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节日档案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2006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咱们先来解释下这个节日的名字吧。豆苗儿们都知道,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八月、九月、十月是秋季,农历八月十五正好处于秋季的中间,所以就被称为“中秋”。
说起中秋,就得先说说月亮,因为赏月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大最亮。不是有句诗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懂天文学的豆苗儿要问了,农历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要圆一次,为何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最大最亮呢?
这是因为呀,秋天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吹走了夏天回旋在天空的暖湿气流,云雾变少了。同时,气温也变低了,秋风让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夜空如洗,月亮就会分外皎洁。
中秋明亮而饱满的月亮,一直是人们思念之情的寄托。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明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豆苗儿们,你们还能说出其他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吗?
中秋这天,是人们阖(hé)家团圆的日子,古时候远方的游子要回家和家人团聚。现在的人们,不管学业多重、工作多忙,也要和一家老小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赏月的习俗很早就有了,但古人不是简单地观赏月亮,而是要拜祭月神。庭院中放一个大香案,上面摆好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然后,把月亮神像放到月亮的方向,点上红蜡烛,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最后再由家里的女主人切开象征团圆的月饼。
切月饼也是有说法的,不能乱切,要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这才是正确分食月饼的方法。
对了,中秋吃月饼还有起源故事呢!据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推翻蒙古人的统治,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到处散布流言说冬瘟流行,家家户户必须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免被传染。百姓们果然纷纷去买月饼,等回到家一看,买回来的月饼里都藏着小纸条,写着:“中秋夜,杀鞑(dá)子,迎义军!”
于是所有人在中秋这天团结一心,发起了起义战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讲到这里,豆苗儿们该纳闷儿了,怎么还没讲中秋节的起源故事呀。是呀,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神话传说呢,比如,吴刚折桂和玉兔捣药。也因为这些传说,古人还在中秋节赏桂花、喝桂花酒。
老北京人还给孩子们准备了中秋节令玩具——兔儿爷,它的原型就是月宫里陪伴嫦娥的玉兔。但民间流传最广最美的传说,还要数“嫦娥奔月”。
传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为了奖励他,赐给他一包神药。一天,后羿外出打猎,他的徒弟逄(páng)蒙想偷走神药,后羿的妻子无奈之下,便吃下了神药,飞到了月宫。从此,只能在月亮上与桂花树和玉兔相伴,再也不能和丈夫相见了。后来,人们在中秋之夜举头望月时,都会想起嫦娥和后羿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