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育模式实证浅析

2020-09-10 07:22刘晨
体育时空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实验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浅析运动教育模式在大学篮球课中的运用实证,以期可以为之后的教学提供范例。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其中实验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实验的具体方式为安排对照组20人与实验组20人,两组学生经历八周共16次课的篮球课教学,然后对比学习效果。本研究尝试分析运动教育模式用于篮球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并且通过实验得出学生身体素质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  篮球课  实验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020-02

一、引言

2004年,北京举办了体育教学论坛,论坛邀请了西登托普教授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期间,西登托普教授在国内首次详尽论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理论,引起了会内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此后的数年中,我国的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践逐渐增多。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的指导思想源自“游戏理论”(Play Theory),是美国上个世纪最为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体育教育具有的功能不仅仅是身体的教育,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掌握与运用先进体育科学,具备积极自主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面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课而言,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课程存在五大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高校教育是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转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一环,学生在高校中依托校园走向社会,可以说其处在一个“半社会”的校园环境,而高校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五大领域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多年以来,在高校的篮球选修课之中,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这类学生的篮球项目技战术能力并且实现初步运用。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学生在经过长时间跨学期的课业学习后,身体与心理已经处于相对疲惫的状态,如果篮球选修课不能成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手段,就会导致学生的情绪出现波动,逐渐对体育项目产生抵触情绪,如此就会阻碍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更有一些学生甚至会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出现偏差,这些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二、运动教育模式的历程

1985年,在国际大学体育学会大会上,西登托普教授用5、6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展示,并且在会上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随之运动教育模式的形式在全美各大学校成功推广。发展到今天,欧美学校形成“竞教融合”的教学形式。2002年,SSCI收录《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西登托普教授在研究中阐述运动教育模式培养人的三个主要方向,即运动能力(Competent)、运动热情(Enthusiastic)、运动文化素养(Literate)。《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发行后,确立了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为教师直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育项目特点为学生设计各种竞赛内容,以竞赛和游戏的方式贯穿学期始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竞争、合作的教学过程。课程开始前期确定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教练员的各种角色,同时融入教师的指导,使课程能够顺利进行。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导能力。

三、运动教育模式融入篮球课堂

本研究实验课堂为16次课的大学篮球课堂,参与课堂总学生数40人。实验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A课程开始教师主导,每次课的前半段可以融入技术教学,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篮球技术,并且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精细设计好赛季的日程。

B篮球竞赛教师先分好小组,再分配好每个学生的角色,且尽量多地讓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甚至可以安排学生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竞赛时,没有竞赛的小组可以充当裁判员以及拉拉队。

C最后完整学期结束,学生与老师一起计算成绩,得出排名,并且安排颁奖环节。

四、运动教育模式融入篮球课堂,身体素质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学生在第一周第一节课前进行情绪状态和身体基本素质的测试,其中情绪状态用情绪状态量表测量,身体基本素质为立定跳远、体前屈、男生1000米竞速、女生800米竞速。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情绪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之进行长达16次课的篮球课堂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整课程的第16次课后进行情绪状态以及身体基本素质的测试变化量的独立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如表2所示,经过16次课教学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情绪状态的精力、自尊感与TMD值P值<0.05显著性差异,其中“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课堂实验组16次课后学生的精力、自尊感与TMD值变化量平均值的数据结果表现好于普通课堂的对照组。

如表3所示,经过16次课教学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基本素质立定跳、体前屈和1000(男)/800(女)米竞速,其中“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课堂实验组16次课后学生变化量平均值的数据结果均显著好于普通课堂的对照组。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长达16次课的篮球课教学实验可知,实验组在情绪状态与身体基本素质方面显著好于普通课堂的对照组,由此可以说明运动教育模式的篮球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情绪状态和基本身体素质的发展。就此,建议其他同仁可尝试将此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篮球或其他项目的教学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李强,汪晓赞.运动教育模式的国际研究热点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2):93-100.

[2]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1):82-85+90.

[3]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Daryl Siedentop.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H.W.Wilson-EDUC],2002,21(07):409.

刘晨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

猜你喜欢
实验
创新实验返璞归真
有趣的实验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