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娟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审美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文章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开展,就是通过美好的事物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环境下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内化,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优良品德的形成。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及功能
1.特点
第一,间接的形象。在语文教材资源中,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为信息交流带来极大便利。在阅读语言文字后,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结合生活经验,才能够促进意象的形成并达到审美目的,因此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形象间接性的特征。第二,情感蕴含性。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需要学生挖掘、体会,进而获得情感体验。第三,启蒙的愉悦性。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高度契合,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令小学生内心感到快乐,心情舒畅。第四,多样的方法。审美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要致力于启发、点拨学生。
2.功能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多重功能,通过美好的形象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但应注意的是,审美教育这一功能的发挥,需要教师结合教学需求创设审美情境,以达到“美形育美德”的整体目标。不仅如此,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在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真善美。实际上,当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变化时,其在脑海中自行构建了知识体系,对美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处于动态提升的过程。随着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学生对于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的领悟也更为深入,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追求真善美。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语言文字之美,感受语文魅力,明确语言文字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展现美,有效提升语言文字组织运用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握教学的具体特点,要了解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掌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才会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就审美教育而言,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堂环境,强调的审美教育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基于特征创设审美情境。
1.发挥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创设审美情境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全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发挥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审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诸多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元素,教师需要基于这些资源,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审美意象的整合,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意蕴,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审美主导作用的发挥,高度重视学生审美活动的组织工作,基于审美教育目标,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审美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进而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審美体验,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九寨沟美妙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来,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审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九寨沟,感受九寨沟的美景。教师可有侧重点地讲解课文中描述九寨沟美景的字词句段,并以图片、视频等资源来辅助教学,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在班级内营造欢快的气氛,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九寨沟魅力,从而在无形中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学生审美心理的强化,也就是说,引领学生审美体验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独特的过程,由审美期待到审美视野的拓宽,积累审美经验后方可保证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以及认知特征等有所不同,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也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审美意识是有待激发的,审美期待也是有待进一步强化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语文教学需求,落实审美教育引导,以有效强化学生审美期待。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不同阶段的蚕的状态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你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了哪些特征呢?”由于学生之前并未仔细观察,所以并不知道蚕的生长过程与形态变化,研究兴趣被激发出来。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其实蚕的一生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充满魅力的。大家想知道吗?”这时学生一致回答“想!”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期待得以强化,这就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在学生形成审美期待之后,教师要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与社会生活之美。比如在《雨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主动观察雨后的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状态:雨后的花朵和草叶是什么样的?雨后的树梢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学生可更为深切地感受雨后大自然的变化,感受雨后景色的美。此时,学生走进美的意境中,审美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审美体验来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二泉映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收集教学资源,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让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表示听到泉水声,看到月光映水的美景,等等。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之后讲述阿炳坎坷的一生。再次播放《二泉映月》曲子,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后再次欣赏,之后再次问学生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学生表示听出阿炳对音乐的痴迷、与命运的抗争。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现代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关键科目,要把握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要求,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创设审美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从而改善审美教育的整体效果,促进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小丽.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2]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18).
[3]杨艳,张静.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