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融合教育学习共同体

2020-09-10 07:22叶微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育

叶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了构建家校融合教育学习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从开发双轨并行的家校融合教育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丰富多彩的家校融合育人课程,创新实践家校融合教育的活动模式,最后践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促进该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融合 教育 共同体

新城小学南校区办学七年来,以“办一所与孩子距离最近的学校”为目标,以家校融合教育为根本,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优势,用丰富的素材构建家校融合教育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输送养分。

一、开发双轨并行的家校融合教育机制

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一种规范、一种责任。

1.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邀请了一批素质较高、热衷和关心教育事业的家长担任委员会委员。大家一起研究办学方向,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负责组织管理。我校努力做到一学期召开一次至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反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取得的成绩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2.建立少先队家庭辅导员制度

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013年建校初期,学校大胆实践,首创了《少先队家庭辅导员制度》,将主要家庭成员聘请为“少先队家庭辅导员”,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家长们学习如何戴红领巾、唱队歌、敬队礼,全面了解少先队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上任。大队部同时建立了一套系统、长期的计划,聘请专家定期培训,提高相关素养,以少先队家庭辅导员的身份指导孩子(少先队员)参与各项少先队活动中,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提升少先队活动的品质和质量。

相比于单一的“家长委员会”制度,“少先队家庭辅导员”的政治立场更坚定、服务和教育对象更明确。“群体代表”和“群众教育”双轨并行,全面推动学校各类工作的落地生根。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家校融合育人课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家长群体作为一种与学校有着共同目标的校外资源,能有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家长职业和经历的多样性,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开阔眼界。

基于此,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家校融合育人课程。如坚持每月一次的亲子课堂活动,以家长为导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坚持每周的亲子升旗仪式,用和家长一同做升旗手的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家庭,用庄严的仪式教育感染着整个家庭,浸润学生的心灵;坚持寒暑假两次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用自由集结的形式,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在少先队家庭辅导员的带领下,组织有意义又好玩的社会实践活动,架起社会与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坚持每学年一次亲子电影专场,帮助学生在电影中寻找到成长的参照物,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借助电影产生的交谈点,成为亲子沟通的好时机;坚持每学年两次的家庭研学活动,利用“公休小长假”,设立“无作业日”,倡导家长带着学生出游远足,去大自然学习,感受美丽风景的同时,更在行走的课堂里习得文化。

三、创新家校融合教育的活动模式

创新教育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更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投入感。家校融合教育既能形成教育共同体,又要能够互为主体,家长是学校重要办学主体之一,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有利于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交流融合,变传统家校共育机制的信息单方传递为双向传递,有效降低矛盾,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1.把专家请进校园

有专家的引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才会更与时俱进,才能更有支撑力。学校每周一次的“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教材主编、名师进入校园,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师更有方法,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让家长放心。除了对教师的指导,专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建議和措施,每学期的成学讲堂成了家长了解前沿教育资讯,学习新的教育方法的好课堂。讲课内容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到让学生爱上学习,再到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等,对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做了多方面指导,受到家长的好评。

2.让学校走近家庭

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走近家庭,开展家访活动。家访的形式多样,有走入家中,有电话交流,有网络沟通,让家长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班级QQ群、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是家校交流的主阵地。除了常态的工作动态,每个班级的专属栏目更受家长的欢迎。这里可以看到学生不为家长所知的一面,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关爱的小细节。

3.让家长走进校园

每学期一次的开放日,学生从早读到上课、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家长面前。

学校的重大活动会邀请家长参加。足球节上,家长和学生一起亲子游戏,“爸爸足球队”让家长和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入队仪式上,经过培训的家长以家庭辅导员的身份为学生戴上红领巾,和学生一起接受党的教育……活动不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更成为家长精神世界的升华,成为拉近亲子距离的桥梁。

家长以监督员的身份进入校园,监督学校的食堂管理,监督学校的饮水质量;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校园,协助路队放学,协助户外活动的安全;家长以家庭辅导员的身份进入校园,辅导孩子开展少先队活动,辅导孩子做好阵地布置。

多重角色,充分参与,才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实况,体会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和不易,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一致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践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办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解释“社会即学校”时说:“我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由此可见,曾经“教育即是学校教育”这一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社区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使社区中的“潜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教育资源”,借助社区的力量强化、细化、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引进教育活水。

每年寒暑假,南校区的队员们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如治安法规宣传、文明青奥活动、手拉手互助等。借助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中的短板,解决一些学校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双向、开放的社区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途径,而且使学校和社区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总之,家校融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现代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领域。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德育工作新突破,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赵蒙成.交往视野中的班级理念[ 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12):28-31.

[2]代倩.学习共同体——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10,13.

[3]刘光余.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张文杰.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育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