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中,学校自我评估是基础,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体制的特殊性,在进行校内专业自评时,院系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笔者提出构建“一基四联全围绕”的院系管理模式,力求提升院系校内专业评估应对能力,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效果,促使学校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形成学校专业发展报告,进行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校内专业评估 一基四联全围绕 院系管理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 提出,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即建立“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1】。就评估的内容与形式来说,学校自我评估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推进教学质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点,专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院系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自我评估体系的建设中,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是学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第一道评估关口,许多高校在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中进行着各具特色的探索。浙江科技学院通过专业评估,每年对专业进行综合评估排名,建立专业评估退出机制。河海大学对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强竞争力专业、新办专业和一般竞争力专业【2】。笔者在此主要探讨的就是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中的院系管理模式问题,力求以管促评。
一、只见树木,未见森林——民办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的困境
民办院校因其体制的特殊性,难以避免地出现教师、教辅工作量高负荷的现狀,院系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岗位沉溺于日常教学、行政工作中,以保障教学秩序的良性运行,但却忽略了以下重要模块的工作: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及落实、专业需求的调研及分析、毕业生出口的调研及分析、专业特色的凝练及应证、各项工作的留痕及存档,而这些也恰好是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筹备的瓶颈。
专业评估的考查对象是专业,但专业建设主体实则是院系,接受专业评估,是对院系综合管理能力、教学保障能力、未来发展后劲的综合考查和评定,院系自然也非常重视。各模块工作都力求达成相关指标的要求,但专业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如果各环节各自为政,就难以让指标中的交叉部分保质保量地达成,这是校内专业评估筹备中最应该规避的风险。
校内专业评估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复杂度和工作量的工作,很容易陷入“走形式、走过场”的泥潭【3】。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形成办学特色,这是校内专业评估必须把控的平衡点,如何寻找二者的黄金分割点,是很多专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平衡点的把控即可追溯到专业办学的初衷,又会随着专业发展不断演进和改变。不能为了做好规定动作,采用复制粘贴的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也不可为了追求特色而磨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初衷,这是校内专业评估极易走入的误区。
基于以上困境,笔者提出构建“一基四联全围绕”的院系专业评估管理模式。
图1:校内专业评估的“一基四联全围绕”院系管理模式
二、“一基四联全围绕”院系管理模式的内涵及发展
(一)筑牢“一基”——建立坚实的行政化驱动基础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推进教学质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点,专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院系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校内专业评估则是应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第一道评估关口。通常情况下,学校将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形成学校专业发展报告,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规划论证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师资队伍的质与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概括来说就是人、财和政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点就是所在单位的行政化驱动,只有对口的行政机构足够重视、对口的配套政策足够有力,才可能为校内专业评估的前期准备、日常积累、查漏补缺、以评促建这一系列动作提供保障,让校内专业评估具备高质量完成的可能性,而校内专业评估的进行同样也会反哺行政化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形成专业建设带动学校建设,专业改革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
(二)打造“四联”——形成以教研室、行政办、学工办、实验室为主体的四方联动体系
1、建立“二级连带责任体系”
接受专业评估是对口院系的大事,各方联动是必然的,但这个“联”绝不是简单的一起开会、保持联系,这里的“联”一定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结合专业评估的指标推进。对此,笔者认为院系应当建立针对专业评估的“二级连带责任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工作模块既要明确对口的一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也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指标关联项目的二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例如:在“双创”的热潮下,高校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了专业评估的指标之一,本项工作在院系中可能由学工主抓,相关数据也由学工采集,所以可以将学工办作为本指标的一级责任部门;但学生的创新成果、创业赛事的指导者大部分是各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水平是影响创新创业成果的重要因子,所以在本项指标中教研室应当作为二级连带责任部门,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力求循序渐进地提升本项指标的竞争力。
2、倒推“前置工作参与范围”
打造“四联”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倒退前置工作的参与范围。各司其职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但这绝不等同于各自为政,用评建指标要求倒推前置工作的参与范围是避免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岗位(群)的实现度”这一指标可以倒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节,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课程设置主要是教研室依据“国标”的要求和企业的反馈制定,但这其中缺失了重要的一环——毕业生的反馈,他们才是这一指标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哪些课程支撑了他们对应岗位(群)的职业需求,哪些技能是缺失的,他们有话语权,这就提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者,在这一环节应加入学工的参与,扩大本项工作的参与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地扭转频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面。
3、健全“数据共享机制”
校内专业评估的每一个观测点都需要有力的支撑材料,而这些材料中大部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只要能印证自己的判断即可,这就可能会出现同一份数据印证多项指标的情况。例如: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即是就业质量的应证也是課程设置和岗位(群)匹配度的应证。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就一定要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此时行政办公室的统筹作用就至关重要了,笔者认为设立一名熟悉指标体系的专职联络员作为数据的枢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4、遵循“以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联动原则”
校内专业评估考验的不是一个阶段的工作、一个人的能力,但这个“联”的机制要形成,决不能仅依赖于一句口号,一定要遵循“以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联动原则”:既以达成指标体系中要求的工作标准为目标,相关的工作模块形成联动,这种“联动”是动态的。
5、提高“以评促建”的参与度
校内专业评估应当做到全员参与、全员建设;院系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专业带头人是这一工作的领路人,所有专业教师、教辅人员都应是这只队伍中的生力军。大家都应通过校内专业评估,比对专业建设的现状、明确优势与不足,激发专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丰富专业的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回归到“一基——建立坚实的行政化驱动基础”中去,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必由之路。
(三)围绕一个目标——人才培养目标
校内专业评估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决策、职能管理、院系建设的强有力抓手。它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去,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在这个闭环中,一切的中心点都是“人才培养目标”。2018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标”。这一标准的出台对开展专业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此为契机,对照国家标准认真修订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以评估为抓手,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力求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4]
前文中“四联”的主体负责院系的不同模块工作,教研室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学工着重学生第二课堂能力的锻炼、实验室为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行政办公室则保障各模块的协调发展。各版块可谓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都是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自所在职能体系的评价机制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工作侧重点的差异。要解决这一类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之处仍然是打造牢固的“四联”体系,用指标体系倒推工作要求,用工作成果完善指标体系,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指标体系的完善应注意尊重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促进专业理性定位、兼顾特色发展。
结语:“一基四联全围绕”模式立足于民办高校二级院系在校内专业自评中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找寻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坚实的行政化驱动是基础,四方紧密联动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完善的管理体系将为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保驾护航,力求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不断激发专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丰富专业的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王庆辉杨荣昌,孙莱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
[2]河海大学校内专业评估的新模式1J.陈磊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2)
[3]蒋宗礼,李雨竹,郭福校内专业评估的认识与实践[J]中 国大学教学,2015,(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
(2018-01-30)[2019-04-19]. 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
[5]潘敏,基于“国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探索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作者简介:
陈红梅(1985- )讲师,广播电视新闻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