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及重庆开明画院副院长,重报集团书画院顾问,重庆渝中区政协常委。出版《红岩英烈诗抄钢笔字帖》《张珍容画牡丹》等作品集,并在北京举办“珍墨酬容——张珍容书画作品展”。
4月21日下午3点,重庆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书院二楼,社区合唱团正在排练《歌唱祖国》,歌声深情嘹亮。
书院一楼,是重庆开明画院渝中创作基地。近40幅“盛世牡丹”在画室里“迎春怒放”。这些国画,都是张珍容的作品。
楼上楼下,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群众艺术的繁荣,就是祖国富强的最好证明。用艺术的形式礼赞家国,是我画牡丹的初衷。”张珍容时不时跟着合唱团的节奏轻哼两句,“为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我把我画的牡丹放在这里,作为常展作品。”
进京办牡丹专题展
一幅幅盛放的牡丹花团锦簇,在创作基地里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气氛。“牡丹专题展,很考验创作者的功底,不太常见。”张珍容说,但凡创作者笔力欠缺,或是展览布置不妥,就会落得艳俗。
事实上,这并不是张珍容第一次举办牡丹专题展。2018年,张珍容就曾带着40多幅牡丹来到北京,在民进中央开明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牡丹专题展。
开展前,有朋友夸她“艺高人胆大”。张珍容内心也有些忐忑,尽管她相信自己的牡丹单幅看都不俗,但因为要突出“喜庆”,整个展区的墙面布置成红色背景,这让她担心,生怕作品多了“压不住火”。
“红艳艳的背景墙,烘托出喜庆的氛围,牡丹画也与这种喜庆融合得恰到好处。真没想到,牡丹展竟然可以这么办,这也给了我继续办牡丹展的勇气。”在看到展览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时,张珍容有了信心。
枝叶写出雅俗之别
在水墨花鸟题材中,牡丹是最容易“流俗”的题材之一。而“俗气”,也是张珍容最希望避开的词语。
仔细观察张珍容笔下的牡丹就会发现,这些牡丹有点特别。牡丹的颜色,尽量避开了大红大紫,几乎所有的花都有长长的枝干,而叶片的叶脉部分,用墨也明显要重得多。为整幅牡丹点睛的,還有画面上的题字,画面题字多,算得上张珍容牡丹作品的特点。
诸多特点,形成了张珍容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背后,是张珍容深厚的书法功底。
张珍容小心翼翼拿出一本薄册子,封面上有“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名人书画展览简介”字样。
一页页翻看,发现有不少书画坛大家的名字,如颜文梁、刘开渠、华君武、舒同……泛黄的小册子最后,是张珍容的名字。“那一年我19岁,我的草书作品入围了那次书画展。”回忆当年情景,张珍容想起一件往事,“赵朴初先生曾评价过我的书法,说‘草书固已超群,硬笔小字更流利婀娜,为平生所罕见’。”
“要体现牡丹的雅,我个人更喜欢将牡丹的枝干画得长一些,这也是生长多年的牡丹的本色。所有枝干和叶脉,都是我用草书形式‘写’出来的,这样也更容易显出牡丹的风骨。”张珍容解释。
把艺术课开进社区
张珍容专攻牡丹已有八年光景,也举办了不少牡丹专题展。不过,当我们问她哪件作品最满意时,张珍容却没有马上给出答案。
张珍容带我们来到人和书院二楼,社区图书室里挂着一幅牡丹。“这是我相对更满意的一幅作品。”张珍容说,这也是她放在书院里的唯一横幅牡丹。“画好牡丹不容易,画好横幅牡丹更难。直到现在,我也还没有画出我心中最满意的作品。”
张珍容把这幅牡丹放在社区图书室,还有自己的打算。
8年前,张珍容从山水转攻牡丹,就是想借牡丹的繁盛反映生活的美好。“生活越来越好,我的牡丹创作也渐入佳境。现在,我更希望让牡丹画走进社区,丰富居民们的业余生活。”张珍容的牡丹专题画展,平时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张珍容说,人和书院里既有文化创作基地,又有社区图书室,文化氛围很好,她自己也经常在这里创作,开办免费的培训课堂。如果时机成熟,她希望邀请更多文艺工作者来这里现场创作,让文化艺术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