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2020-09-10 13:15周旻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承

周旻

摘 要:相声是我国曲艺艺术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形式,也是我国现代曲艺艺术的常见文化活动类型。相声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日常娱乐的主要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百姓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与生产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相声艺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与创新,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相声艺术作品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含义。现如今,相声艺术不再是社会底层人民劳动之余的消遣,而是作为我国优秀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现代社会曲艺杂坛中的璀璨明星,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文简要分析了相声艺术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对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相声艺术;传承;阶段性特征

相声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特定时期人民智慧的产物,是人们在群体、个体的生产创作中形成的、不断传承的精神财物。相较于物质遗产,相声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与实践性,能够一直保存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也就是我们提到的“阶段性特征”。关于相声传承过程中体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别从传统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未来发展等多角度入手,探析相声的早期发展,分析相声的中断情况,解读相声作为“非遗”出现于人们视线时的传承特质,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促使相声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优秀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扬[1]。

一、相声艺术解读

早在宋朝时期,相声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当时被称为“像声”“象生”,就是模仿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在相声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曾经将口技中的“杂学”、评书的“贯口”、八角鼓的“逗眼”、莲花落的“太平词”融入其中,进行融合、吸收与转化,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艺术特色,就是现代社会人们对相声的描述“说、学、逗、唱”。

结合相声艺术的实际情况,可以基本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單口相声、群口相声、对口相声;若按照年代背景划分,可以分为现代相声、传统相声;若按照内容分类,则是可以分为市井相声、清门相声。在这里,对相声的年代分类进行研究,传统相声就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相声段子,将类似的段子均纳入传统相声中,也有人认为若在创作结构方面符合传统相声结构的也可以成为传统相声;现代相声就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声段子,其大多具有讽刺意味与歌颂意味,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而发展,在表演形式上没有传统相声的要求多,内容更加丰富,小品就是现代相声衍生而来的[2]。

二、如何看待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

(一)传统阶段,社会底层人民的艺术

相声起源于宋朝时期,是当时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日常娱乐形式之一,与同样是民间艺术的莲花落、评书、快板等艺术形式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在相声形成的早期时期,北京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歌舞、武术等互相补充,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文艺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满足当时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重要活动。这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互相补充促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发展与传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彼此联系紧密。在著名相声泰斗侯宝林拜师于朱阔泉时,按照当时的“规矩”,邀请了莲花落艺人、变戏法艺人、说评书艺人、练把式艺人等,这也直接体现出在传统社会时期,相声艺术的“融合”阶段性特征[3]。这样的传承格局进一步丰富了相声的体现形式,强化了相声表演内容,促使相声充满民间趣味与民间色彩。在相声演员需要练就“十二种技艺”,这也直接反映出当时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与原本样貌,体现出来当时曲艺在相声风格中的重要影响。此外,传统阶段,相声的传承特征除了与曲艺有所联系,其与戏曲之间也呈现出“剪不断”的局面;二者结缘始于朱绍文、云里飞这一代相声演员,他们将京剧融入相声中,进一步扩充了相声的表演形式,传统相声中的《空城计》《改行》《黄鹤楼》《汾河湾》等直接体现出对曲艺与戏曲的模仿。

(二)传承中断,追赶时代背景的脚步

在民国时期,侯宝林等相声艺人在演出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续存传统相声艺术形式,从此时起开始,相声传承在舞台上出现了“断层”的局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声艺术的演出环境也逐渐改变,国家对相声的态度发生转变,相声逐渐由社会底层人民的“谋生手段”“消遣娱乐”逐渐演变成为受到领导人关注的“语言艺术”“传统文化精髓”。此时,相声演员不再将曲艺功底与戏曲基本功作为入行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促使演员艺术背景中出现相声、曲艺、戏曲关联断裂的情况。在之后的相声演员队伍中,很少出现有兴趣在相声表演中学习戏曲、曲艺的艺人,更难有机会参与到戏曲的演出中。薛宝坤曾经说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两三代演员中,基本上不掌握传统艺术功底,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相声传统艺术传承断层的阶段,此时的相声发展更多的是追赶时代的脚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轻视传统,追求相声艺术形式的创新,这一情况加剧了相声艺术传承的断层情况[4]。

此外,相声艺术传承的断层与对时代的追赶,也可以体现于相声内容方面,此时人们都期待新的相声内容,政府希望能够通过相声体现出“新的时代”,而相声艺人则希望通过新的作品赶超前人,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声艺术作品数量大大增加,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相声作品是不具备传承实力的。

(三)保留相声文化,弘扬“非遗”艺术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相声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活力,从演出内容方面分析,根据现代著名相声艺人班子——德云社的相声作品情况,可以发现,其将传统相声“重新拾起”,通过整理、分析、整合之后,结合莲花落、快板书等不同的曲艺形式,上演了大量的反串作品。在2006年的《非著名相声演员》中,提到了德云社的大量相声作品,比如:《丑娘娘》《君臣斗》《地理图》《八扇屏》《升官图》《八大吉祥》《生意经》《批三国》《十里亭》《发四喜》《单刀会》《双锁山》《秦琼卖马》等,这些相声作品中或蕴藏贯口文艺,或者具备莲花落曲目特征,或者融入了快板书技艺,再一次呈现出相声、曲艺、戏曲三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可以说,此时的相声重新找回来传统文化,凸显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尊严”,进一步强调了相声的艺术性与文艺性。在相声演出中,更多的传统相声被相声艺人引出人前,郭德纲等人有意识地将传统相声技艺融入现代社会中,保留传统相声的演出形式与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相声文化的向往与需求,更让现代人们了解传统相声的内在文化[5]。

(四)弘扬传统习俗,凸显新时代相声文化

在2010年之后,相声艺术传承体系逐渐丰满,在继承了演出内容与相声形式风格之后,现代社会相声艺人在相声班子的管理方面全盘接受了传统相声的习俗。举例分析,在相声班子中,拜师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分为“授业”“拜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授业则需要从头开始,需要学习3年才能够出师演出;而拜门则是带着技艺拜师,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相声表演的资格,一般情况下1年左右就可以出师演出。在人员管理方面,现代相声表演班子则保留了传统相声班子中的“家族制班社制度”,比如:德云社的《德云社家谱》,其中详细罗列了“相声门”“西河大鼓门”等各门弟子的艺名、本名、籍贯、历史等;而十大班规中的“不准欺师灭祖”“不准结党营私”“不准狂妄无耻”“不准带酒上台”“不准刨活阴人”等,这些均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为:继承传统习俗、保留传统文化[7]。

(五)接续传统,推动“新相声艺术”的发展

近两年,随着我国“弘扬传统文化”战略思想的不断落实,相声艺术的发展环境逐渐改善,人们对相声的理解与认知逐渐加深,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相声则成为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背景之下,相声艺术体系愈发丰富,人们在传统相声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了大量的现代社会元素,促使相声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契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形成了“新相声艺术”,既能够起到娱乐作用,又能够起到弘扬优秀价值观念,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8]。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声是我国重要的曲艺艺术形式之一,作为蕴藏了丰富传统文化的曲艺艺术,相声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质,充分凸显其文化性、活化性与实践性。结合相声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近代社会时期,相声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所影响的,这一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以缓解,相声艺术以更“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成为“传统文化精髓”。在新的社會阶段,相声逐渐出现现代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且相声内容受到现代文化元素的影响,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实际生活。最后,要想实现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就要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正本清源、推陈出新、接续传统,实现相声艺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以德云社为例简析相声在网络时代发展的新形态[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55-57.

[2]王伟.以相声为例看曲艺的传承和创新[J].参花(上),2020(09):105-106.

[3]游红霞,田兆元.粉丝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以德云社相声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3):146-152.

[4]陈仲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相声艺术的发展与营销初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06):24-25.

[5]冯文龙.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J].文化遗产,2019(02):25-32.

[6]高翔.安徽本土曲艺传承路径的前沿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9,21(01):159-164.

[7]党铁九.以相声为例看曲艺的传承和创新[J].曲艺,2018(11):8-10.

[8]耿波,王筱磊.马季先生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传承[J].曲艺,2018(10):37-40.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