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时代困境与提升策略

2020-09-10 07:22魏银立
关键词:政治立场大学生对策

魏银立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衍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等问题,经由家庭环境、朋辈群体等场域因素传导至大学生身上,影响了其对党和政府的情感态度,导致大学生政治立场因其不同阶层家庭出身而呈现出明显的层化现象和特征。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基于社会分层视域,借鉴参考近年来相关学者的调研数据,分析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的现状与问题,探寻剖析其成因,并从增强大学生获得感、完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亲和力等方面,提出社会分层视域下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分层;大学生;政治立场;对策

政治立场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与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政治认同度。政治立场表现为民众基于对执政党或政府在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规范与政治效果的认同,而在心理上对政党或政府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就其狭义而言,本文尝试将大学生政治立场界定为:大学生基于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念、领袖群体、党员干部、组织机构与执政绩效等维度的认识评价而产生的对党的依附归属感和忠诚追随感,以及对其执政行为的认同、服从与支持。就其广义而言,大学生政治立场即大学生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借鉴参考近年来相关学者的调研数据,剖析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的现状与问题并探求其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分层视域下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应对策略,希冀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概述

目前,学界对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的研究,多散见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与政治认同的研究之中,基于社会分层视域聚焦大学生政治立场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截至2020年2月10日,以大学生、政治立场为主题且全文含有社会分层或阶层分化为条件,在中国知网无法搜索到相关文章。通过对读秀搜索、超星电子图书、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文津搜索进行相关检索,尚未发现有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方面的专著出现。

(一)基本现状

从相关理论研究尤其是实证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整体水平较高[2][3],但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其政治立场存在较明显的群体差异。

1.政治制度认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深化促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由此衍生而来的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使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较低,从而导致其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较低。调研数据提示,源于小康与富裕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其政治制度认知度较之源自困难与一般家庭的学生而言普遍较高。对我国政治制度非常了解或较为了解的,占小康家庭与富裕家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63.8%与63.1%,普遍高于困难与一般家庭学生的47.4%与42.7%。[4]这表明父母职业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学生,其政治制度认知度普遍较高于城乡失业或无业家庭的学生。

2.政治效能认同。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当前党的方针政策的整体评价较高,但仍有10%左右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则认为现行政策没有什么成效。持当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且对腐败现象最不满意并认为执政党须廉洁自律观点的,占困难、一般与小康家庭背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4.9%、41.1%与38.7%,均普遍较高于富裕家庭背景学生的21.1%。多数学生对党政关系的认识较为正确,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解决诸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或起到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如37.8%的富裕家庭背景的学生则认为上述制度安排只是走过场而已,最终还是要由执政党说了算。[5]

3.对执政党的认同。对于新时代以来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对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有深刻深知,对党对社会所作贡献有真切意识,并对其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与期待。[6]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则认为党的政策不力并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7]尽管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学生均对执政党持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党有能力长期执政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执政党对社会所起作用而言,持党的领导对国家社会发展起了主导作用观点的,在生源为农村与城镇的学生中的比例分别为46.0%与38.3%。而持党的领导对国家发展没有作用的观点的,在农村与城镇家庭背景的学生中分别占4.0%与8.3%。[8]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对中国现有政党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度为最高。持有入党意愿的在家境困难、一般与小康的学生中分别占61.5%、59.6%与55.8%,而家境富裕背景的学生则有43.5%的比例不想加入任何党派。上述情况表明,对执政党了解程度与愿意入党的比例伴随其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反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9]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能否進一步增强的未来预期方面而言,持较乐观态度的,占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主家庭背景学生的比例只有22.2%与18.2%,而其他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持此观点的则均超过23%,特别是工农两大阶级及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占比例则高达30%以上。[10]

4.政治参与及社会关注度。政治参与度是政治立场状况的直接体现之一。就入党意愿及其首要动机而言,能用党员标准要求自身并有为他人做出贡献意愿的,占家境困难、一般与小康状况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9.3%、57.3%与54.3%。然而也有近1/5左右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是基于未来好找工作原因而入党,表现为作为“工具与手段的政治认同”。[11]就阶层角度而言,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及其动机方面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这是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的具体反映。上述情况变化与大学生所处家庭阶层及其置身其中的具体环境展现出较为明显的逻辑关联关系。[12]

(二)层化特征

社会分层使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明显分化,表现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并导致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以及思想选择的自主性增强等。[13]陆学艺等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前我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14]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衍生而来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等问题,经由家庭环境、朋辈群体等不同场域因素传导至大学生身上,影响了其对党的情感态度,导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层化现象和特征。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家庭学生的政治立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家庭居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位序的前三位,并因其分别拥有组织资源、文化或组织资源以及经济资源而成为事实上的最大获益者。[15]一般而言,上述三个阶层及其家庭成员对现行政治体系及其运作理应持有较高认同度。然而多项调研数据却显示,上述三个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其正向认同度并不高,整体上呈现了更多的消极与负面情绪。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境條件较好的学生整体而言对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也较高,不同家境条件的学生对执政党均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而对执政党的了解程度及其入党意愿的选择比例却随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反而呈现出明显降低的相反趋势,亦即家境越富裕的学生,其对执政党的认同度与政治参与度却越低。[16]有学者认为,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成因部分地直接与其家庭因素有关,究其原因,“家庭社会地位与谋生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17]

2.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阶层家庭学生的政治立场。拥有文化资源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力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拥有少量文化或组织资源并作为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上述前三个阶层人员后备军与后面阶层人员实现上升流动之“台阶”的基层公务员即办事人员阶层,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中间阶层。[18]相关研究显示,就正向认同率序列与社会事务的参与积极度而言,出身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家庭的学生与其家庭阶层所处社会地位及作用呈现非正相关的联系。在多项测试指标中,基层公务员即办事人员阶层家庭学生的正向认同率表现最高且其心态也最为积极,总体而言,其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认同度较高于其他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

3.个体工商户阶层家庭学生的政治立场。源自拥有少量经济资源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家庭的学生,其政治立场的正向认同率与办事人员阶层家庭的学生较为接近。个体工商户阶层家庭学生入党动机中的非务实性目标的比重较大,其参与社会服务的态度最为积极,但其对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不高。上述矛盾状况表明,作为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社会阶层之一的个体工商户阶层,一方面,该阶层因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在经济上有所获益;另一方面,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策不完善,如政府管理部门对其趋于严厉的管理措施和增加税收等,导致其政治与社会地位不高,并时而因其利益有所受损而对执政党心存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心理和政治情感,从而影响了该阶层家庭背景学生的政治立场状况。

4.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与农业劳动者以及城乡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阶层家庭学生的政治立场。拥有很少量组织、经济与文化资源的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与农业劳动者,以及基本没有上述三种资源的城乡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这四个阶层,因其处于社会的下层,导致上述四个阶层家庭背景学生的政治立场与其他阶层家庭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家庭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负面与消极情绪,而其正向认同率则较低。后面的三个阶层,特别是城乡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阶层家庭学生的政治认知表现虽然良好,但其政治行为表现与政治参与度排序却相对靠后。[19]

二、社会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立场的问题与成因

上述学者在北京、重庆与福建等高校所作实证调研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其一,趋向正确与模糊偏差的政党认知抵牾渗透。一方面,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政党认知总体积极正确且其政治立场较为坚定,认知度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51.5%的学生高度认同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91.7%的学生对改革开放带来国家社会发展与人民富裕表示认同;53.3%的学生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实现的制度;86.9%的学生对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表示认同;52.2%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真理表示赞同。[20]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由于当前贫富差距与腐败现象等问题,加之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宣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认知存在模糊与偏差,表现为质疑党的先进性,对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感到迷茫困惑。[21]

其二,热情与冷漠的政党情感交织并存。当代大学生的政党情感较为积极鲜明,他们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均保持了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调查表明,居于学生交流谈论热点话题第二位的即是时事政治类话题。35.36%的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政治新闻特别感兴趣,表现在大学生经常在互联网上对相关政治事件与问题发表其看法。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的政党情感呈现出热情与冷漠交织并存的多元化趋向。比如,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与党的领导表示拥护的同时,却也对党风政风好转与党的反腐败斗争的前景表现出疑虑和信心不足。[22]

其三,理想性与功利性的政治动机错综共生。多数学生能将共产主义作为其内心信仰与追求,但也有部分学生觉得现实功利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政治信仰则显得无足轻重。大多数学生向党组织靠近聚拢并要求入党的动机与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但也有少数学生出于有利于日后找工作和有机会受到重用的动机而入党,更多地将入党视为“实现其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23]部分学生能将政治参与视为其自身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想承担应尽的政治与社会责任,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其四,坚定性与摇摆性的政治态度如影随形。就政治态度而言,绝大多数学生政治信念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立场鲜明坚定,坚决拥护执政党的领导且对党的执政能力表示深信不疑,坚信党有能力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但同时也有少数学生由于认识偏差而导致其政治信念呈现出摇摆性与模糊性交织并存的特征。譬如,认同人类社会发展会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观点的有27.3%,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持说不清楚的观点的有21.8%,7.43%的学生对党的领导信心不足,18.33%的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表示因社会问题过多而没有信心。[24]

其五,真实性与虚假性的政治立场相互交融。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生活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特点而言,新时代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则表现出全新变化,他们更多地关注“切身利益、个人前途与自我价值”的实现。[25]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的主流积极向上,表现为其政治参与及关注不再是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与狂热盲目的参与,其政治热情已非过去那种高喊政治口号与追求抽象原则和理想的激情,而是轉向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复兴与个人前途命运休戚相关的现实行动。但也应看到,确有少数学生将其打扮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基于某种个人目的而表现出较好的政治立场,表面上对马克思主义表示全盘接受、照单全收,而实际上却在其内心深处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意识形态留下了后花园和自留地。

(二)问题成因

第一,社会分层导致的利益格局调整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社会分层衍生并剧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执政党对社会各界利益实现“综合与整合”的难度增加。[26]由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尚处于深化推进之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在推进,社会各阶层与主体间的利益张力日趋增大,社会利益关系错综交织且复杂多变。置身于宏大社会变革潮流中的大学生,其政治思想与政党认知不可避免地会深受变革时代的影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变革中利益主体多元分化与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第二,社会分层引发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分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附属于单位与集体的个人转向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崇尚追求经济利益、个性解放与思想独立的“社会人”与“个体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格局趋于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由理想化向世俗化的嬗变,其人生价值中的个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日趋明显,其人格特征与政治观念也逐渐由集体依附型转向个体独立型,导致其政治观念日趋分化且个体特征鲜明迥异,从而使其政治立场出现紊乱。

第三,社会分层使不同阶层的家庭因素陶染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27]科尔曼等人曾对此指出:“用调查方法进行的大规模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家庭背景对学校成就中的差异影响程度,比构成教育环境的各种其他因素影响程度要大的多。”[28]政治立场中最核心部分恰是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极有可能是通过代际遗传获得的。[29]相关实证研究显示,在由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与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及政治团体等构成的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则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原初且影响最为深刻和直接的媒介。较之于其他媒介,家庭因素对人格塑形、人生价值观形成与政治常识启蒙等所发挥的作用则是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

第四,社会分层形成的现实环境促生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近五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由2015年的0.462增长到2018年的0.468,[30]加之贪污腐败与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以及私营企业者一夜暴富及其在致富中存在的投机取巧现象,导致社会中下阶层的心理失衡。贫富差距的社会反差,使普通阶层家庭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与山区的大学生出现心理紊乱和失衡,甚至萌生仇富心态,将贫富差距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出现偏差。

第五,社会分层中形成的朋辈群体浸染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导致每个家庭分别从属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序列,而对于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其所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无疑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层,其结果表现为人生选择、价值取向、社交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异质性”。[31]就政治立场角度而言,大学生朋辈群体成员之间的上述行为,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政治与社会观念等价值原则产生重要影响”。[32]

第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缺位错位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高校中一些意识形态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受革命型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其宣教方式过于简单化、程序化、教条化、八股化乃至于全盘西化。[3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倾向于使用经验性和行政型思维方式对学生施以管理,“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34]从而导致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亲和力与渗透性不足,使学生的接受难度增加,无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三、社会分层视域下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提升策略

(一)增强大学生获得感以坚定政治立场的绩效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绩效。但也应看到,党的执政业绩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党取得的宏观层面的执政绩效持较为肯定的态度,但对微观层面的执政绩效尤其是民生改善方面尚有较多的诉求与期待。在就业、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大学生的评价相对较低,对滥用职权与公权私用等现象意见较大。[35]因此,改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而夯实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执政绩效基础。

(二)完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以奠定政治立场的制度基础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3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唯有从尊重、理解并关心受教育者正常的物质利益需要出发,才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构筑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者的思想说服工作具有情感基础。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中,贫富差距无疑已经成为影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民众政治心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不断协调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贯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37]加大力度调整税收制度,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实现利益共享,促进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平衡。

(三)维护公平正义以筑牢政治立场的社会基础

公平正义是政治立场的社会基础和提升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支柱。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如若缺失,势必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从而使其对政治生活出现疏离隔阂并对党的执政行为和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一个弹性的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因为这种行为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了它在新条件下继续存在”。[38]政治立场危机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贫富差距与机会不均等而使人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和被剥夺感。社会矛盾冲突的程度大小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强弱密切相关,“社会流动的制度化能减少冲突的強度和暴力倾向”。[39]因此,亟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整体配合的制度保障机制与顺畅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构建起一个能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同阶层成员提供政治表达与参与空间并增进社会政治共识的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

(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亲和力以增强政治立场的理念基础

马克思指出,思想是不能离开利益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0]社会分层引发思想领域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迫切要求对传统的革命型、行政型与经验型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教模式进行彻底变革重构,构建起一套体现强烈人文关怀、顺应时代发展、紧扣青年脉搏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着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亲和力、感染力与针对性和层次性。通过正确的阶层意识与观点对大学生施以合理引导,使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其他阶层的学生,促进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增进彼此了解,形成阶层共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与金钱消费观,消除“炫富”与“仇富”等不良情绪,消解各种错误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侵蚀作用。从社会分层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加以建构,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感召力、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01).

[2]吴鲁平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25.

[3]石庆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6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02):82.

[4][5][9][16]李文,张宇斌.家庭状况变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75+1279+1276+1273.

[6]罗章,张俊伟.分析与对策: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以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的专项调查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104.

[7]倪春纳.交心运动的政治学分析——基于政治立场的视角[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2):56-67.

[8]邓美玲,彭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研究[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01):61.

[10][12]李志英,刘木春,颜晓华,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4):47-52+50.

[11]李晓丹,陈英涛,李文,等.论政治认同中的三种假象及其对策——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1.

[13]陈锡喜.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5.

[14][15][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第1册)[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18:7+7-8+8-16.

[17]李志英,刘木春,颜晓华,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5):36.

[19]陈平,刘润刚,龙涌澜.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2.

[20][22][24]张荣珍.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8:7+8+9.

[21]陈龙彪.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的表现及特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01):86.

[23][25]包玉琴.走出困惑——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探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0+1.

[26]吕虹.政党——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J].理论学刊,2014(10):60.

[27]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

[28]托斯顿·胡森.教育的目前趋势[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展望》编辑组.世界教育展望[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89.

[29]S.Greene,“The Social-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Partisanship”,Political Behavior,2002,24(3):513.

[30]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住户调查主要数据—201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2.

[31]王晓方.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及其消解[J].理论导刊,2012(08):20.

[32]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04):81-83.

[33]万欣荣,叶启绩.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21.

[34]王非.法治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和培养模式建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06):104.

[35]石庆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89.

[3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7]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3.

[38][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7.

[39]宋立会.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之构建[J].河北法学,2008(03):49.

[40]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28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