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龙
摘 要:本文针对不同区块油水井套管腐蚀特点分析了自由段套管漏失机理,研制了新型高强度自由段套管化学堵漏剂,配套了3种现场施工工艺。现场施工证明,新型堵漏剂及堵漏工艺成功率高,节约成本显著。
关键词:自由段;套管漏失;堵漏剂;堵漏工艺
0 引言
套管漏失井导致生产、注入方式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區块的注采平衡,影响开发井网完善,且导致管柱复杂,易造成井下复杂事故。
1 自由段套管漏失机理
造成套管漏失的因素主要是腐蚀,腐蚀套管的介质包括浅层套管外流体介质及注入介质。
1.1 水中溶解氧腐蚀机理
铁受水中溶解氧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腐蚀,铁和氧形成腐蚀电池。铁是阳极,遭到腐蚀,氧为阴极,进行还原,溶解氧起阴极去极化作用。
1.2 水中溶解CO2腐蚀机理
CO2在溶解水中,形成H2CO3,金属在H2CO3溶液液中发生电化学腐蚀,CO2溶于水中电离出的H+参与阴极反应,成为阴极去极化剂,加快阳极Fe的腐蚀。
1.3 水中溶解H2S腐蚀机理
H2S只有溶解在水中才具有腐蚀性。H2S在水中电离产生的H+参与阴极反应,成为阴极去极化剂,加快阳极Fe的腐蚀。
腐蚀产物为FexSy,电极电位比碳钢正,覆盖在碳钢表面的腐蚀产物,成为腐蚀电池的阴极,加速了阳极Fe的腐蚀。氢进入金属基体并在晶体缺陷处积聚形成内压巨大的氢气泡。
1.4 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机理
在无氧的中性环境中,钢铁的腐蚀是很微弱的,金属的阴极反应是氢离子的还原,但氢活化电位高,腐蚀反应不易进行,阴极上只被一层氢原子覆盖,而硫酸盐还原菌却把氢原子消耗,于是去极化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1.5 套管外流体腐蚀
浅层地层水溶解氧、Cl-含量高。Cl-的存在会破坏金属表面的保护膜,Cl-半径小,具有很强穿透性,易穿过钝化氧保护膜(垢或腐蚀产物)形成垢下局部腐蚀。碳钢在中性介质中的腐蚀速率随C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溶液的电导率愈大,愈加剧微电池作用。
2 化学堵漏工艺
2.1 堵剂选择
常用超细水泥等防漏堵漏剂漏点处难驻留,堵剂到达设计位置未凝固前就已漏失掉,造成堵剂用量大、施工时间长[1];堵剂形成的固化体脆性大,易收缩,不能与周围介质形成牢固的胶结界面[2],即与套管和地层胶结程度低,在注采压差下使封堵失效,因而堵漏成功率低且有效期短。
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制了抗拉伸性能、界面交接强度、微膨胀性能、流动性能、封堵性能较好的化学堵漏剂。其配方为:堵漏剂结构形成剂+高效分散剂+活性增强剂+胶凝延迟剂+清水。
2.1.1 抗拉伸性能评价
套管堵漏剂颗粒分散均匀,主要依靠网状纤维的阻裂和增韧特性,利用纤维对载荷的传递,使堵漏剂固化体内部缺陷的应力集中减小,增加堵漏剂固化体的抗冲击性能力,提高固化体抗拉伸性。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将套管堵漏剂、超细水泥和油井水泥等三种不同的堵剂在恒温条件下固化48h,并测其抗拉伸性能,实验结果如表2-1所示。
2.1.2 胶结强度对比
参考GB11177-89,无机胶粘剂套接压缩剪切强度实验方法,制作了相应的套接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将套管堵漏剂、超细水泥、油井水泥等恒温固化48h后,分别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实验,测定其胶结强度,结果如表2-2所示。
将套管堵漏剂、超细水泥、油井水泥等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恒温固化48h后,分别测定其膨胀率,结果如图2-1所示。由于套管堵漏剂通过各组分之间互相反应形成结晶,补偿硬化过程中的干缩拉应力和部分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应力,从而使堵剂固化体具有微胀性能和较高的强度。
2.2 现场施工工艺
根据现场油水井套管漏失类型,并结合井筒情况,形成了三种自由段套管漏化学堵漏工艺。
2.2.1 单点循环封堵
堵漏工艺:循环固井+挤注封堵
现场施工:保护油层→清水洗井→循环挤前置水泥浆(3h初凝)→关闭表套出口→挤注后置水泥浆(5h初凝)→替清水→候凝。
2.2.2 单点挤注封堵
堵漏工艺:促凝+封堵
现场施工:保护油层→清水洗井→挤注氯化钙溶液(促凝)→清水隔离→挤注封堵水泥浆→替清水→候凝。
2.2.3 多点漏失封堵
堵漏工艺:预封堵+促凝+封堵
现场施工:保护油层→清水洗井→挤前置水泥浆(3h初凝)→清水隔离→挤注氯化钙溶液(促凝)→清水隔离→挤注后置水泥浆(5h初凝)→替清水→候凝。
3 现场应用效果
根据不同井况,在赵安2131、魏258等5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封堵一次成功率100%,按照标准试压合格,降本480余万元。
4 结论
①不同区块套管漏失机理不一致。主要包括溶解氧腐蚀、溶解CO2腐蚀、溶解H2S腐蚀、硫酸盐还原菌腐蚀、套管外流体腐蚀、注入介质腐蚀;
②新型化学堵漏剂各项指标性能均优于常用化学堵剂;
③新型化学堵漏剂配套现场施工工艺施工效果显著,节约成本明显。
参考文献:
[1]高学生,徐忠,田冰等.TC-1触变水泥堵漏剂的研制与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6(2).
[2]王学强,蒋建勋,王宝明等.套损井化学堵漏修复技术及其在长庆油田的推广[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