样传播到屏上的?你能画一画吗?学生画的结果直观地反映出他们对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认识.
学生对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有四种认识:沿着直线传播;沿着波浪线传播;一圈圈向外扩散;有时候会拐弯.同样是要课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次明显感到学生快速地聚焦在要研究的问题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顺利地进入到要研究的问题,过渡自然,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行猜测和思考后是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验证和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多次反复实验,最终达成一致的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对于验证光的传播路线这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据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想到用打孔的纸来证明光的传播路线.这里我采取的是让学生阅读科学书中的实验方法,因为在学习中有时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形式,但要求学生先是自己读,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实验要怎么做,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实验步骤.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个实验是在不断的尝试的过程中总结看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陷入混乱,教师要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思路.在真正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利用教具展示一下实验中关键的部分,如三张带孔的纸屏的摆放位置如何来判断成一条直线?在实验中要观察什么?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都先和学生明确了,然后由小组长来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大家相互质疑.学生反复验证,发现要在屏上看到光斑必须把纸屏的三个孔对齐,手电筒的光才能达到屏上.
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研课、磨课,我感到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概念”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别明显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也就是说,很多科学概念的内涵有深度,外延又涉及广泛,学生对许多科学概念一知半解,这对教师科学课教学带来很多困扰,教师必须“博学多才”才能自如地控制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发现,既然学生的“前概念”对错混杂,为什么不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呢?因为本来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前概念中可以挖掘,设计出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既符合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有极大的益处.光沿着直线传播,这是整个《光学》的最基本科学概念,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的基石.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不协调因素,如果不及时澄清认识建构科学概念必将使他们在后续的有关《光学》出现认知上的困难.经过这次探究过程,学生在引起兴趣、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预测结果、达成初步共识、质疑、补充实验、质疑、改进实验,最后建构一个有关光学的最基本概念.就这样不断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依靠实证来不断逼近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积累着科学知识.这次培训采用短期方式,使我们能暂时放下工作担子,安下心来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这次培训中让我更加认识到要翱翔于蓝天就需要强有力的翅膀.要成为名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需要有多方面的本领,有吃透教材的本领、驾驭课堂的本领、提高课堂效率的本领、了解学生心理的本领、把握教改动态的本领、研究学问并取得成果的本领、自我展示推销的本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本领……这次的培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潜心教学研究,只要有一颗飞翔的心,只要我们付出努力,这片天空一定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1]夏欢.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2016(23):257.
[责任编辑:季春阳]
收稿日期:2020-01-15
作者简介:刘晶鑫(1975.12-),女,本科,高级教师,从事自然科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