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洲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整本书阅读及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不只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测评与考试应思考的问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始终聚焦立德树人,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依托具体情境,巧妙选取测评途径,突出测评途径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着重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测评途径 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不只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测评与考试应思考的重要内容。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学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指出:“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鉴于上述情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种测评途径,达到了以“测”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而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探索出又一突破口。
一、过程性测评途径
1.评选“读书明星”
为形成争相读书的阅读氛围,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课题组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开展评选“读书明星”活动,每月能读5本书以上的学生,可申报评为“读书明星”。同时,每月能读6本书以上的教师,亦可申报评为“读书明星”。通过该项活动,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
2.坚持“一读一感”
在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的课题中,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真正做到“一读一感”。同时,教师将这些优秀的读后感推荐给学校公众号来发布,推荐给CN杂志进行发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及写作兴趣。
3.举办“读书交流会”
为了在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表达能力,学校每两周举办一场“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学科、跨年级进行读书心得分享。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其阅读情况进行测评,对于阅读量较大的学生则给予表彰。这种测评途径推进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进程,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性测评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可见,教育如果只是书面上的,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同时,陶行知还认为“社会即学校”,这种主张实质上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对此,陶行知进行了形象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测评与考试的建议是这样阐述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测评与考试建议的阐述与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是一脉相承的。鉴于此,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综合性测评途径。
1.依托个人体验情境,立足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读完《家》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测评题:“从《家》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出巴金早期的创作风格有哪些?”经过交流读书体验,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上,创作主题大都为表现旧家庭的崩溃与年轻一代的追求,抒发青年人的苦闷,讴歌青春爱情;其次表现在行文上,行文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与动势强烈的句式等。
2.依托社会生活情境,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读完《红楼梦》等作品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一道测评试题:“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三位确定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人物为伯夷、关羽、贾宝玉、 林冲、孙少安、高觉新、钱墨吟、白嘉轩、堂吉诃德、爱斯梅拉达。”本测评题依托社会生活情境,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经过测评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还是很好的,如学生确定家国情怀主题后,选择了伯夷、关羽、钱墨吟加以阐述;学生确定生命抗争主题后,选择了林冲、贾宝玉、孙少安加以阐述。
3.依托学科认知情境,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并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读完《杜甫传》后,在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根据陈与义的《伤春》设计了这样一道测评试题: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忠,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测评题虽以《伤春》为情境,但落脚点却是对学生对《杜甫传》阅读情况的测评。
4.依托多种具体情境,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如学生在读完《生死场》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测评试题:文艺界评价“小说展现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农民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本测评题将整本书阅读与革命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突出了测评试题的综合性。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始终聚焦立德树人,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依托具体的情境,巧妙选取测评途径,突出测评途径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着重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从而保证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J ].中国考试,2019(12):21-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B19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