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敏 白易梅
【摘要】 美术不仅能够艺术地反映生活,也有助于我们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美术技巧练是培养其内心感受力,提升艺术创造力的有效路径,也是时代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当许多成人重拾画笔时,他们的绘画水平仍停留在儿童阶段而止步不前。合适的大脑模式——右脑模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学会更全面恰当地看待事物,从而进入更为全面的自主性发展。
【关键词】 绘画;视觉形象;右脑模式;自主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68-02
我们发现多数成年人,不论他们在工作领域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们都只能像小孩子那样画画,绘画水平停留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令人不解的是,除绘画之外的其他大多数精神和生理活动,一个人的技能都会随着他的成年而进步,比如语言、书法、运動项目等。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写作、计算等技能因为职业岗位的需要而成为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教育家把阅读出现问题称之为阅读困难。同理,如果我们像教育家那样把绘画能力的缺乏按上一个学名的话,应该叫绘画困难或绘画障碍。尽管有许多成年人画的画很幼稚,但是我们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一、美术作品视觉形象的发展
究竟是什么切断了一个人美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回看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时期美术作品中视觉形象的发展,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一)1岁半左右的涂鸦时期
一岁半左右的婴幼儿开始能在纸上画出㾗迹,这是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本能需要。幼儿刚开始涂鸦的时候,多是以肩为运动轴心杂乱涂鸦,所以画面显得很“杂乱”,多为歪歪扭扭、断断续续的线或点,方向不确定。这一探索性的“乱画”,为幼儿提供了感受肌肉运动快乐的机会,而且还使他们不断感受着由自己的创造活动所带来的惊奇与乐趣。同时,这种“乱画”也证明了他们的力量:自己是能够改变或创造出一些“奇迹”的,这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事。这种兴趣也是幼儿热爱绘画的原动力之源。接下来,幼儿会过渡到以肘为运动轴心来活动,这时画面从一开始随意的线条慢慢变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图形——较小的圆和像样的纵线条。
(二)两岁到四岁的符号时期
经历上面的乱涂乱画,孩子发现符号可以代表外部环境的某些东西,用自己的记号(涂鸦线条)来给自己的涂鸦命名,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每个孩子的画作与其他孩子的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每个孩子总是反复实验自己最喜欢的形象,通过不断重复使画面越来越精致,画面中不断增加细节。
(三)四岁到五岁的故事图画时期
大概四到五岁时,幼儿绘画的能力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图画讲故事,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改变来表达他们的意图。比如在全家福这类的作品中,他给母亲加入了长发和裙子,给父亲则是加入了裤子和眼镜。
(四)五岁到六岁的风景符号时期
到五六岁,绘画的内容表达方面,大部分幼儿倾向于画户外在玩儿的情景,且多数幼儿离父母都比较近且与父母有互动。孩子们发明了一套风景的符号,那个风景的组成部分有:天和地、房子、太阳、云彩等等,最后是家人。每一幅的构图,即画面中各个元素组合的方式或位置似乎刚刚好,在某种意义上在画中增加或删除任何一个元素都会破坏画面整体的感觉。一些符号会一直烙印在人的大脑中,当他成人时绘画时又会重新浮现出来。
(五)九岁到十岁的细节化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事物的感知更为具体,对事物外表的观察更为细致,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各种形状的细节,以期望作品更接近真实的状态。画面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子开始画汽车、手枪、超人等;女孩子则会画荡秋千的漂亮女孩、房子等,都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审美。
(六)十岁到十二岁的写实时期
到十或十一岁时,孩子们对写实主义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十岁到十二岁的儿童正在寻找方法让画中事物看起来更真实。十岁的孩子时语言开始占优势,当孩子准备画一个具体的事物——比如画杯子时,随着“杯子”这个名称出现的是儿时建立的“杯子”的符号。一方面是杯子“词汇”所对应的杯子“符号”,这个符号只是简单的单一平面的基本形状或基本形状组合,没有透视、光影、远近、色调,另一方面是眼前所观察到的真实立体的杯子,它有透视的大小变化、有光影的明暗变化、有色调的深浅变化,还有材料的质感、杯壁的厚度、把手的弧度、表面的图案、杯盖的造型等诸多细节。就这样,代表符号杯子的左脑和代表真实杯子的右脑相互冲撞,互持己见,让绘画者无所适从,进退两难。一旦孩子运用“错误”的大脑模式——左脑模式,来完成本来适合右脑模式的任务,名称和符号压倒了立体而又整体的感知。这时他画在画面上的就是“杯子”的符号,而非他眼前所看到的真实的“杯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看待事物。如果得出的结果让人鼓舞,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可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能幸运而又偶然地发现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右脑模式看待事物。
二、开启右脑的思维
众所周知,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部分就是左脑,右半部分就是右脑。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
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爱说话的左脑和爱画画的右脑”。现代学校教育重视对抽象思维的思考与推理。每个学生词汇、语言、理性、守时的左脑被很好地培养起来,而他们的另一半大脑却几乎被遗忘了。右脑——不仅是直觉性的、主观的、相关的、整体的、没有时间观念的模式,同时也是梦想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模式,已经被我们教育系统所忽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发展。
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倾向于開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倾向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研究表明,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均衡,又促进两者相互提升和发展。我们以“颠倒画”为例,来说明如何帮助人们重启右脑模式。原理:当一个图像被颠倒放置时,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大脑(左脑)被难住了。我们能看见形状以及光线和阴影的区域,而无法识别图像是“什么”。就像把自己写的字倒过来放,你也很难弄清楚到底写了些什么。当大脑(左脑)完全放弃了辨认工作时,正是左脑模式向右脑模式切换的时机。
方法:仿画一幅线条人像画;可以从画面的任何地方开始,一个线条画到相邻的线条,一个部分画到相邻的部分,最终把各个部分拼合起来,这个“拼图”的过程,就是成功开启右脑模式的过程;关注线条的形状、走向,而非身体部位对应的词汇“手”“脸”等;时间约为40分钟,或你所需要的任何时长。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把东西倒着放,无论是模特还是风景都不可能倒过来让我们画。这个方法教你如何在事物正放着时进行认知的转换。你将会学习艺术家们的“小把戏”: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左脑模式无法或不想处理的视觉信息上,从而允许右脑模式使用自己的能力进行绘画。
除此之外,左脑向右脑模式切换的方法还包括,自画像、画儿童画、画自己的手、画空间的负形等。重启合适的大脑模式——右脑模式完成绘画,把儿时建立的符号系统忘掉,也就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人渐渐沉浸在线条、结构、空间、关系、光影、色块、色调之中,获得一种新的视觉模式,并且表达出来,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新鲜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尝试过这些方法的成年人,大多数表示处于右脑模式状态时,仿佛没有了时间概念,听不到旁边有人说话。安静的左脑状态,把左脑平时处理的烦乱纷扮的词汇信息暂时屏蔽,进入与冥想比较相似的状态,带来了巨大的满足。大脑既专注又放松,一切尽在掌握,这种享受状态更让人对绘画充满信心、充满兴趣。
三、自主性发展
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美术能力。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培养、获得的一种能力。当成人学会转换右脑模式,就移去了获得这种能力的干扰和阻碍。我们相信我们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让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找到学习美术和问题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就像语法和逻辑性、连贯性思维之间的联系一样。
通过学习绘画,当一个人从发现自己能够像艺术家一样绘画时,他认识到一直苦苦追寻的美术能力其实蕴藏于自身。他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怀疑个人的能力,而是考虑如何找到事物规律和方法,并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他将会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看事物,他们的生活似乎更丰富立体了。也许他不一定会成为全职艺术工作者,但这些方法提供了左右两个大脑共同协作而非相互排斥的工作方式,能提升他在生活中其他领域进行性思维的能力。
人们从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活动中,奠定终身学习与成长的基础,寻找到自信,提高自控力,发展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全面的可持续性的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贝蒂·艾德华.五天学会绘画[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38-39.
[2]樊婧.解读4-6岁儿童的绘画特征[J].科技视界,2012,(2):81-82.
[3](美)贝蒂·艾德华.五天学会绘画.[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45.
[4]新教育第14届年会主报告文摘.艺术教育,成人之美.[J/OL].(2016-02-24).https://wenku.baidu.com/view/0d14c8d4b90d6c85ec3ac6ee.html.
作者简介:
施晓敏(1979-),女,湖北武汉人,讲师,本科,从事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
白易梅(1981-),通讯作者,女,湖北云梦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视觉艺术的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