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与贫困为敌

2020-09-10 07:22:44袁冶军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益

袁冶军

云南勐腊县河边村的精准扶贫 实验,既不是李小云与贫困 的第一战,也不是最后一战。 2019年年初,他宣布把过去几年由 小云助贫中心带领河边村民开展的“瑶 族妈妈的客房”项目正式移交给全体村 民。这意味着,4年前他在这个村庄开展 的这场实验开始转型。这场实验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关注 度。边疆一个原始村落在一个学者的介 入下4年内脱贫的故事无疑吸人眼球,但 更关键之处在于,这场实验,为国内公 益组织与政府以联手合作、资源互补的 形式进行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稀缺的参考样本。 而追根溯源,这个样本的稀缺性, 在于李小云本人。 引入发展学 1982年,李小云在北京农业大学攻 读研究生期间,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 挂起了一块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 牌子,取代了原国家农委。 这个日后以9号院闻名,发挥了巨大 学术智囊作用的机构,成为5年后李小 云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起点。 自此,他开始接触农村政策、农村 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调研,并先后参与了黄淮海平原开发、北方旱区农业发展等 相关问题的政策制定及调研。 到9号院后不久,一个关于中国农 业发展是不是应该依然坚持高化肥施 用量的讨论在院内兴起。李小云结合实 际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我国人多地少,需 要注重通过良种和化肥的应用,提高土 地产出。这篇文章呈报给9号院灵魂人 物杜润生后,得到后者的高度评价。杜 润生随即让李小云去参加当时正在中国 召开的国际施肥大会。 参会期间,李小云遇见了母校时任 副校长,著名土壤化学专家毛达如。 毛达如告诉他,学校有个中国一 联 邦 德 国 综 合 农 业 发 展 中 心 项 目 (C I A D ) ,其主要内容是北京农业大学 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相关教授之间的 结对合作研究,并期望将两国科学家的 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你有没有兴趣来参与这个项B的 工作?”毛达如向李小云发出了邀请。李 小云表示,自己需要考虑一下。年后,李小云出席中央农村政策会议时,遇见了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院士,后者再次邀请他回母校参 与C I A D项目的工作。 两位校领导的连番邀请,让李小云 最终在1989年下定决心,回到母校担任 C I A D项目的常务副主任兼项目中方副 代表。这一选择,从此推动他走向一条 全新的道路。 在C I A D,与李小云对接的德方专家,是一位名叫艾迪特的博士,艾迪特送给他一本名为《综合农业开发指南》( T h e G u i d e l i n e s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的小薄书,这本小书向李 小云打开了一扇窗口,他第一次了解到社 区开发、参与、性别、赋权等新概念,接 触到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一一发展学。 1989年对于李小云来说还有另一个 特别的意义,从那一年开始,他正式接 触到了公益组织。在C I A D工作期间,李 小云开始频繁接触福特基金会以及德国 和国际性的N G O组织,协助它们在国内 开展农村抉贫、环保教育等公益项目。 1990年,在C I A D项目的支持下,李 小云到德国和荷兰从事发展学的系统理 论学习。这次学习,让李小云看到了发 展学对于国内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 业、农村问题的积极意义,这让他有了 将发展学引入国内的想法。 回国后,李小云先是在河北和同事 共同展开了参与式发展实践,其后先后 撰写了《区域农村发展规划指南》《谁 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参与式发展概 论》《性别与发展导论》等发展学著作, 这些著作至今仍是很多公益组织的参考材料。 开创参与式扶贫 李小云赴欧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接受 了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归国后, 在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他在国内 开始实践 “参与式扶贫”的新模式。 参与式扶贫是对传统自上而下扶贫模式的反思和扬弃,其核心是赋权,即 增加社区和贫困人口在发展活动中的发 言权和决策权,通过倾听目标群体的意见,将其看法、想法纳入到决策之中,达 到调动受助人群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第一个项目是在北京延庆的珍珠 泉乡,时间是1994年。”李小云回忆。从 德国明爱基金会争取到30万元扶贫经费 后,他在珍珠泉乡的4个村庄,开展了以 养羊带动村民脱贫的工作。 之后,他又在宁夏盐池县以及云南 红河地区(涉及4个县)、四川仪陇展开工作。 位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四省 (区)交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 宁夏盐池县,曾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 县之一。1996年,李小云和同伴来到这 里开展抉贫工作。了解到当地农民由于 缺乏经营资金难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也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他想 到了小额信贷的方式。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李小云和团队 先从N G O组织筹得资金,然后和当地 的外援办一起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将 资金发放给需要的农民,在操作中把 农民分成小组,采取五户联保的方式发 放。如果联户组中有一户违约,小组内 其他户也得不到贷款。这种方式最终收 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促进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 展,也为了推动当地的农村发展项目以 及当地机构的能力建设,1998年,李小 云支持盐池一个治沙站的工作人员创立 了宁夏第一个草根N G O组织,宁夏扶贫 与环境改造中心。20年后,这个中心已 成为立足盐池,辐射整个宁夏自治区和 西北的重要普惠金融组织,累计贷款余 额近亿元,上万农户因此受益。 参与式村级规划系统的建立,第一 次提出了确定贫困村的可操作性技术, 改变了传统单纯依靠经济收入识别贫闲 人群的做法。同时,参与式扶贫也第一 次提出了参与式性别分析框架,强调扶 贫实践中的男女平等,关注妇女健康, 这也是扶贫理论上的一大突破。由此, 李小云于2011年再次获得国务院扶贫办 的友成扶贫科研奖和当年的全国扶贫 先进个人。 成败皆英雄 尽管获得了斐然的成绩,李小云认 为,根治贫困依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 题一一他认为自己对于贫困还是了解甚 少,特别是如何实现更精确的瞄准,需 要更多的研究,所以他选择驻村扶贫研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 准扶贫’以来,中央政府在扶贫领域投 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并提出要在2020年 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所有贫 困县全部摘帽,”李小云认为,精准扶贫 的提出,就是要帮助群众彻底走出贫困 陷阱。然而,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在2013 年以前,公益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领域 中,呈现出“集体缺席”的现象。他认 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制 度性资源供给不足,“政府在制定公共 预算时,应考虑公益组织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在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需考虑 给公益部门留下一定的参与空间。” 有鉴于此,李小云萌发了自创公益 组织,以方案公益的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中“最后一公里”工作的想法。 “所谓方案公益,是指在社会经济 有问题的场域里,帮助有问题的群体找 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越俎代庖, 直接成为解决问题的实施者。”有了这 个想法后,他第一时间给公益界的领 头人徐永光写信,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后 者。很快,徐永光回信表示,将全力支持 他做这件事。 “当时永光老师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李小云回忆,“他说,‘你做这 件事,成功也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 我看到这句话备受鼓舞,心想既然失败了都是英雄,那我何乐而不为?” 2015年3月,李小云在云南勐腊县注 册成立了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开启了后 来备受关注的“河边村实验”。 河边村当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约为 4000元,而人均年支出则超过5000元,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负债。更让李小云感 到难过的,是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原因,村 里极少有人外出打工,低收入严重影响 了下一代的教育,医疗卫生也得不到基 本保障。李小云的策略是,通过输血为造血 创造条件,通过打造能大幅度提高村民 收入的核心产业,探索帮助河边村民走 出贫困陷阱的助贫路径。对于河边村而 言,仅靠传统的农业产业不太可能大幅 度提高收入,因此,他把传统的农业产 业作为基础性和辅助性的产业,同时在 对河边村的资源进行系统诊断之后,提 出了能够充分利用河边气候、自然景观 和文化资源,特色与高端并行、会议及 休闲齐驱的旅游经济方案,由是诞生了 “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 该项B通过在每个农户新建的干栏 式木楼里建设一套嵌入式高端客居,实 现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之余,更让妇 女拥有了独立的“经济空间”。虽然这 种经济空间距离李小云追求的“男女平 权”仍有差距,但对于当地妇女的权益来说亦为一个大的突破。 从2015年到2019年,李小云从复合 型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经营能力、基础 设施建设改造、人居环境建设、改善社 区治理五个维度对河边村进行了综合改 造。在“瑶族妈妈的客房”之外,河边雨 林鸡蛋、中药材种植等一系列项目相继 落地执行,让河边村在2019年完成了脱 贫任务,李小云也因该项目在2017年获 得全国抉贫攻坚创新奖。 进入2018年,在河边实验实现硬件 改善的基础上,李小云开始发力利用自 己的资源展开新业态产业的示范。小云 助贫中心通过外部联系与市场对接,先后承接了第六届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会 议、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现场论坛以及北京一土学校的冬令营和 夏令营等活动,使农户的客房收入大幅 提升。与此同时,小云助贫中心开展农业 示范项B,通过农业示范户的带动,真 正形成了河边村农户的复合型产业生计结构。 2019年年初,伴随着河边村第一家 合作社“西双版纳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 的成立,李小云将“瑶族妈妈的客房”项 目正式移交给全体村民。进行项目移交 是李小云在实验一开始就想好的。“我们 退出并不是说以后不支持他们,而是说这 件事的主体是河边村的村民。更何况,河 边村实验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我自己,而是村民的主体性和能力。” 阻断代际贫困 从1987年投身9号院,到2019年帮 助河边村实现脱贫,在长达30年的工作 中,李小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一贫 困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现在,他似乎有了 一些答案。 “贫困的元问题,是生存性竞争导 致的基于物质获取差异的社会化过程, 基于对物质的崇拜和基于物质贫乏而产 生的耻辱,社会化的道德出现;社会阶层对于差异的固化以及现代社会理性扩 张导致的不同种群和国家之间在物质供 给方面的差异。”基于这一理解,李小云 认为,根治贫困的元方案,在于“将现代 性延伸至没有掌握现代性伦理的群体中 去”。 这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云南巍山 地区就曾发生过山民迁入县城后因生活不习惯,陆续返回山里居住的现象。李 小云认为,虽然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但并 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异地搬迁的价值。其 更多的意义在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有鉴于此,2018年6月,在李小云等 人的支持下,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发起 的新湖乡村幼儿园计划在昆明正式启 动。该计划将投入7000万元的公益资源, 实现乡村幼儿园在怒江乡村的全覆盖。 按照规划,“新湖乡村幼儿园”怒江 州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将新增在园幼儿 6300人,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可达到国 家和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85%这一 目标。同时,该项目也将帮助怒江的直过 民族、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幼儿在幼儿园学 会普通话,过“语言关”,为小学阶段顺利 学习你[好准备,打牢基础。 “我国59万个行政村里,只有19万 个有幼儿园。”李小云说:“不能一边生 產穷人,一边扶持穷人。扶贫不应该只 是救助贫困人口,而是要设法阻断贫困 的代际传递。因此,扶贫需要从学前教 育开始。”从创立参与式扶贫帮助现在的贫困 人口走出贫困陷阱,到预防贫困向下一 代传递的“乡村幼儿园”项目,在与贫困 的斗争中,李小云的建议也从当年“兵 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扶贫向“运筹帷 幄,决胜千里”的防贫迭代,这种迭代最 终将会在扶贫工作中产生怎样的蝴蝶效 应?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猜你喜欢
公益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心为公益到永久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4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带着爱做公益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50
99公益日 让爱无止境
公益,心之归处
公益
公益
支部建设(2017年3期)2017-03-14 01:40:15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大社会(2016年7期)2016-05-04 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