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语彤
【摘 要】傳染病疫情在中国频繁发生,疫情不仅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扰乱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政治的持续稳定和社会的长远进步,预警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工作重点。本文将从疫情信息管理、国际技术合作、疫情及时检疫以及奖惩措施制定这四个方面分析应对策略,加强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预警管理建设。
【关键词】疫情;政府预警管理建设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不仅严重地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健康,而且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责任。并且统一领导和协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工作。因而地方政府应对疫情预警能力的强弱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地域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差异,应对传染病疫情预警管理建设的提升策略是有区别的,但不同地域地方政府的组织设置和应急手段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有必要探析各地方政府预警管理能力建设的策略。从疫情信息管理、国际技术合作、疫情及时检疫以及奖惩措施制定这四方面展开地方政府预警管理建设的提升策略分析。
一、加强疫情信息管理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预案来管理疫情信息,从制定地方政府总体预案、卫生部门预案、专项预案以及及时更新预案等方面着手。地方政府可依据新形势、新情况完善总体应急预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传染病疫情预警管理工作。部门预案可以根据政府总体预案的更新内容、预案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参与组织和人员信息的更迭,对部门预案进行定期与不定期修订与完善,更好地确保与总体预案的衔接性、部门工作的实效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还可根据传染病疫情的新特点和预警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专项预案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修订与补充。
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地方政府可从建立国际协调制度、定期与国际组织沟通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技术合作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体制的改革,并协助世界卫生组织修订《国际卫生条例》,从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的国际协调制度建设。定期参与国际卫生会议,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协商建立高效的传染病疫情国际管理体制,从而完善国际监控体系和全球监测网络。同时,与国际制药工程协会等组织合作开发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加强与国际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组织的技术合作,将国外成熟的网络、卫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等一系列前沿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引入传染病疫情的预警管理工作中。
三、进行疫情及时检疫
疫情检疫需要装备和资金等作保障,地方政府可以从加强应急装备储备、应急资金储备以及制定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制度等方面着手。地方政府可事先做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应急处置装备和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具体包括采样器材、检测试剂、救治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和医疗器械等。并加大对传染病疫情事前预防性的财政投入,树立风险与忧患意识从而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此外,制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计划》,先依照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医护用品和药晶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再则按照应急物资计划根据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级别配置与征用应急资源。
四、制定奖惩措施
地方政府可以从制定法律法规、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以及完善应急体系规划等方面着手。考虑到在目前的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染病信息漏报、缓报等问题,地方政府可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政策法规中的奖惩规定,加大对积极行为的奖励力度,从而实现对积极防治行为的正向引导和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传染病防治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以法律形式从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和控制、医疗救治与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卫生监督机构可设专人负责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监督工作,定期深入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对地方政府预警管理建设的策略分析,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地方政府应对传染病疫情的预警管理工作,帮助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在预警管理建设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预警管理建设的主要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北京:全国人大办公厅,2004.
3.卫生部,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工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
4.余康、马颖、王超,我国政府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现状和完善研究[J],管理评论,2005(11);35-40.
5.西明华、李群、胡传来,疾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 2006, 27(11);1005-1007.
6.杨维中,祖荣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 39(6); 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