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妮
艺路探寻 由技入道
江澹曦的演出衣着几乎都是纯色,而且一向是立领的对襟上装。他的舞台魅力中有着浓重的国风底色和中式优雅,台风稳健,举手投足之间分寸感恰到好处,其别样的儒雅和温润让人眼前一亮。当演奏开始,与其说他是在低首抚弄面前的筝,不如说他是在操纵台下听众的心绪、在调度整个演出厅的气氛。他的大力长摇和快速扫弦,有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他的轮抹、快四点,令满场观众荡气回肠;而他的弹、摇、滑、颤,硬是生发出如丝如缕般纤细、虚缈的婉转幽情,令人屏止呼吸。他的技艺早已化为本能,那气度从容、身心投入的陶然状态,常使人忘记他的演奏者身份。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舞台上、他的心境中,变得“万象我裁”,在同一个时空里水乳交融。江澹曦的舞台气场,发乎内在而有韧性,令人百感交集、难以忘怀。
他的舞臺气场,不由得让我们追溯其源。
纵观江澹曦的艺术之路,能取得今日斐然的成就实属必然,原因之一便是其优良的家教和家风。江澹曦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二胡演奏家,父亲是巴蜀古琴大师龙琴舫的弟子、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蜀派古琴传承人。每日缭绕于耳边的各式旋律练就了江澹曦敏锐的听觉和良好的乐感。更为重要的是,幼年时的江澹曦就在外公和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背诵诗词,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由此融入肌理、沁入底蕴,为他日后在古筝艺术上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不同于今日,在江澹曦的少年时代,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比较少。但父母让他学习乐器的考虑是,不管将来他从事音乐与否,一辈子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总归是受用不尽。而在乐器的选择上,更见母亲的明达。有关古筝和古琴,至今仍有一种误解,即古琴高雅,是弹给自己听的,是通达“大道”的渠道;古筝悦耳,是“响器”,是弹给别人欣赏、供娱乐消遣的。而且那时学古筝的男孩极少,不知从何时起,古筝变成女孩子的专属乐器,男孩子选择古筝,就被认为不合适。江澹曦的母亲却没有这种观念。在询问如今古筝学习“阴盛阳衰”的现象时,江澹曦一语道出内涵:“乐器无性别之分,音乐分阳刚美和阴柔美,男女演奏风格各有所长。”就这样,江澹曦在12岁时被母亲带去川音,开始跟着他的启蒙恩师——川音教授沙里晶学习古筝。因为是自己的第一位学生,沙里晶老师对江澹曦格外用心,悉心指导,不但助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为他打下了甘于奉献、淡然超然的性格底色。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江澹曦准备报考高中。他先报考了川音附中,又恰逢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到川音招生,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他参加了考试。考试结果出来了,他被两所附中同时录取。面对人生岔口的选择,他至今庆幸和感念于父母的支持,父母最终决定送他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把15岁的江澹曦送去那么远的地方学习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眼光,加之家里并不宽裕,所以还要承受不小的经济压力,但为了孩子能学有所成,这些难题都被他们默默化解。从此,江澹曦便与古筝相依相随、不离不弃。
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后,江澹曦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师承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邱大成先生。古筝独奏曲大都带有浓郁的传统国乐的鲜明个性,演奏者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娴熟自如,还要准确表达音乐的内涵与韵味。邱老师极力倡导“技艺并重”的教学思想,十分重视音乐基础的教学和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又强调技术学习与文化、艺术、音乐修养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早期的音乐学院大都会以一个小型乐队编制为基础来招生,江澹曦所在的班上一共七个人,每个人学习的乐器都不同,这种学习模式令他获益匪浅。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到的技巧,在逐渐掌握它们之后,就会下意识地相互借用,这种互补,不仅有助于乐曲的表达,对乐器的技法拓展也有推进的作用。在附中学习期间,他非常喜欢民歌、戏曲一类的课程,不但学唱了全国各地的经典民歌,还学了京剧、豫剧、评剧、越剧等戏曲唱段,以及京韵大鼓、四川清音、苏州评弹等说唱音乐唱腔。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国人传统的精神追求,其表现于外在,便是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接触中,就能感受到他的谦虚内敛、内外兼修。音乐滋养了他,他亦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附中毕业后,江澹曦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何宝泉、孙文妍夫妇。古筝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有诸多流派和各种代表风格。其中,南派婉转,北派豪放,南与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音乐性格和气质差异。江澹曦认为,现代音乐学院培养的古筝演奏人才本不应该把自己束缚于某一流派,而应该广泛学习,掌握不同流派的多种筝乐风格和技巧,汲取各流派筝乐的精髓,施展于现代筝乐的创新与发展。有感于此,他选择来到上海,希望自己能更全面地学习不同风格的筝乐技艺。何宝泉、孙文妍两位老师在古筝艺术领域耕耘一生,在演奏、教学、理论以及传承筝乐文化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就,他们通过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艺,严格煅造每一个技术“零件”,盯住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要领,那真正是手把手来教,连动作的起式收式都会一一做出要求。为此,江澹曦在大学时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来训练,包括常规性、针对性、高难度练习,以及传统风格性乐曲的打磨等。这种系统的训练成效是很显著的,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专业水平。从北到南,在古筝演奏风格和老师的严格标准中,总有让他难以适应的时刻,但有心人总能转“危”为“机”。江澹曦暗自发力,准备从新的起点出发,充实和丰富自我,力求超越“形”的束缚,从形似恩师到具其神韵。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在他身上凝聚了一种坚守和传承筝乐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不管东西南北中,各种风格须兼容,情深意浓技艺涨,得心应手显神通。如今回头再看,江澹曦深有感触,学习效果不是放在一个短时期之内来衡量,而是要讲求其深远影响。
行文至此,也许能够回答關于江澹曦演奏“气场”的成因了。一方面,江澹曦的儒雅,来自严格的家教和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江澹曦在台上的“大气场”来自艺术审美与扎实的多元学养。从少年时代开始,江澹曦便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专注于技术技巧的突破提升,到执著于音乐内涵的精致呈现和传统韵味的追求,他在一次次的体悟中,寻幽探微,感受音乐诗化的精神空间;从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人文素养的积淀,到意蕴体悟与音乐诠释的融会贯通,他不拘泥于古筝演奏法则,传统五音在他的演绎下,既有清平之调、婉转之声,又融进了铁板铜琶、大江东去的慷慨。
韵味深长 悦人悦己
我国的民族乐器非常讲究传统,古筝也不例外,它是一件有着历史传统的乐器,起源于战国时期,表演场合通常是聚会等地。《盐铁论》就说,民间酒会,只弹古筝和鼓。古筝音域广、弦多、音量大,音色明亮、丰满、清脆。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道:“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说的便是古筝之声铮铮淙淙,所以古筝演奏具有直抒胸臆、引发共鸣的特点,更适合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就有了上文的说法:古筝悦人,古琴悦己。——如果说古琴是超脱于凡尘之外的,那古筝就是食得人间烟火的,是一种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乐器。在跟随多位恩师求学时期,江澹曦演奏了诸多作品,比如《蕉窗夜雨》《禅院钟声》《铁马吟》《倚秋》《陈杏元和番》《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等。这些作品在音乐的表现方式上与过去有所不同,不仅能表现意蕴深厚的传统国乐特色,表现深邃含蓄的题材,也能叙述有着激烈戏剧冲突的历史故事,能深沉委婉、细腻入微地展示心灵情感。有感于艺术天地之大,江澹曦更明白了作为一名演奏家的职责所在,那就是要为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观众奉上牵动内心、引以共鸣的乐曲。
带着这份使命感,本科毕业之际,江澹曦决心举办一场毕业音乐会,以一种更加生动的面貌来演绎古筝之美,进一步提升和诠释作品的内涵,展现古筝之神韵。铿锵起伏的音质展示只停留在古筝的技术层面,是一种技巧的铺垫,而江澹曦此次的演绎更注重多种风格的呈现与音乐情感的表达,使其在不同音乐色彩的交汇中,展示出音乐情绪的起伏,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激情,展现出真实、高雅的内涵。这是南北技法的汇聚与音乐气质的交融。因内容所动,因意境所移,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在乐曲演奏的二度创作中,他追求的是艺术境界的高度与文化的底蕴,形成了无派别界限的特点,这就是南北贯通、和而不同的艺术风格。最终,音乐会得到了全系老师们的高度评价,甚至有老师说到,“这场音乐会是与以往上音古筝音乐会完全不同的体验,细腻中平添些许洒脱,激烈中迸发无尽的气魄”。音乐会后,江澹曦立刻找到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来听取他的意见,何占豪第一句话就说,“你怎么没弹我的《临安遗恨》!你这力量和气势要是弹《临安遗恨》,你就是岳飞!”何占豪先生当时是系里的作曲教授,写过许多筝曲,《临安遗恨》便是其一。能得到创作者的认可,对江澹曦来说是莫大的慰勉,他便鼓起勇气说了一句:“我如果再开音乐会来演奏《临安遗恨》,能不能请何老师为我指挥?”“好!”何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由此也开启了江澹曦与这位著名音乐家的忘年情谊。在江澹曦回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4年后,何占豪专程来到成都为他指挥,他们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合作演奏了交响乐协奏曲《临安遗恨》。全曲不落窠臼,技惊四座,两手翻覆间便至“凭栏处”,纵使低垂着头也可知会那“怒发冲冠”的情愫,细腻、传神、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形象,且阳刚之气覆盖始末。大型交响乐团的完美配合,给予了单个钢琴伴奏所无法比拟的恢弘气势,同时加上江澹曦深厚的技艺功底,诸如扫弦和双手和弦时是把全身力量集中于指尖迸发,而非仅仅依靠手腕或手臂的力量,这不羁的高音,引发了现场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和何占豪先生的交往中,何老从作曲家的角度,给予了江澹曦很多帮助和教诲,在音乐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也对他启示良多,尤其是在对东方音乐韵味的探寻上,二人一脉相承。“韵味”说不清道不明,然而又令人无比回味。在当前筝界要么一味以古说事、要么一味拿筝当“响器”的潮流面前,江澹曦对于“韵味”的表达,抓住了中国音乐的灵魂。他力图在自己的演奏风格中,将隐伏于勾抹撮摇之间的旋律,以丰富多变的音色钩沉出来,他以“声腔化”的音乐语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体悟筝乐的气息运行,有了生气灌注的演奏,或温润细腻,或炽烈深沉。无论何种技巧、何种手法,驾驭何种作品,他的演奏都是亲切的人情味的表达,传统筝曲原本存在的旋律美感和接地气的悦人目的由此展露无遗。当我们欣赏那“快耳目者”的筝演奏时,那种无法言传的韵律之美,仿佛神来之笔,但又是那样自然而然,极具艺术感染力。
借筝传情、以声传韵,江澹曦希望以古筝作纽带,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审美体系和精神追求。时代对当代演奏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演奏家如何能动地继承宝贵的音乐传统,既不迷失自我,又能推陈出新。而江澹曦恰恰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同样的愿景——无论演奏的形式和方法如何创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浓郁的民族特性,民族特点一定要长久地保持下去,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除了演奏的作品风格类型各异,或篇幅宏大,呈现古筝的音乐气势与技艺能量;或委婉隽永,抒发内在情感,一显古筝的情感表达潜力。江澹曦在表现的形式上也力求多样化,有常规的民族管弦乐或西洋管弦乐协奏曲,有独立演奏或钢琴伴奏的独奏曲,也有三五人合作的室内乐重奏。总之,他希望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示古筝艺术之流光溢彩,能让观众朋友们领略到传统乐器所散发的时代活力。
心无休,天地则变化不止。江澹曦认为,现在许多古筝演奏者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上缺乏地道的中国韵。而音乐语言表达的“中国味儿”教育,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们重要的一课,而目前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中的这一块缺失较为严重,应引起音乐教育界的重视。《礼记》记载“乐者,德之华也。”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人的熏陶和塑造:在反复拨弄的过程中,时时试图与乐器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渐渐从乐器里找寻到另一个自己。学习古筝,也是在学习做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宝贵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江澹曦期望尽可能为学生的古筝学习赋予更多的人文气息,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关于此,他深知任重道远。
筝鸣争鸣 国乐飘香
走过千年岁月,古筝的外观随着功用完善和历史审美的改变而变化,一直保留不变的是它“上圆似天,下平似地”,而此“体合法度, 节究哀乐”, 所以筝“乃仁智之器也”,意思是,筝是富于仁义、富含智慧、启迪人生的得力工具;它不变的还有初心,所谓“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古筝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诉说着它的非凡。在时代的洪流中,江澹曦完成了舞台和教学的无缝对接,除了将多年的舞台演出实践经验和思考带入教学中去,培养出了一批批技术过硬、底蕴丰富、热爱民族音乐的古筝人才,他还时刻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民族音乐的思索:“我们不能在师辈们创设的道路上停滞不前,这样既脱节于时代,也有愧于前辈。我们这一代的演奏家、教育者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好文化继承者和传承者的角色?”如今的江澹曦,除了向内寻找古人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本,更在向外探寻时代的气息,借用现代化的形式去推广筝乐蕴藏的文明。如此,民乐的弘扬事业才能如筝之仁智般源远流长,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依旧保持其最原本最优雅的姿态。
2000年,江澹曦创建四川省第一支古筝专业乐团——天籁筝乐团,率团参演、举办百余场音乐会,取得中国最高演奏奖“文华奖”等多项重要赛事的优异成绩,使其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筝乐团之一。2015年由他创建的“敦煌杯”四川省古筝比赛已举办三届,搭建了全省古筝艺术表演、教学的交流平台,省内各市州的老师共同参与评选,来自全省的古筝学子和爱好者参与其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9年,在他的策划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协会成立,汇聚以专业院校、团体为主的从事古筝表演、教育的古筝演奏家,引领全省古筝艺术表演、创作以及专业与社会古筝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完成了数十年来四川老一代筝人一直希望成立四川筝会的期盼。江澹曦坦陈,在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见到了太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不仅从这些艺术家身上学到了专业的技艺,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全心全意付出的职业品质。到了现在,在江澹曦这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风还在延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風还在传承。
2013年,在他的策划与组织下,通过与企业合作自筹资金,在四川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性传统筝乐赛事——“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演奏传统流派筝乐的热潮,对四川乃至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第二届活动则不仅仅局限于邀请赛,而是以艺术节的形式开展,栏目板块更丰富,内容设计更科学。除了有聚焦学术的讲座与论坛,“溯源”板块更将古筝形成所依托的传统样式搬上舞台,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这次活动还有一个更大的亮点是借助了时兴的直播形式,据统计,共有约十万人通过直播参与到了此次活动中,可谓筝乐遍地香, 展现出筝乐世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019年,在江澹曦的努力下,活动被纳入已然成为成都和四川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金字品牌的“蓉城之秋”音乐季之“金芙蓉奖”音乐比赛,比赛曲目流派涵盖齐全,并增设了以地方民间音乐语言创作的筝协奏曲,体现出流派筝乐艺术形式与内容从继承到创新的发展,比赛以交响乐队协奏进行,讲求与时俱进,比赛评委阵容强大,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人物,真正是百家“筝”谈,千人“筝”鸣。在接近“蓉城之秋”音乐季的尾声,由江澹曦与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陆晶携天籁筝乐团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奏响气势恢弘、感人至深的筝与交响乐协奏的古筝专场音乐会。所谓“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驱使着江澹曦不辞劳苦奔波的,必定是升腾在内心的传承创新师辈音乐的大志向、大愿景。
在2018年,江澹曦向中央音乐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的古筝乐团发出邀请,在四川音乐学院开展了一次汇聚东南西北的古筝乐团间的交流。这次交流名副其实,各团分别拿出自己的代表曲目,与其他乐团交换互演,三团同台,共同交流、呈现了不同的理解与演绎。前期排练中,各团派出自己的乐团指挥,为其他乐团的演奏进行排练时,让这次交流达到了它的高光时刻。众所周知,乐团的排练极为重要,而感受不同指挥如何为一个陌生的乐团排练、如何在其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就更有收获。这一次别出心裁的创新建立在江澹曦多年对筝乐事业的继承和推动之上,他坚信,只要放开眼光、更新观念,四川古筝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而他之所以在毕业后选择回到成都、来到川音任教,也是出于为家乡的筝乐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的愿望。回想在川音任教的最初几年,江澹曦感慨,当时带着学生到处演出、交流,参加了很多比赛,屡败屡战,不懈地坚持着,过程确实不容易,但他内心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不是说一下子就要怎么样,不着急,慢慢来,一次又一次,别人看着你在努力、在进步,别人就会认可你的坚守与付出。”
江澹曦为了音乐、为了古筝事业笃定徐行,可谓是“筝横为乐,立地成兵”,这里说的不是他把古筝当作兵器,而是说他筝心剑胆,以十足的勇气、满怀的豪气和坚韧的战斗力为悠悠筝学开疆拓土。如今,他不仅身居我国一线古筝名家的学术地位,更是引领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的“四川古筝第一人”。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古筝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古筝人才。他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文化部“文华奖”等国内古筝顶级赛事中获得众多奖项,并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高校教师、青年演奏家和社会音乐人才。但是,对于一位有抱负的演奏家和教育家而言,这些成绩和荣誉不是江澹曦从事音乐艺术的目标,而是转化成了其继续上下求索的勇气。当我们说要传承经典时,有时眼前总会幻化出一条高深莫测的前路,高不可攀、深不见底,我们因而畏缩不敢前,这时才知始终抱有勇气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或许正是如此,传统国乐才能令智者勇、勇者胜。
(本文图片由江澹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