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思考

2020-09-10 07:22:44徐洵焦文斯徐明庆
客联 2020年7期

徐洵 焦文斯 徐明庆

【摘 要】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本文从儿童阅读空间的服务理念的创设、阅读行动的开展以及可能忽视的服务对象等三个方面,对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本文认为,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的主要矛盾不在于设计风格、空间形态,而是对于早期设计规划的研判。

【关键词】儿童阅读空间、设计策划、交互空间

儿童阅读空间设计是一项富有层序性的设计工程。张丽娟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调研指出,交互模式存在于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需要结合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探索交互模式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塑造一个积极交互的儿童阅读空间。特别是从交互的角度探讨了空间设计的手法与效果。但是缺少对“交互”成因的系统分析:为什么儿童阅读空间需要交互式设计?

一、儿童阅读空间的服务理念

刘欣认为英国儿童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参考价值,并非在于空间形态塑造的多样性而是其服务理念的先进性:作者较为详细的列举了从允许儿童进入公共图书馆再到设置创客空间的转变过程,指出这种转变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的发展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设计认识的不断提升,两者共同作用,开辟了行之有效的儿童阅读空间;此外,作者指出各阶段的儿童亦有不同服务策略,通过细分服务对象,可以满足各个阶段的儿童需求;第三就是从儿童角度出发,倾听儿童诉求,换位思考空间的营造策略。作者指出,阅读空间的落脚并非仅仅是阅读这一单一的功能形态,通过探索儿童的认知策略,充分挖掘儿童阅读的多重含义,并以此布局一系列扩展空间,促使其使用目的变单一的阅读功能为多样的互动操作与交流合作平台。

作者通过梳理国外的场馆建设与运营经验,提供了一套现代儿童阅读空间设计背景的参考提示:首先,社会的进步不是单纯的经济富足,是一个系统性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不仅当前国内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理念落后,而且整个阅读空间的规划还停留在如何划分“自习区”。而设计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物理空间设计、陈设装饰设计之上,是理性的、逻辑性的自然生成,缺乏设计的深度。成年人的思考逻辑是,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可以替代儿童对阅读的理解。出于这一根本性的设计前提,阅读空间就是阅览的空间,从功能区分这一步开始,就走向了与成年人需求相一致的空间设计,不过替换成了低幼式的装饰形态。其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仔细区分各阶段儿童的需求,单纯的套用一种空间形态甚至是共用一个空间,显然并不是合适的做法。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客观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场馆空间容量束缚了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那么如何处理客观条件的限制问题就成为了又一个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

二、儿童阅读的生成机制

钟启泉从反思“儿童阅读的课程化”的角度梳理了儿童阅读实践的方式。认为儿童阅读实践是一种自主的行为过程,要能够使得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还需要依赖于培养其“阅读信念”与“阅读兴趣”。其中,“阅读兴趣”是与非文本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作者指出,一个完整的儿童阅读设计需要囊括三大要素:阅读活动、阅读空间与阅读共同体。首先阅读活动的设计不是指导,不是对儿童阅读的命令,而是需要从儿童读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有趣又包含认知冲突的活动。为了满足这一活动的设计,就必须选择恰当的阅读空间。相较于静态、被动式、单一形态的阅读空间,着力体现人与人、人与文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和谐共存的阅读空间可以使得儿童接触到更为多样化的情境与观点。而拥有相似兴趣与爱好的阅读群体集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共同拥有经验阅读共同体。

虽然作者是从文本解读的认知活动的角度对儿童阅读进行分析,但其对儿童阅读的外部支持的分析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图书馆儿童阅读空间设计的思考:儿童阅读空间设计不是单纯的形态的组织,更不是对自修室、教室的照搬。对其设计需要综合性的思索,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认知能力等等。儿童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其基本要素不是个体的封闭环,而是开放、传递的过程,所以作者提出“阅读活动、阅读空间和阅读共同体”三个要素。从这个角度看,单纯的儿童个体阅读行为是不存在的,其阅读行为是三要素交织作用的延展。如果仅仅只看见了个体阅读的实践特征,忽略了三要素的作用,那么就失去了对儿童阅读过程的完整把握。

儿童阅读不是由于习惯所塑造的,同成年人的阅读需求完全不一樣,所以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看,了解儿童阅读的起因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研判与策划环节。作者指出,阅读活动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有趣与富有认知冲突的活动。从环境设计的角度看,活动的空间载体需要有代入感,所以小到简单的陈设大到空间的整体布局都需要服务于活动。对于儿童而言,关键是趣味十足并包含认知冲突。首先,趣味不能简单地通过低幼视觉形象来概括,视觉形象只是表现的形式之一,其根本还是在于内容的选择。儿童的趣味与成人的趣味,看似内容与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其共同点在于非偏非窄,都具有广阔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其家庭、教育、生活等情况的多样性,决定了儿童趣味的多元化。但这并不等于儿童的趣味很难寻觅,受制于儿童的信息处理机制,儿童趣味也趋向于具有直观性。另外,伴随着视觉传播机制的变革,儿童趣味也具有了某种潮流趋势与流行元素。在潮流的引领下,挖掘儿童趣味就有了可循之法。其次,为了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就必须依靠建立恰当的认知冲突。从环境心理学看,儿童通过陌生化的环境,获取外部输入信息的这一刻开始就在组织构建新的信息框架,并通过不断的调整适应,以表现出恰当的行为。按照作者的观点,这个行为的表现就是参与阅读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进行思考,实现与环境达到平衡的目的。为了成功塑造这个可以建立认知冲突的环境,就必须增加儿童感知的难度与时间的长度,所以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要体现出“人与人、人与文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层次的互动。

环境设计是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空间构建,其功能性也是有赖于视觉的塑造。但这种视觉的表现不是单纯的依靠某一单一主题的支撑,而是为了达到有层次、有内涵,同时方便对既有空间的多重使用,甚至是可以容纳多种主题,表现出一种持久的陌生化。这就必须关注儿童与自然、社会、文本、人的多重共生关系,并以此进行思考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环“阅读共同体”,把握了儿童阅读活动的重要对象。正是由于有阅读共同体的出现,儿童的阅读活动才能从认知冲突中获得最终的调和。因为文本、社会、自然是不具备能动性的客体,儿童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受制于诸如家庭背景、常识了解等等因素,极有可能产生无法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于是在交互的空间中,“阅读共同体”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调和因素。使之儿童阅读空间的创设具有了合目的性。

三、被忽视的儿童阅读空间的服务对象

陈媛媛从特殊儿童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图书馆的无障碍阅读需求。从法律指导性、无障碍设施设计利用率、相关馆藏资源、阅读空间设计、阅读活动设计等5个角度梳理了对特殊儿童的服务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从完善无障碍设施、明确服务制度、加强服务培训、设置专属资源、寻求支援合作和丰富活动以及政府统筹等7个角度提出了应对方案。

作者敏锐地看见了特殊群体的需求。事实上,无障碍设计对于儿童阅读空间而言是一个非常小体量的需求。虽然巴巴纳克在《为人类的设计》中就早已指出,为残疾人而设计。但是,迫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還在进行中,所以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长期以来都是呈现一种忽略特殊群体的状态。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交互空间设计的多功能性是基于完整人而设计的,所以从特殊儿童的角度看阅读空间的交互性设计,其实是并不成熟的。

儿童阅读空间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空间设计,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而言,都不具备一个统一有效的设计模式。作为交互设计的前沿,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仅仅就是技术的堆积,远远达不到对阅读活动的有效支撑,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基于交互模式的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 刘欣,董瑞敏.英国儿童图书馆空间设计:历史与启示[J].济宁学院学报,2019,40(05):99-103.

[3] 钟启泉.儿童阅读的本质及其环境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41-46.

[4] 陈媛媛.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权利保障问题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9):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