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0-09-10 00:26关钦文
体育时空 2020年17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9-043-01

摘  要  后疫情时代,构建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发展模式将成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关键。为此,本文对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中共生单元缺失、关联孱弱、融合环境匮乏等问题进行分析,借助共生啟迪,审视发展模式构建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要素,以探究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共生机制。研究认为:理念认同机制是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共生的思想导向,部门协同机制是组织保障,责任共担机制是治理策略,资源共享机制是演进方式。

关键词  体育与医疗  后疫情时代  共生机制  共生路径

一、后疫情时代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问题的审视

(一)健康促进工程缺失体育参与

近年来,我国体育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竞技人才选拔、训练与竞赛上,这使得人们对体育参与的认识和布置只是局限在体育系统内,由此会让相关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变得封闭和滞后。又由于科学化健身理论探索欠缺、媒体宣传及顶层设计不足,导致以全民健身为表现形式的公共体育缺少纵深发展,健康促进功能及多元健康价值被淡化。

(二)体育与医疗共生关联孱弱

大众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总体上仍有欠缺。此外,大众通过体育非医疗干预手段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意识更是不足。体育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构成之一,是个人体育情感、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及运动习惯的总和,大众的体育健康素养水平偏低与大众体育意识的缺失有较强的关联。

(三)体育与医疗共生缺乏融合环境

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环境是信息、服务以及能量传导的载体和通道。健康促进的科学化发展可促使多重健康干预的信息、服务等的交换变得日益频繁,为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现实则是缺乏可供体育与医疗进行良好融合的环境。

二、共生理论解析

(一)共生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概念(温兴琦,2016)。其核心观点为不同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形成相互协同、依存或者抑制的发展关系,共同生存在一起,维系着一定的演进规律。在共生理论渗透社会科学领域的过程中,协同学论、多元治理等社会科学理论正融入共生关系的解释框架,这些都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共生理论。

(二)共生理论的思想启迪

基于理论抽象而建构的共生理论以研究不同主体间资源的互惠交换关系而著称。纵观共生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均能反映出其核心要义——融合、共存、合作、互利、互补、共进(王雪梅,2018)。共生单元间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是共同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然体育与医疗共生关系以共栖为主,相互依存程度低,因此,有必要运用共生理论来探究体育与医疗的共生机制,构建共生模式,促进两者融合、互惠、共生、共进发展。

三、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共生机制探究

共生系统中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演进构成了共生机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在共生机制作用下促使共生系统以融合互惠共生模式顺利演进,达到共生单元的共赢。体育与医疗共生有赖于人们从本能状态上升到意识层面,并赋予共生单元一定的价值成分。这种共生单元及其共生关系具有明显的主观选择性、创设性,需要人们从理念认同的基础上通过部门协同来进行责任共担及资源共享,以共同探寻共生的运作方式。

(一)理念认同机制:后疫情时代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共生的思想导向

理念具有认识、指导、激励和文化价值,是一种行动指南的思想认识或观念看法(别敦荣等,2016)。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共生理念产生强大融合动能,这是体育与医疗共生的前提条件。充分认知“健康促进”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尤其是体育的多元健康功能,实现健康促进的多元路径。把体育、医疗共同促进健康理念上升到顶层健康促进政策高度,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的不同阶段都要紧紧围绕公众的健康需求,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共生状态。

(二)后疫情时代强化体育与医疗共生行为的联动机制

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共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既是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理念认同的基本内容,也是认同机制的实现途径。不同主体依据其理念认同选择行动,而行动结果又进一步印证理念认同。由此,理念认同得以强化。理念认同机制的运行关键,

在于以制度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的职责和权利,使其尽其所能参与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模式构建共生系统之中,成为积极的行动者。

关钦文  西南石油大学

★课题项目: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自筹项目,课题号:SCTY2020ZC10。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