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月”诗的翻译研究

2020-09-10 07:22陈茂菊叶娜
今古文创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白

陈茂菊 叶娜

【摘要】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跟“月”相关的诗歌更能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翻译是一个语义转换的过程,其中难免会造成文化因素的流失,而有的流失是不可挽回的,有的流失可以通过对意象进行重构来进行弥补。本文旨在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月”诗的翻译,探寻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与重构。

【关键词】 李白;“月”诗;文化流失;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44-02

一、引言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跟“月”相关的诗歌更能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如象征美好高洁、浪漫飘逸、思念家乡等,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在翻译“月”相关的内容时,这些象征意义和传说有时候因为不同的原因被省译掉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月”相关意象的差额翻译,也就造成了文化流失。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等额翻译,但是“月”的意象内涵丰富,丢失“月”的意象造成的文化流失会对诗歌译文造成不小的影响,阻碍目的语读者全面理解诗歌的意象。如何能减少这类文化流失或者避免这类文化流失对目的语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李白的“月”诗至关重要。文化重构是在文化流失不可避免的时候,换一个角度陈述,从而对译文进行弥补,能更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

二、文化流失

“文化流失”指译文出现源语文化内容丢失、减少或增加的现象,即通常意义上的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罗丽莉2015)欠额翻译由Peter Newmark分析交际翻译时提出,指译文信息少于原文信息,造成文化流失。

(一)地名的流失

在李白“月”詩中,因翻译造成的文化意象的流失存在不少案例。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离开四川时创作的一首对家乡充满依恋的诗歌,描写诗人夜间乘舟出发所见到的月夜美景。“月”是这首诗的题眼,正是因为有了月,才能看见一系列的美景。而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更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含义丰富。许渊冲将《峨眉山月歌》这个题目翻译成“The Moon over the Eyebrow Mountains”(许渊冲 2007),峨眉山翻译为“the Eyebrow Mountains”,而注释当中只是说明这座山在四川,峨眉山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译文中几乎完全流失掉了,留存的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名。对读者而言,让人联想的没有秀美的风景,没有佛教名山的庄严,也没有丰富的宗教内涵。而回译“the Eyebrow Mountains”时,因为eyebrow是“眉毛”的意思,有可能译为“眉山”——四川的另外一个地级市,连“峨眉山”都有可能译不出来。所以建议峨眉山的翻译采用音译(同时遵从现在的官方译文),译为 Mount Emei,保留地名的音,同时在注释中对峨眉山的秀丽风光和宗教圣地的特点进行解释,以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和秀丽风景。

来看诗歌的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译文是“The crescent moon looks like old Autumn’s golden brow,”(许渊冲 2007)。在译文中,“峨眉山”这个地名没有了踪影,自然秀丽的风景,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在此处都随着峨眉山的丢失而流失了。其次,“crescent”是新月。就“月半轮”来说,当时的月亮可能是上玄月或者下玄月,但是不一定是新月,用“the crescent moon”来翻译“月半轮”有待考证。此外,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译文是“Its deep reflection flows with limpid water blue”(许渊冲 2007)。此句流失掉的是“平羌”这个古称。平羌即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在四川省峨眉山的东北,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因为该诗是李白第一次出四川对家乡的留恋,所以家乡的山水地名不宜在翻译的时候被省译掉。同样的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的译文是“Moon, how I miss you when you are out of view!”(许渊冲 2007)。此处的“渝州”被省略掉了。“渝州”是古地名,隋朝初年由“楚州”更名而来,即今天的直辖市重庆。在唐朝,渝州当时也是四川的一部分,对李白来说,“渝州”也是他的家乡“四川”的一部分,提到“渝州”也增添他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并且从地理位置来说,渝州是四川最靠东部的重镇,出了渝州就离开四川了,渝州也是他此次行程中对家乡表达依恋之情的最后一个处所。所以,此处的“渝州”不应该被省译掉,建议用音译译出渝州的音,并添加注释解释说明渝州的基本信息。在当前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带有表达中心思想的地名总共5处,被删除了3处,只保留了与主旨关系不是很紧密的“清溪”和“三峡”,虽然译文表达了原文的基本含义,尾韵也压得很巧妙,但是原文通过峨眉山月和江水,不断提及地名所呈现的千里蜀江行旅图就变得凌乱而破碎。

(二)月具体意象的流失

中文习惯用双音节词,在提及“月”的时候我们习惯根据当时的场景增添修饰语,说成“明月”“秋月”“山月”

“湖月”等,让“月”的形象更为生动甚至灵动。而在翻译的时候,这些修饰词有可能被译者省略掉,月的灵动也就随着修饰词的省译而流失了。以《忆东山》为例。《忆东山》写诗人向往东山,仰慕谢安,用白云和明月来衬托诗人的形象,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第四句:“明月落谁家?”,译文:“where sinks the moon of yore? Who knows?”(许渊冲 2007)。“明月”中的“明”被省译了,流失的是原文用“明月”来衬托诗人的形象,在译文中,没有“明月”的衬托,诗人既有政治抱负,又对权势无所眷恋的形象就被弱化了。

以《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为例。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到斛斯山人家所见,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第二句:“山月随人归”,译文:“The moon escorts me all the way”(许渊冲 2007)。译文当中省译了“山月”当中的修饰词“山”。而“山”正是前四句描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的题眼,是风景描写的基础,省译了“山”字,月亮就变得平凡无奇,诗人所处的环境说明也不够完整,流失的“山”的意象让译文风景层次不够鲜明。

三、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是在文化流失不可避免,或者直译无法表达原文内涵的时候,换一个角度陈述或者尋找替代词,从而对译文进行弥补,更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重构也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代偿手段之一,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刘宓庆 2005)

在中国,月亮,尤其是圆月象征着团圆,只要看到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身在异乡的游子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而在西方,月亮的象征意义是没有思乡这一说的。所以,在翻译跟月亮——思乡相关的诗歌时,为了表达原文的象征意义,难免要进行意象的重构。以《静夜思》为例。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在屋内抬头望月所感。第一句“床前明月光”,译文“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许渊冲 2007)。译文把“明月光”译为“a pool of light(一池光)”,把明月光比喻为水,开始进行意象的重构。第四句“低头思故乡”,译文为“Head bent,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 2007)。把“思故乡”译为“沉浸在乡愁中”,把乡愁比作水,进行意象重构。这样用了两处意象重构,用水把月亮和乡愁紧密联系起来,替代了中文用“圆月”联系乡愁。构思精巧,充分考虑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在译文中有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以《玉阶怨》为例。《玉阶怨》是李白借乐府旧题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最后一句“玲珑望秋月。”译文是“Still gazing at the moon serene.”(许渊冲 2007)。在这句诗中,“秋月”这个意象非常重要,“秋”字表达出来的不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秋高气爽,而是萧索冷清的肃杀之气,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冷清。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省译了“秋”这个意象,虽说是一处不小的欠额翻译,造成不小的文化流失,但是补充了“serene(宁静的)”来替代“秋”衬托出的女主人公的孤独冷清。用“serene”来重构流失掉的“秋”这个文化含义很深的词匠心独运,对不了解“秋”深刻含义的外国读者来说是降低了该诗的阅读难度。

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例。《夜泊牛渚怀古》写的是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的伤感。第三句原文是“登舟望秋月”,译文是“On deck I gaze at the moon so bright”(许渊冲 2007)。这里的“秋”可以推测是“秋高气爽”,而没有云朵的夜空月亮会格外明亮。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省译了“秋”这个意象,“秋高气爽”的内涵随之流失,而代之以“so bright”来重构“秋高气爽”引申出的“月亮”格外明亮。

四、结语

完全等额的翻译是不存在的,翻译中或多或少会出现欠额翻译,有的欠额翻译因为文化含义丰富,会造成文化流失,这样的流失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丢失,影响译文对原文的再现。就李白“月”诗的翻译来说,翻译中的文化流失会影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削弱我国的文化自信。有的文化流失是不可挽回的,有的文化流失可以通过更换意象,寻找替换词来实现文化的重构,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再现。翻译过程中出色的文化重构可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类等值翻译,巧妙地把东方的文化转换成西方文化容易理解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罗丽莉.浙江省旅游外宣翻译“文化流失”及其应对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04):61-65.

[3]许渊冲.李白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茂菊(1987-),四川自贡人,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叶娜(2001-),四川内江人,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子夜秋歌
我和李白做朋友
倒下的那一刻
李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