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对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教育;历史考察;阵地建设
一、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教育观念片面化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作用是解决个体对理想、信念、价值观的认识问题。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思政教育的倾向,部分高校甚至形成了研究生培养“唯学术论”“唯科研论”的价值导向。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都存在着功利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对研究生思政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
建立有目的性、层次性、全面性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前提。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评估体系还存在瑕疵。在高校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中,并不具有统一的、完备的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估体系,评估指标不完整、不成熟,评价方法过于形式化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与专职辅导员起着不同的作用,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在学生管理层面偏重学术研究,在与学生沟通时一般以学术交流和论文指导居多。很多导师认为对研究生的管理主要是单纯的学术指导,而忽略思政教育引导。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均衡,与辅导员的育人合力难以有效发挥。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却没有及时扩充,在一学年内往往要管理不同年级的硕博士研究生,有的还有课堂教学任务,工作周期短,对接部门多,工作强度大,难以集中精力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
(四)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
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生源日益广泛,不同的学习经历和职业经历以及年龄差异,导致了群体层次和思想出现多样化的特征。由于研究生在研究专业、方向、导师、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都比较分散,集体组织性差。生活在社会变革中的研究生,价值判断标准上明显偏重物质利益,追求功利与积极务实进取并存,思想逐步社会化,使得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难度日益加大。
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完善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非智力因素支持,营造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研究氛围,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高校只有转变目前“重科研轻德育”的观念,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目前针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基本以学术成果评价为主,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完善的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改变固有观念,将研究生的思政表现纳入其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研究生的思政表现档案,并与其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激励广大研究生提高思政觉悟和品德修养。另外,针对各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考核,也应逐步改善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评价方法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加强评价渠道的系统性和评价方法的规范性,以实际工作效果作为评价指标,促进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骨干三股力量,应高度重视这三股力量各自优势的发挥和互补,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首责作用。高校应结合导师遴选和考核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宣讲讲解、责任落实等方式进一步明确落实研究生导师的思政教育首要责任。可以通过开展“我心中的好导师”、“良师益友”、“立德树人”等评选活动,积极宣传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新思路,调动研究生导师承担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将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同时应加强研究生辅导员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探索建立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保障,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研究生骨干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研究生骨干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会、研究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建设,充分重视研究生党员干部、研究生会干部、研究生社团组织干部、研究生班级干部等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充分发挥研究生干部辅助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
(四)加强阵地建设
研究生思政理论课建设。在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应增强课程的导向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生思政理论课程的指导地位。坚持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高校要积极变革创新授课模式,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改变研究生被动接收思政教育的状况和对思政教育排斥的状态,引导研究生深刻感受和体会思政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下,应高度重视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加快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鼓励研究生辅导员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通过QQ、博客、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工具,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了解研究生思想状况,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引领,整合资源,创新内容和形式,以生动的语言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传播正能量,最大限度擴大研究生覆盖面和受众面,力求将校园新媒体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
(五)拓展教育载体
加强党建引领。研究生党组织具有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应狠抓研究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推进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创新。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基层党组织活动途径和方式,激发研究生基层党组织活力,以党建主题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党支部特色活动品牌创建项目培育等形式,全面开展研究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2.促进心理育人
高校应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学院、学校等研究生心理预防干预的立体监控服务网络体系和“及时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等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时,建立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好重点人群的预防监测工作和危机干预工作,有效维护研究生人身安全与校园稳定。
3.推进实践育人
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培养体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在寒暑假期间,应鼓励导师带队指导研究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同时就地参访红色教育基地;鼓励研究生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拓展研究生培养空间,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爱国、诚信、求真、勤劳等价值观缺失的现状,促使研究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增强“感恩、责任、奉献”意识,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8]刘兴华.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J].思政教育研究,2018(3).
[21]李守可.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5).
白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