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色彩符号论研究

2020-09-10 20:54冯静怡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冯静怡

摘要:现代社会中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性别色彩有别的联系,通过广告、杂志、报道、影视作品各种渠道的传播。笔者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性别色彩背后的文化现象,社会性别色彩是社会性别与色彩学的结合,分析社会性别色彩背后的文化现象,呼吁当下社会对性别色彩扩大包容度和消除刻板印象。

关键词 :社会性别色彩;色彩符号;符号象征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卫生间的标示中,男厕所的形象中一般用蓝色填充,女厕所的形象中一般用粉色填充。蓝色和粉色是其中最能让人联想到的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上世界中期就流行这样的颜色性别联接,这样的色彩带来的是信息的固有化和专属化,将色彩和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在一些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一些标签和偏见。难道颜色和社会性别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还是只是营销或者是其他因素介入的选择。

一、社会性别色彩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社会性别色彩是基于社会文化构建下的男性和女性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性的概念,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构产物,随着时间变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社会性别不是先天存在的定义而是以文化为导向的,故社会性别色彩研究的是社会性别中的人文色彩,可用可视化色彩将社会中的男性和社会中的女性进行区分。分开来讲,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者属于女性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和社会期望[1],社会性别的产生、发展、表现、建构与再生产都作用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的整体范畴[2]。社会性别色彩是在人类有了社会活动之后形成的,并且逐渐被赋予各种内涵,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色彩的识别和应用,社会性别色彩逐步演变成为色彩符号和色彩文化。

二、社会性别色彩符号化表达

社会性别色彩的起源是与人类其他语言的起源是一样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在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特质,但是并没有像语言和文字那样形成高度抽象的文化特征。不过,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社会性别色彩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符号化特征。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中,如果在社会性别中某一种颜色或是多种颜色组合能够被社会制约成某种象征意义,那么这就是一种符号化表达。从思维模式来看的话,象征表达是用来代表某种事物或某种含义,每一种“象”都有特定所表达的含义或情感。从象征含义的表达方式来看,符义表达不仅限于事物的表象,而且更加注重符号所暗示或象征的深层含义的表达,达到以象生意,借此言彼的目的[3]。在社会性别色彩中,象征表达十分常见,比如,过去人们用“蓝色袜子”来形容不满足于传统妇女带孩子、做饭、去教堂的一种生活目的的女性,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从社会性别色彩传承的寓意来看,象征往往表达的是事物表象之外的喻指,需要从特定的文化环境去看。象征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种约定俗称的联系,全世界不同的名族或者文化拥有自己的约定,依照自己文化特征进行行为方式的实施,形成了不同的符号象征系统,带给人们丰富多彩、深刻内涵的寓意 [4]。

三、社会性别色彩符号对社会的影响

色彩符号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性别色彩符号确实在某些方面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具有艺术性的色彩符号作为中介,产生交易,创造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普通生活中产生的色彩符号也具有传承、传播和交流的作用。色彩符号和政治结合之后,会和执政者的政策融为一体,从潜移默化的角度巩固统治,成为统治者维护、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商业经济和色彩符号结合之后,形成巨大的商业潜力,比如要实现包装色彩的功能,使包裝作为桥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并被消费者正确诠释,设计师在设计包装色彩时首先要了解商品的功用、使用感受、视觉特征等,将这些元素与消费者以往的生活经验相结 合,在此基础上传达商品属性信息[4],制定相关的产品外包装色系和色彩文化特征,在目前世界知名品牌的研发体系中,品牌色彩形象、产品色彩体系都作为重要的投入部分;在色彩文化方面,色彩符号承载了一部分的文化历史,当发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成约定俗成一种行为指南,不需要强制的手段,就会被广泛自发的认可和执行,成为一种秩序、习惯、道德等等,在维持社会起到不可否认的作用。

但是,社会性别色彩在平权运动的今天却带有不少偏见。我们将眼光对准文化传播中的色彩元素,同样充斥着典型刻板的性别色。人们倾向将女性知觉为感性的、阴柔的、弱小的,扮演着抚养者的角色;男性则是理性的,阳刚的,权利的,扮演者竞争、保护者的角色[5]。根据性别特质赋予了色彩的内涵,当现实呈现的语言、色彩特征、设定等等“特属于”女性时,其他性别角度再去采用同样的设定就会被打上“女性”的标签,某种颜色就是“男”或“女”,某种色彩创建了性别的“快捷键”。社会试图将这样的特征割裂下来,来映射整体,这样的标签过于简单化、粗暴化,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包容多元化、追求自由平等、发觉自身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抨击和反抗。但性别色彩符号留下的印记从童年就开始了,无论是来自个人偏好的选择,还是外因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来自商业利益的冲击,加快了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从色彩符号的角度进而扩散到思维角度,这也许就是刻板印象还有其背书者的原因。

在提倡男女平权的现代社会,女性形象的强硬化也越来越为社会接受,相妇教子的男性形象也打破僵局,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最小化、缩小化是当今的趋势。从社会、经济、文化上都该对性别色彩扩大包容度和消除刻板化,使得色彩的指向更宽泛,或者说减少色彩在性别上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 赵恩骁.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色彩的性别特质[J].美术大观,2016(10):80-81.

[2] 杨梦婉.社会性别取向的高等艺术教育实验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2):119-127.

[3] 张康夫.色彩文化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 朱立,皮永生.符号学视野下的包装色彩设计[J].艺术教育,2018(18):86-88.

[5] 汪群. 蓝和粉:颜色—性别隐喻研究[D].宁波大学,2013.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