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龙
“以前种粮三年吃一年,如今种粮一年管三年。”
在马培清家中,看到谷仓里装满粮食,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温饱不愁,了解到他们家通过参加黄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习近平表示欣慰。“总书记进屋问我如今生活好不好,要我带他看看家里的粮仓。”马培清小儿子陈朋指着堂屋里的一个金属谷仓说,“他问我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是哪一年种的?够吃一年不?”听说这些粮食是前年种的、够吃三五年时,总书记连连点头说,以前种粮三年吃一年,如今种粮一年管三年。
三月春和景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翻耕士地的、平整荷塘的、给黄精施肥的、为黄连除草的、打扫蜂桶的……春日的阳光,打在村民们的笑脸,上,像极了那首山歌吟唱的模样——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哕儿,喜洋洋欧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欧啰啰。”这是一首石柱山民上山砍柴时传唱的山歌,很多人都会哼上几句。歌里唱的“不愁吃来不愁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
这份关乎衣暖食饱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如吟,中益乡的村民们有了更多更好更美的期许。
“每天两盒牛奶”
3月16日下午,中益乡华溪村先锋组。
通往马培清家的石板路边,爬满了一垄垄三叶草。半路上有一个简易的竹门,翠竹为柱、稻草为瓦,清新而别致。这是去年9月为庆祝丰收节搭建的,马培清家的院坝,就是丰收节的主会场。
如今,这个院坝两旁李花、杏花竞相绽放,好不热闹。院坝前成片栽种着黄精,套种的皱皮木瓜已有人高。
马培清坐在自家厨房门前的椅子上,见到有人来,大声地招呼着我们:“吃饭了没?快来坐,快来坐……”
老人家穿着一身紫色外套,显得格外精神,特别是左胸前的党徽,锃光发亮。
今年87岁的马培清是有46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那枚党徽,老人家格外珍惜,她说有次找不到党徽了,急得团团转。从那之后,每天起床穿好衣服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党徽。
“中午吃啥好东西了?”我们问老人家。“凉拌折耳根、炒的四季豆和菜尖肉丝。”老人家咯咯咯地笑。
走进厨房,只见灶堂上挂着块腊肉,冰箱有各种蔬菜,还有排骨、肥瘦肉。
厨房里最打眼的,就是那个巨大的白铁皮圆桶。马培清说那是她家的粮仓,装的是谷子。我们用手指敲了敲粮仓的顶端,发出闷闷的响声,装得满满当当。
“家里不养猪了,肉都是乡场上买的。”马培清和大儿子陈福明住在一起,她告訴我们,大儿拍天在工地上孙工,工地离场近,时不时会买些新鲜肉回家。
“不怕你们笑话我,我每天要喝两盒牛奶,有机的,75块钱1箱。”马培清说自己以前爱喝“六个核桃”,最近喜欢上喝有机纯牛奶了。
马培清说或许是牛奶养人,她的身子骨硬朗得很,去年摔了一跤啥事都没有。
那是去年10月份的时候,马培清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一番检查下来,发现没有受伤。女不放心,把老母亲接到了自己在县城的家里,还带着老人去县城里的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也没事。
“在女儿家住了好几个月,春节前才回来。我们一大家人还在院坝里吃了团年饭。”马培清说。
那是在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我们翻看当时的照片,只见桌子就摆在这个院坝里,有炒菜凉菜,还有蒸的扣碗、炖的坨坨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闹得很。
“管护费三年两千块”
和老人家聊天的时候,两个小孩在我们面前打闹着跑来跑去。
老人家说:“那是我的两个孙子,我小儿子陈朋的娃儿。娃儿害羞,见到生人都不打招呼。”
循着小孩的脚步,我们绕到屋后,那里是陈朋家的厨房。
厨房除了灶台和长长的一排橱柜,还有一个宽大漂亮的洗漱台。地上贴着瓷砖,屋顶上有玻璃天窗,整个房间宽敞亮堂,千净整洁。
陈朋、谭明兰夫妻俩正围坐在火炉边吃饭,一盆火锅在火炉上冒着热气,桌上还有一盘油炸的泥鳅和两盘小菜。
“你们吃饭没,快来坐着吃点。”女主人端来花生,邀我们坐到火炉边。
谭明兰告诉我们,厨房以前在前院,由于前院被村集体打造成了华溪村主题邮局,村里就帮他们在屋后搭建了这个厨房。
此时已是下午3点来钟,我问陈朋:“这么晚才吃午饭?”“刚从坡上回来,在给老虎姜施肥。”陈朋裤腿沾满了泥巴。
陈朋口中的老虎姜,学名叫黄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食药两用植物,“我家流转了五亩田给村集体,都种上了老虎姜。”
村里流转土地统一种上黄精,再“反包”给村民管护。陈朋夫妻俩接手的5亩黄精,管护费三年两千块钱。谭明兰以前可没想过,在自家土地上千活还能领到村里的“工资”,
黄精是华溪村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以土地人股分红、“反包”管护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华溪村全村种植有200亩黄精,涉及农户150户、480人,其中贫困户48户、159人。按照亩产3000公斤、保底收购价每斤5元计算,预计2021年可实现产值600万元,平均每户3年可增收20000元以上。
“预备党员半年了”
吃过午饭,谭明兰把剩菜放进了冰箱。那是台双开门的大冰箱,里面满满当当,有菜有肉,还有一大袋鸡腿。
“现在的娃儿嘴刁,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谭明兰说,“这些菜都是自留地摘的。”
夫妻俩的自留地就在厨房后,菜花黄灿灿的。谭明兰怕我们不认识,一指点着说,这是豌豆尖、大白菜、菠菜、芫荽、葱、蒜……“这是茴香,煮鱼香得很。”谭明兰说如今想吃啥就种啥,实在没有的才上街去买。
两个娃儿一个初中一个小学。我们试探着问:“上学、吃饭有压力不?”
陈朋笑笑回答,上学很多费用都减免的,还有营养午餐,“就是娃儿大了穿衣服有时要攀比了”。
话里有点责备,但听得出来陈朋并不担心。不过再早几年,家里可不輕松。
陈朋因为喜欢喝酒,2014年发现肝脏和脑血管出了毛病,整个人有气无力,没精打采。谭明兰说,那时候给陈朋换衣服,他手都抬不起来。
为了给陈朋治病,谭明兰东拼西凑借了差不多三万块钱,一家人也因此成了贫困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益乡政府的多方帮扶下,谭明兰当起了村里的保洁员,一年有5000块钱收人,陈朋病愈后在乡里工地做木工,一家人在2016年脱了贫,之前借的债去年也都还清了。
市妇联在华溪村设立有巾帼扶贫车间家庭工坊。如今,除了田里的农活,谭明兰还在家庭工坊制作土家的土布工艺品,也有一笔收人。我们随手拿起一个手工缝制的布老虎,针脚细密均匀,看得出来,谭明兰做针线活也是一把好手。
在陈朋家,也有两个和马培清家一模样的粮仓,拍打之下也是闷响。我们问这里头有多少斤谷子,谭明兰说她也不清楚,和婆婆家的算在一起,三个谷仓七八千斤肯定是有的。她指着墙角的打谷机说:“要吃了就现打米,方便得很。”接着补一句:“够的吃。”
“现在还喝酒不?”我们转过头问陈朋。“早就戒了。”陈朋憨憨地摇头。
陈朋不仅不喝酒了,还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半年后预备期满。“我外公早年是地下党,我母亲也是共产党员,我不能拖后腿噻。”陈朋说他要把这份光荣传承下去,来回报社会,因为当初是村里的书记、第一书记等村千部来慰问他鼓励他,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回到前院,谭明兰带我们参观那间曾是她家厨房的主题邮局。
主题邮局外摆着绿色的邮筒和邮递员的自行车,一面外墙装饰着一个巨大的信封,另一面则挂着耕犁、耕耙和牛杠子等农具。“他们说挂起好看,城里人没见过。”
说是主题邮局,其实更像主题展厅。底层的展架上,除了石柱风光明信片,更多是石柱特色农产品,有辣椒油、拌饭酱、蜂蜜、黄连花、莼菜……
从楼梯走到上层,则是华溪村的主题展厅,其中有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来到中益乡的画面。有一面展墙上张贴着《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末尾那句“不愁吃来不愁穿”被放大标红,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