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莹
很多人爱看电视剧《庆余年》,男主角在剧中靠着背诵杜甫的《登高》名满京都。《登高》经范闲之口一出,就在剧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诗”的盛名。为什么诗圣杜甫的诗会让范闲博得满堂彩呢?
俗话说,文无第一,杜甫的《登高》却被称为古今第一七言律诗,被历代诗评家推崇。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他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在这一天,古人会带着家人或者朋友一起相约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杜甫却是一个人。公元767年重阳节,五十六岁的杜甫,一个人在夔州城外的白帝楼的高台上,一边登台,一边思考,于是就有了这“旷世神作”。
这首诗前四句写登高景色,后四句写登高感触。首联是写登上高台所见所闻,杜甫在写景抒情、用词造句上功力深厚,仿佛导演了一部动态的工笔画风格短视频,现场感十足,有动、有静、有背景。颔联给了个大全景,滚滚长江、无边视野都在此句中尽展,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概括一生,杜甫的凝练能力可谓让人惊叹,前半生的潦倒和后半生的感慨都在这几个字里。有学者赏析称,这万里悲秋的悲,有八九層悲的意思,抒发了杜甫无限的感慨。
尾联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一杯浊酒浇不走忧愁和苦恨,留下的思考交由读者。独自,并无暗自哀伤;登高,却未无病呻吟,杜甫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壮烈的感情,都能凝结在这首诗中。
走进这首诗,仿佛能听到杜甫对毕生追求不遇的慨叹,也能感受到诗圣那阔达的胸怀。镜头从景切换到内心,在这些气势雄浑的名句中,我们仿佛可以跟着杜甫回顾他的一生。
一位年过半百、生活困顿、身经磨难、漂泊无依、功名未成的人,他没有放弃,依然心怀抱负。他登高远望,诗句跃然纸上,他痛苦着,忧愁着,也在呐喊着。而所有对这首诗的褒奖,也是对这位对社会充满热情、对民生充满关怀的伟大诗人的无限回音。
在结构上,这首诗也被称为是七言律诗的典范。律诗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一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也不可以邻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发音相近但韵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从规范的角度看,《登高》对仗工整,平仄严谨,被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