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专业“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建设实践与方法研究

2020-09-10 07:22郭玉超
科技尚品 2020年5期

郭玉超

摘 要:随着我国油气需求的不断加大,国内油田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提升,石油行业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本文对此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的建设模式,希望能对国内高校石油地质培训基地的建设有些许借鉴,以更好地为油田企业提供专业支撑。

关键词:国内高校;石油地质;勘探开发;一体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石油地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石油产业发展面对全球能源格局做了深刻地调整,积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稳步增长。但由于国内油田老探区已经过近60年的深度开发,大部分主力产油区早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目前,各大石油企业都在逐渐向外围扩展,勘探范围逐渐扩大,近几年又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如苏丹、哈萨克斯坦、非洲等。随着勘探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石油企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人才,更加需要具有较高素质多学科一体化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如此迫切需求的原因有三点:开发后期石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更好地节约成本,而成本的痛点往往来自于部门与部门、专业与专业之间盲点,或者说是来自不同专业之间的过渡,这就急需具有知识系统化,打通各个学科之间学术隔阂的专业人才;油矿业发展越到后期,要求的技术指标就越高,地质与工程、勘探与开发的一体化建设迫在眉睫;去海外拓展市場,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提高效率以第一时间抢到市场先机,这将是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最好的考验。综上所述,国家由于油气需求量加大,国内油气产量下降,以及产能提高和产业扩张的情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急需一批技术过硬、综合能力强、可以整合更多资源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 “产学研训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石油地质不同于其他专业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既包括沉积学、岩矿分析、地球物理、大地构造等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学科,还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原理、土木工程等对系统思维要求非常严格的学科。尤其是油田开发后期,很多企业都在搞多学科一体化来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这样的学术背景让本就很复杂的地质学科,现在变得更为复杂。唯有把握住学科本质,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

对于学科的本质,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接近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什么是建构主义呢?建构主义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这种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这里所定义的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这完全符合石油地质类学科的知识体系,现在的石油地质已经在原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在多学科交织中,知识的流动状态越好,要表达的东西就越清晰,也就越接近事实。而我们所强调的学习,就是不断提高知识流动性,从而在正确的方向下做出合理的判断。石油地质最重要的就是勘探与开发,都是预测类学科。这样的学科,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预测精度和开发时的准确度。提高这些,需要打通勘探开发中各个学科的产业隔阂,让生产思路能够非常恰当地落实到地下的地质环境中。石油地质专业随着国家需求的增加,已经从原来的追求学科深度过渡到现在的追求学科宽度,而“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实践基地能非常好地解决学科宽度问题,通过与生产挂钩,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产业化;通过科研项目的深入挖掘,形成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训练体系,从而快速达到企业要求校方的培训精度。

3 “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探索与实践

科技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了高校毕业传统的“分配制”,建立起“双向选择”的人才竞争机制[2]。在国家能源需求与专业学科整合如此矛盾的背景下,关于石油地质培训中我们急需四样东西。

急需在培训中加强石油地质体验式教学的思考与落实。地质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体验中通过思考获得。人们把对体验的落实放在了野外地质实习和岗位实践中,而忽略了课堂设计,这是一片很大的培训空白区。如果培训过程中能够把握住这个思路,就能为送训企业节省非常大的一笔成本开销,因为石油行业的实践需要花费非常大的成本,容错率非常低。如果能把生产实践中需要的体验落实到学校的培训中来,员工就可以对生产中的矛盾进行真正地思考,而不是单纯进行枯燥的理论学习。

急需把单元式的教学关联成整体式的教学设计。专业类培训最直接的目的是为项目服务,所以整个教学体系安排应该以科研项目为主线。但是地质类教学科目繁多,很多科目都自成一体,很难顾及其他学科。教测井的就教测井,教地震的就教地震,井震联系几乎都没什么内容,野外地质实习与测井相、地震相的关联在教学中体现的也不多。科目之间没有足够的关联点,这样的教学效果很难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中的关联是培训过程中的重中之中,必须要放在第一位去考虑,能否在教学中让学员们体验模块之间的关联,是培养一体化创新应用型油藏工程师的关键。

急需能帮助油田专家提高教学能力与课堂设计的专业团队。过去认为一个资深专家带着其学术经验和个人魅力,做个PPT来到课堂就能把课教好。但真正堪称经典的教学,不但涉及到专家个人水平,还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教学者身后的团队,其帮助专家设计课程细节、板书效果,制作教学用具、课堂练习,以及完成教学后的持续跟进等工作。而专家就有时间引导学生们发现,并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专家们教学工作的重点。这样的话,专家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作战,教学效果将会大不一样。学校在教学中的优势将在这个需求中体现,现在的教学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各个人员的优势,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教学。这也符合“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实践基地的内涵,那就是发挥所有学科和人员的特长,把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急需可以贯穿多个教学模块的项目练习。目前,石油类高校成熟的项目练习只有一些常规油层组的统层对比和沉积相带图编制工作。这很难串起接近两年半的专业教学内容,关于教学中相应练习的设计,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了这么多,目的是为了给油田服务,而服务的体现就是做好科研项目。没有对应教学内容的练习体验,那教学效果的反馈从何而来?没有能力界限的反馈,很难在学员脑中留下“产学研训培”一体化教育的深刻印记。勘探与开发,地质信息与工程计划,经济计算与生产效率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这样的“一体化”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整个产业链条才能达到“联动”的目的,“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实践基地就是要将这样的思想通过一体化实践传递给学员、教师乃至企业。

以这样的技术需求与内涵建设为出发点,我院尝试从五个方面进行基地建设。

“產”: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学”:依托科研设备和师资,全面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研”: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开展地质、采油科学研究;“训”:为在校中高职生和岗位技能大赛提供实训场地;“培”:量体裁衣、精准服务,提供油田专业技术培训。

“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以“井震结合分层对比技术、大井距条件下井震结合沉积微相描述技术、多学科剩余油分布与措施效果预测技术、低渗油藏化学驱技术”等为技术特色,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研究(勘探、开发专业)、精细油藏描述(沉积微相、剩余油)、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化学驱技术研究等四个领域的科研、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工作。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出色完成了大庆一厂、二厂、五厂、七厂、八厂、九厂采油工、采油地质工、集输工、注聚工四类操作类员工和采油工程、采油地质、地面工程三类技术员培训。并完成开发采油地质工培训课程、油田技术人员系列培训菜单。由于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融入科研思路,直接面向针对性强的油田生产,培训效果突出。

4 结语

实践证明,“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生产技术和人才培养两方面企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够非常有效地发挥各个单位的专业技术特长,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把企业需求、企业目标与学校专业需求、建设目标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发挥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和技术服务培养“三师型”师资队伍,积累素材,为油田提供技术人才支撑,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基地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依托“产学研训培”一体化平台,通过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可以弥补教师生产技术匮乏的短板,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依靠书本知识无法满足在职人员技术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瓶颈问题。助力教师、工程师、培训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京跃,顾瑞珍.习近平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N].科技日报,2014-01-07(01).

[2] 戴塔根,邹海洋.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6(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