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

2020-09-10 07:22王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秦穆公王羲之大王

王伟

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师本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为了更好地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结合注解,引导学生梳文栉字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法,结合课后注解,引导学生梳文栉字,推敲文言字词的含义,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注解将“操”与“持”都解释为“携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操”和“持”含义相同,那可不可以将句子改为“大王来何持”和“我操白璧一双”呢?这样就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操”和“持”的区别。学生需明确:“操”有“动作娴熟”之意。张良问刘邦:“大王来何操?”意思是“大王,您带来了什么礼物”。“持”有“手往上托”之意。《鸿门宴》里的“持”就等同于“奉”,表“尊敬”。据情节可知,刘邦有称霸之心,但此时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所以在项羽面前故意表现出很恭敬的样子。一个“持”字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刘邦心有城府、虚伪狡诈的特点。

二、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立足文本,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交流和沟通。在解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秦、晋围郑的紧急情况下,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来解救郑国的危难,烛之武成功劝说秦穆公撤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要劝说秦穆公呢?假如他去劝说晋文公撤兵,最后还能成功吗?学生可以结合文本深入探讨:想要解除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只能去劝说秦穆公。首先,秦强而晋稍弱,若秦退兵,秦晋联盟必然会瓦解;其次,秦穆公贪婪而强势,晋文公理智而隐忍,就这一点来说,劝说秦穆公的胜算会更大。

又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为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用了这样一段譬喻: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少资料将孟子的这一段譬喻与现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生态平衡”等联系起来解读,这固然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依赖教参,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将细密的渔网抛进池塘,会对鱼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不限制百姓进山砍伐的时间,会对山中的林木带来怎样的影响?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若不对农、林、渔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就会出现乱捕、乱伐的现象,鱼类、树木等资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孟子这样说的目的是让梁惠王推行“仁政”,给足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时间。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走近作者

文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写成的。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言文,不能让他们只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而应适时拓展延伸,引导他们穿越时空,走近作者,真正置身当时的环境,进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描写了文人在兰亭宴饮的欢乐场景,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在讲解《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我们可以讲解一下作品的創作背景,带领学生思接千载、穿越时空。

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很多文人都死在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权力斗争之中。文人士大夫抛弃了两汉经学的传统,重新解释天道自然,提出“贵无”的思想体系,这种以老庄思想为本的玄学对儒学的改造,使玄学风靡一时。魏晋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之关的同时,意识到自然是人性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感受、领悟宇宙、人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能审视生命,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是难能可贵的。王羲之对“生”与“死”有着理性的思考,批判了“一死生”与“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这在崇尚老庄、玄学的东晋时代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简而言之,教师应采用各种策略,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言文,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秦穆公王羲之大王
王羲之送字
爱马说
大书法家王羲之
虎大王
发明大王爱迪生
大王的生日礼物
破烂大王不好当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