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网格化管理监测体系研究

2020-09-10 07:22:44傅奇思
科技尚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配电网

傅奇思

摘 要:通过对现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监控,不难看出,我国各地的配电网管理水平仍然参差不齐。东部发达城市已经实现了有序管理发展,但是在很多中西部城市,相关工作进行的还不够完善,存在配电网脆弱、供电不稳、配置不全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文章经过深入剖析,探究了一种配电管理的新思路—网格化管理,将不同级别地区合理划分在不同的监控网络体系之下,力求将配电网的运行情况把控得更加科学到位。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化管理;监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配电网冲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能够实现与客户的直接对接。伴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等瞬息万变的需要,我国的配电网规模正在不断刷新记录,所呈现的网络结构也更加趋向高端化、复杂化、多元化。这无疑意味着,电网公司也要适时调整自身,对配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及时反思,突破传统管理手段的诸多弊病,实现配电网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使其呈现出更加崭新自信的面貌。

1 浅析配网网格化建设

1.1 配网网格化管理建设背景

约十年前,公司经过深入考察,选择了罗湖地区作为配网网格化工程开展的最早试点处。该处对后期其他地区的配网网格化工程开展,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总结罗湖地区的先进经验,不难看出,网格化规划的一大重要意义就是,使得配电网接线趋于简便化和标准化,使得原本状态自然、随意、原始的配电网架走向清晰化,变得更加条理有序。不仅如此,配网网格化还能够提高整个工程的计划性,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恶象,高度把控成本。

公司的网格化规划意识发展孕育已久,行动也比较迅速。但是发展至今,很多先进的手段和技术仍然未得到大范围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体系不够完善,平台建设不足。很多网格化应用工作也暴露出不少致命的问题,不利于配网网格化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网格划分标准各异,上千个中压网格划分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建设指导不够科学,不同区域的网格大小、面积不一。网格应用工作开展的不够到位,网格的管理比较笼统,对配网间隔如何合理确定,以及电缆沟资源的合理使用等细节问题缺乏精细化方案深入探讨。

公司近年来已经加强了对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钻研,探究出很多解决这些不足的现实路径。近几年,对整体配电网进行网格化管理顶层设计,从战略上对网格化管理作出整体布局,尤其列出了对网络技术及其相关标准要求的条例规范。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上半年快马加鞭,开展了包括实地考察调研等一系列工作,采用了封闭式工作的高强度模式,使得配电网格化体系建设在稳中有序中飞跃,如图1所示。

1.2 配网网格化体系建设原则

高度简化、高应用性。网络化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简化,使得混乱庞大、结构臃肿复杂、难以把控的配电系统转化为高度智能化、简易化的网络结构,在网络化工具的帮助下排查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1]。

宏观规划和细节把控相结合。既吸收前期工作的经验,注重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又关注现实需求,随时适应现实情况灵活调整,实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全公司上下合力攻坚,一致“大踏步”。公司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员之间协调一致,相互合作,形成体系化运营,心往一处想,共同突破网格建设中的各大难关。

1.3 配网网格化体系建设的目的

配网网格化往往可以划分为两大层级—网格化供电和网格化管理,而前者又是后者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工作,为后者工作的开展作保障。

网络化供电实施时所考虑的因素众多,如要确定实地地理位置、配电网建设现实状况、上级电源等等。结合这些信息,将复杂的一整块配电网络切分为能够满足不同地区配电需求的,在地理上和电气上都相对独立、互不干涉牵连的供电小网格。而此时的网格,便是整体配电网工程以及客户与电网相联系使用接入的最小单位。

网格化管理总结来说,就是“化大为小,分而治之”。实际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整个配电网络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宽广,如果直接从整体入手,难免会有很多考虑不足的地方,从而影响整体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安全性。而配电网格化管理将网格作为管理的最小单元,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借助网格化供电,能够快速实现对网格内设备运行情况、资源消耗状况等各方面信息的反馈,使得在电网运行、规划、对外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责任明确、定位精准。

2 配电网格化管理监测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2.1 配合大数据,实现智能化

首先要坚持对配网全过程实现全面监控的目标,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手段的优势,结合GIS地图,加强对各种关键数据信息的采集应用反馈,使得各级人员能够实现对电网设备运行情况、性能的随时监控测试;在配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电力生产、运营的各大环节实现信息共享,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出谋划策,降低漏洞出现的几率。在设备运行和后期养护、工作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生命周期管理控制等工作开展时,使用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的先进智能算法,在配网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及时对问题根源进行追寻,并且就地解决突破。特别是,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定期检查方面的应用,既能够准确反应当前设备的使用状况,又能够通过各种参数的展现,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可能隐藏的隐患,有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及配电网网格化管理效率的提升。智能化技术在此体系建设中的使用,使配电网网格化管理真正迎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2.2 建设四级联动网,拓宽问题解决思路

将省份、地区、县城和各班各分队作为四个级别的配电网网格逐层划分规划,从不同角度对电网各方面性能进行随时考察。采用抽样法,随机抽取选择工作指标,监测工作进度,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苗头。配合GIS地图高开放性、高连接性、高应用性等强大优点,找到电网建设的不足之处。根据异动情况并结合相关技术的智力科技支持,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都极强的解决方针。使得传统模式下,解决问题只能靠人工排查的低效模式被打破,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加多元多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加廣泛优秀,不断追求创新进步[2-3]。

2.3 緊抓核心业务,以监测结果为指导

要想建设配电网网格化的监测体系,就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全面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支持,平台能够反馈配电评测指标、预安排停电、故障排查检修、运营维护保养、网架建设等几大关键业务的实施情况信息。所反馈的结果,对配电网项目开展参与的各家单位,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能使各家单位清晰自身定位,明确自家单位所担当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自家单位在工作中所展现的长处和所暴露的劣势作出了解,找到自己与项目内外部其他单位的差距所在,作出改进和调整。这样,通过对以往工作反复反思,指导其能在下一步工作中扬长避短,设置并达成一个个合理又远大的目标。

2.4 多渠道引进人才,增强配电网网格化管理专业性

现阶段,我国配电网网格化管理人员大多拥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及以上的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但是,现阶段我国配电网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导致配电网网格化管理规划成果缺乏量化评价的情况。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配电网网格化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十分短缺,导致配电网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阻碍电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国家对于配电网网格化管理的相关政策,同时扶持相关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岗位、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学校为企业培养相应人才。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强强联合,鼓励学生参与配电网网格化管理的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提前接触配电网网格化管理的机会,使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更加丰富,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3 结语

配网网格化管理实现高度体系化的道路还很长,路上也有诸多的挑战和考验。对此,公司需要加强整体布局,选择一套可靠的、智能化的、精细化的管理方案,实现配网工作开展作业透明化,真正让每个环节都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在进行决策时,考虑更加全面系统,也能够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配网网格化管理,使得相关工作在开展时,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效率。同时,做到了资源上最大程度的节约,使得相关设备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使人员供应补充不足,一人身兼多职、管理多地的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希望文章所提出的几点拙见,能为业内专业人士所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宣菊琴,江明水,刘鹏飞.基于网格化的配网管理体系优化探讨[J].电工技术,2020(01):101-102,105.

[2] 伍美健.配网项目管理的网格化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6):54,56.

[3] 张怀春,赵航,邹峰,等.基于网格化管理体系的配电网企业建设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7,33(11):6-10.

猜你喜欢
网格化管理配电网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网格化管理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低碳背景下我国环保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商(2016年19期)2016-06-27 14:21:14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50:32
关于配电网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几点探讨
电子制作(2016年23期)2016-05-17 03:54:05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数据传输保护机制
电测与仪表(2016年5期)2016-04-22 01:14:14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4
基于LCC和改进BDE法的配电网开关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