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翡 林春霞
摘 要:中医学心理治疗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积累过程,集中了许多医家的智慧,有很好的理念与经验,内容极为丰富。但内容散在于历代医籍中,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情志疗法是我国中医治疗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它根植于中华文化,适合国人心理发展特点。本文尝试从理论体系的构建来探索情志疗法的现代治疗体系,希望能够引起有志之士的关注和研究,拓宽研究思路,扩大临床实践范围,能让中医心理治疗真正为国人服务,被国际认可。
关键词:情志疗法;中医心理治疗;关注;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282-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卫健委联合共建项目“情志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0180205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疗效研究与本土化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性、针对性[1]。
长久以来,中国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都是紧跟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学科发展水平和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几年我国心理学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和不断创新的可喜局面。但梳理我国心理治疗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依然是跟着西方心理治疗体系在行进。中国心理治疗应当具有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特点,因此,创建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中医情志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学素有重视心理治疗的优良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已经被记载。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就将“治神”放于首位,“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2]。
中医学中“情志”的概念早在《内经》就已经提出,但对情志概念的内涵没有确切界定,缺乏明确的辨析。本文的“情志”概念,根据张光霁等人编著的《中医情志疗法研究》以及张伯华在博士论文中给出的定义稍作修改,如下: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知、意志过程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
一、情志治疗发展簡史
情志治疗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已明确记载利用情志疗法治疗身心疾病的案例。在《内经》中情志思想的论述非常全面和深刻,并且通过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其治疗理论、治疗方法都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很好。情志治疗以中国五行相胜关系为理论基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的情志关系。
《内经》并不孤立看待人的情志,多涉及情志与脏腑机能的关系、情志与欲求的关系、情志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及情志与认知和个性的关系。
利用《内经》的情志规律治疗身心疾病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宋金元时期是情志疗法使用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式微;80年代以来,情志疗法又受到关注,但发展依然缓慢;近二十多年来,情志疗法又重回大众视野被广泛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到文献分析、理论阐释和临床应用诸多方面,但总体来看创新不多。
二、情志疗法的概念
情志疗法是利用情志之间以及情志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正常情志活动来战胜、控制或消除另一种过激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从而治愈身心疾病的方法[3]。根据治疗手段的性质,可将情志疗法分类如下:情胜法、思胜法、调欲法。
在情志疗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患者的情志障碍病情信息的了解、收集、分析和诊断都需要谨慎甄别和判断,并且通过与健康个体的情志状态相比较,评估患者的病情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最终效果等。这些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遵循其治疗原则。
三、情志健康的特征
情志健康指以情绪为主的心理活动、心身关系诸方面的和谐状态,以此为标准可以判断情志障碍及其程度,可对情志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一)喜怒和
指情志健康者的个体,无论情绪的性质、强度或者类型都是和刺激情境相匹配的。即个体既不过度控制也不任其发展,既能感知正性情绪也不排斥负面情绪,与情绪淡然相处。
(二)欲求适
指情志健康的个体会适度调整自身对于目标的追求。既不偏执于不达目的不罢休也不会无所作为的碌碌无为,更不会在追求中患得患失丧失自我。他们会甄别符合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标,投入热爱和精力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价值感。当欲求受挫时,能够进退自如理智行事,并且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选择新的目标而不会囿于过往。
(三)乐习俗
指情志健康的个体能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处。他们不但能快速适应新环境,还能驾驭和改变环境为自身服务。而适应不良者则会出现无法融入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进而导致情志失衡出现身心症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
(四)志意和
指情志健康的个体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客观、洞悉、理性、豁达和坦荡。对自身优势和不足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能够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潜能;对外部环境的人事能够理性、客观,既勇于面对困难不逃避,也能不沉迷幻想,对事物做出中肯评价,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内经》最推崇的个性类型是“阴阳和平”之人,认为此类人能恰当地适应事物变化不与人发生争执,平等待人,无为而治,情绪情感反应适中[4]。
(五)人格全
指情志健康的个体人格是完整、协调、和谐的。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以及自我调控系统。其中能力、气质、性格又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情志健康的个体在应对刺激上不会出现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在待人接物上能够灵活恰当地处理,在处理事务上能够理性与客观。而情志不健康者则表现诸多适应不良行为。
以上情志健康者各方面特征,都具有“和”“适”的特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情志健康的最高、最概括、最典型特征为情志诸方面的无过、无不及的“阴平阳秘”状态。
四、情志障碍的诊断
情志障碍的诊断即使用望、闻、问、切的情志四诊方法,对患者情志障碍相关的病情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诊断的过程。
(一)望诊
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对照情志健康个体的特征,分析情志状态。喜者动作、体态、眼神等言语和姿态充满灵活和光彩;悲忧者动作、仪表乏力而不整,眼神无光,面部呆板,表情僵硬;焦恐者全身肌肉緊张,双手颤抖,双眉紧锁,心绪不宁,惊惧不安;忧思过度者,肢体动作显著减少,目光常聚集一处且高度集中,面容紧张而晦暗。易怒而压抑者,双眼凶悍,目光逼人,坐立不安;惊伴恐者,双眼发呆凝聚,动作被控拘谨,害怕而避人。
(二)闻诊
指通过倾听患者的主诉,甄别内容辨别声音,判断其情志障碍的方法。医生可根据患者的语气强弱、语音高低、语速快慢来判断其情绪情感状态。专注倾听可了解到患者的认知体系、价值取向、欲求目标以及产生情志障碍的原因等。针对自身存在的情志问题,有无获得社会支持、有无应对的方法及效果如何等,都可以从倾听中获得线索。倾听患者就是让其发泄自身的情绪、情感,进而起到初步治疗效果。
通过语音的强弱还可以了解患者躯体疾病的一些情况。《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这是以声音诊病的寒热、虚实、生死预后。
(三)问诊
问诊指医生主动询问患者或家属情志障碍相关因素的诊断方法。问诊与望诊、闻诊互相补充,望、闻是提供线索,而问诊则进一步验证和评估患者的情志障碍现状及相关因素,作出更全面的诊断。问诊内容一般包括:症状描述,诱发事件,认知障碍,欲求冲突,应对方式,患者个性特征,家庭成员互动情况。
症状描述中一般从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来分别问询,并分别对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打分(可以征询患者和平时自然状态相比,你给自己的目前状态打几分,如果平时的满意状态是10分,你现在打多少分?)明确告知患者诱发事件就是与目前情志障碍有关的刺激事件,按照性质可分为心理、社会、躯体和环境四类。
心理诱发事件指生活挫折导致的心理冲突。社会诱发事件指人际交往、工作变动以及社会变革等引起的负性事件。环境诱发事件指语言环境的改变、风俗习惯的迁移、自然灾害的侵扰等各种挑战。躯体诱发事件则指各种躯体疾病导致的情志障碍。一是认知障碍指患者对负性事件的认知程度夸大及灾难化;二是欲求冲突指患者的欲求目标大多和诱发事件紧密关联;三是应对方式指患者认知策略和应对行为的恰当与否。患者个性指患者人格特征有无素质基础,不同个性的患者导致不同的情志发展状态。自卑者常消极多回避;急躁者多生烦恼无耐心;猜疑者多负性少信赖;狭隘者多固着并晦暗。外向者易倾诉,内向者易压抑。所以,面对患者千人千面的个性特征需要医生分辨、诊察。
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指关注患者的家庭氛围和成员互动状况。患者易怒与父母长期的否定、指责和挑剔有关;患者仇恨常与家庭长期缺爱有关;患者易惊恐常与父母言行激烈,寻求刺激有关;患者易害羞、不安常与挫折或父母情感冷淡有关。当然以上的情志障碍不一定发生在家庭内部,但父母或家庭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让其负性情感固着,形成情志障碍。所以,对于家庭成员的互动也是问诊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切诊
传统方法是切脉。现代指医生使用仪器测定患者的皮肤电和血管等生理指标来获得诊察信息的活动。其理论根据是情志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变化。而脉象是情志变化最为敏感的指标。脉象与情志变化的关系有相合与不相合两种情况。相合者如喜则脉散、怒则脉弦、忧则脉迟、思则脉结、惊则脉动等。不相合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脏传变病脉》中说:“因怒则魂门弛张,木气奋激,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散;因思则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洪短:因恐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情志反应与脉象不相合反映了脏腑之间的相克关系。如果情志反应较轻或较短暂,则脏腑功能变化也属适应性变化。
情志四诊是医生收集患者社会、心理及生理等方面与情志障碍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手段,虽然在临床上更关注与情志障碍相关的心理因素。但有关的生理、病理因素或情志障碍引发的躯体问题,在未发生躯体障碍情况下虽不是关注的焦点,但也决不可忽视。因此情志四诊是针对情志障碍的整体性诊察,医生在此基础上可对患者状态进行较全面的综合评价。
五、情志治疗师的素养
从古代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临床实践验证了情志疗法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注意到,总体上使用率并不是很高。这源于对该方法的使用要求严格,需要医家足智多、经验丰富,所以恰当地运用难度相当之大,张从正也有“胸中无材器之人,不能用此五法”的慨叹。
(一)内外兼修
情志治疗师的首要标准是内外兼修。内修指道德修养,外修指仪表言谈的修养。任何时候,治疗师都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即不在医患关系中寻求自身在爱憎、依恋、欲求等方面的满足和期待。每位患者都会对治疗师抱有角色期待,初次接诊的首因效应往往会影响到后续治疗中对医师的喜欢和信任程度,这也决定了诊疗效果。因此,内外兼修是情志治疗师首要素质。
(二)以患者为中心
体现了情志治疗师中立、尊重和谦和的姿态。中立指治疗师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来影响或者强加给患者,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改变。尊重指治疗师充分接纳患者的思想、情感、意愿和独特观念,尊重患者的生活经验。谦和指治疗师不以指导者的身份高高在上,要营造轻松的气氛,使患者敢于探索自身内部情感,开放自己的恐惧、痛苦、沮丧等负性情感,同时也放开自己的勇气、柔情和爱等健康情感。
(三)健康的心理
情志治疗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医师有健康心态,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能正确应对,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医师心态平衡,可对患者有一定情绪感染作用。
(四)高度的责任心
情志治疗师需要较高的领悟能力,才能更好地识别患者与情志障碍有关的“隐私”。因为情志治疗师不但要做到“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同时还要能“救其萌芽”。身心疾病方面的情志障碍患者,严重的躯体化只是其表现形式,内在的心理变化才是本质的神。做到有效识别、诊断就需要治疗师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心和小心,要能够洞悉事物规律,把握本质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五)健全的人格
对于情志治疗师而言,内有胆识外有自信,坚定的语气、中肯的诊断、果断的措施,展现出自己自信的人格魅力,可使治疗师的言语、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行之有效。情志障碍与躯体疾病不同,需要治疗师横向联系,纵向发展认识疾病。《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作为情志治疗者,知识广博,尤其对“人事”学问的熟知,是必须的基本素养。
六、情志疗法的治疗原则
(一)倾听性原则
倾听就是治疗的开始。通过倾听,患者可以得到宣泄,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让患者产生被接纳和被认同感。
(二)个体差异原则
指治疗师在诊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个性特点。包括患者与情志障碍有关的社会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特征(在治疗中的配合程度、与治疗师交谈的深度)、认知特征(认知障碍的程度、对治疗理解的程度)及应对方式等。
患者的个性特征不同,治疗师的诊疗方法也有所区别。例如:面对依赖型患者,治疗师可以通过提问促其思考进而做出选择;但面对自主型患者时,治疗师的提问患者会解读为挑战和不信任。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情志障碍也不相同。年轻个体多与个人发展、升学、恋爱、就业问题有关;中年人则多与家庭、子女、婚姻、事业等问题有关;老年人会涉及与儿女、社会活动、身体疾患等问题有关。不同性别的个体,也存在情志障碍的不同诱因,所以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活动范围的宽窄都会影响到患者认知状态及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到治疗的程度及效果。
(三)支持性原则
前来就诊的情志障碍患者,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脆弱又无助,无论是治疗师自信的人格魅力、肯定的语气还是提供的治疗方案、成功的案例都是对患者莫大的心理支持。特别是治疗师给予详细的解释、有理有据的专业诊断对于患者来说更加权威可信。情志障碍患者大多伴有消极认知(灾难化预期、放大不足、绝对化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观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此类患者也往往对治疗抱有消极态度,看不到自身的积极变化,需要治疗师给予强调和支持。
(四)整合性原则
首先,情志障碍的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复杂的,需要整合不同的情志疗法来具体对待;其次,情志疗法需要心理与生理共同治疗,即在使用情志疗法的同时兼用药物治疗;最后,情志疗法源自《内经》思想,传承于历代医家之思想精华,具有中医特色,在临床使用时,也可结合现代心理治疗方法,融会贯通,不拘一格。
(五)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情志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它体现了医疗体系中病人权利的主体地位。尤其在心理治疗中,保密性更是建立信任和保障治疗顺利开展的前提。医疗保密,尤其在获得心理资料的诊疗中为患者保密,这种思想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此处,将保密的作法、意义明确阐述。
七、结语
综上所述,情志疗法是我国中医治疗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对治疗环境要求不高,操作方法简便,影响因素相对较少,效果明显。这些优点本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无限潜力,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自身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沒有形成量化指标、治疗方法设计困难等。本文希望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不断进行发掘完善,使之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祉妍.刘正奎等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心理健康与服务,2016(11):1198-1207.
[2]张伯华.《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3.
[3]杨倩.中医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及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高峥.浅析情志疗法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J].内蒙古中医药,2013(13):140-141.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