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 Harako Rita Vittoria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怀揣着奋斗一年的成果,携带着走过一年的回忆,思索着未来一年的期待。2020,我们将开启时代更迭的新航程!
犹记得小时候的春节邻里串门,口袋里装满五颜六色的糖果或是小小红包,如今,中国人过春节相互拜年的传统方式几乎不再。手机“抢红包”,视频、微信祝福,变化之快真可谓“日新月异”。“唯变所适,顺天应人”。各种年俗在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潮流更迭变迁的当下,年的隆重不再仅存于传统。
时代铸就历史,跨越流年,细观春节的新年俗,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百姓生活的富足、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年的踪迹,随“时”而动,而我们要守住的是中华文化中的民俗传承与健康团聚、放飞身心的精神圆满,这些是本期大专辑中特邀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不同国度及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对跨越流年,迈入新启点时所感怀的心灵寄语……
中国年,中国味,中国声音!
谨以此专辑献礼——我们心中的2020!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办年货
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较为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左右准备年货,古时人们把办年货叫赶集(赶年集)。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这些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则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年”的最后一天,稱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不仅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且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可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在其第一套节目直播的综艺晚会。看春晚更有年“味”,大年三十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亲朋好友可以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随着电视里十二点钟声的敲响,阖家团圆的去迎接新春的到来。近二十年来,看春晚让过年更有乐趣,作为大年三十的压轴好戏,从牛群、冯巩的相声,到赵本山、蔡明的小品。那时候春晚的歌曲,第二天就能传遍了大街小巷。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從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
年大吉大利。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灯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至今,赏灯与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而逛庙会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南方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亦称“元宵”。汤圆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汤圆也寓意团团圆圆。
年味是喜庆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化传统。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潮炫生活方式衍生而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民俗由此变迁,与新时代国计民生相融相生。
吃的变迁
“民以食为天”。人民生活中最大的、最基本的一件事。二三十年前,物质还相对匮乏,过年时品尝美味佳肴成了无数人的期盼。那时的肉食还算是比较稀罕的珍馐,在那个年代,猪肉是最大的美味。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上一两头猪,留待腊月时宰杀一头,以迎接新年和来年享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飞速发展,把过去三十年定义为中国的超级周期。在这个超级周期中,中国城镇化率从17%提高到了58%,收入增长了几十倍,居民财富也增长了十倍以上。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80年代的中期开始,中国的恩格斯系数大幅下滑,挨过饿的人口越来越少。今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甚至相比于国外,中国的餐饮是全世界最丰富的。不仅仅有国内的八大菜系,还有各种海外进口的各种食物。连锁餐饮在过去十年迅速发展,也带来了饮食上的市场化。
以前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几顿好吃的。现在吃什么根本不是问题,甚至随着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要吃得健康,吃得清淡。鸡鸭鱼肉以及其它美味随处可见,肉食早已成了平日餐桌的常客,尽管人们吃得丰富了,但似乎觉得味道反而差了,似乎现在的美味少了一份情感、一种情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年夜饭的幸福指数大幅下滑。甚至许多人平时吃得比较清淡健康,过年反而要吃许多传统的“油膩食物”。另一方面,人们开始享受生活,一年忙到头,也要犒劳自己,更不想让父母再折腾,过年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不如去餐厅吃,方便省事,味道也不错。
行的变迁
三十多年前,交通工具远没有现在发达。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也恰恰见证了百姓生活和变迁。那时,人们出行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自行车。平日里,人们外出工作、去田里劳作、走亲访友等主要靠骑自行车,过年时人们串亲戚自然也不例外。现在,自行车早已退居二线,已经渐渐被电动车、家庭轿车、高铁、飞机等取代。人们出行也不再局限于十里八乡,而是延伸到了天涯海角,只要你想去,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中国的春运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大迁徙。十多年前,新闻报道过十几万人挤爆火车站的场景。2008年的春运,曾经有接近80万人滞留广州火车站。今天,这种春运的“盛况”也已经不会再现。随着智能化交通的飞速发展,“智慧春运”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大家的出行体验更加美好。奔跑的“复兴号”,密集的高铁网。2019年春运大幕开启前,一批新型“复兴号”投入使用,多条高铁线路开通运行,运能运力因此大幅度提升,让更多地区赶上了高铁发展的“顺风车”,在这个春运中享受了一把安全、舒适、快捷的“高铁快运”。如今,快车、动车、高铁拉升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更让每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有了合家团圆的机会,这便是让人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
红包的变迁
压岁钱是过年的一大习俗。过去贫穷年代,一角两角、一块两块就能让孩子们喜上眉梢、喜不自胜。拿到压岁钱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像是获得了一件稀罕物,一个个视若珍宝,认真地、虔诚地折叠起来存放好,等将来买本买笔买书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习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有了变化,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区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这也是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微信的普及,各种新花样,除了用微信红包发压岁钱,依托现代科技兴起的微信抢红包活动,也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和追捧。一个家族的人、一帮同学、一群朋友、一堆同事等,被拉进一个个群里,成为一个个家人群、同学群、朋友群、同事群等,在过年的时候发发红包、抢红包,热闹不已!支付宝每年的集五福,更是成了全民的狂欢,人们更多求的是一种乐趣。
抢红包、集五福、网络春晚……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的背后,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大踏步赶上并引领世界潮流的强大创造力。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已遍布各行各业,结账的时候一句司空见惯的简单询问,背后却是建国70年来支付方式从“票证时代”—“现金时代”—“卡时代”再到“移动支付时代”的巨大跨越。
过节方式的变迁
十多年前,新闻报道过十几万人挤爆火车站的场景。2014年中国的春运人口数达到2.52亿,之后开始了逐年下降。许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过年,甚至出国旅游,而不再回乡过春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不一样的过年方式,有种颠覆传统过年形式的方式叫旅行过年,这种与传统过年背道而驰的过年形式在年轻人中盛行,不拘束于平常和家人们待在一起吃团圆饭,嗑瓜子,看春晚。而是叫上三五好友,带上家人们一起开始了自己的旅行过年。旅行过年,往往也带给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一样的过年体验。
随着交通建设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订下旅游产品,还有不少喜欢自由行的年轻人,提前办好签证,并在网上订好机票和酒店,不受团队游的限制,利用春节假期玩得更惬意。忘记了忙碌与疲惫,忘记了一年里所有的不开心,仅仅和身边最爱的亲人们一起,看着夕阳西下的景色,不需要老人们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更不需要他们历经沧桑的双手。旅行过年,更多是陪伴家人们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提上行李,跟家人们一起住在桃花源的世界里,比人心的陪伴更加的热情。这种不拘一格的过年方式,让人能真正地去释放压力,燃烧生命的色彩。同时获得与家人们更多的陪伴,也为父母做一份自己身为儿女们应该做的义务。
年俗的变迁
由于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所以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现在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有禁鞭令,而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仅仅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有着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含义,然而鞭炮的燃放又会给城市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除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外,还容易发生火灾及安全隐患,因此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
互聯网的快速发展,让网购走入了大众视野。年轻人不再进商场排队买年货,选择轻点鼠标的方式。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上购物让置办年货变成了一件松容易的事情,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家扛,大城市有的,老家也有,没有的,只要动动手指,年货便能送到家。
过去需要自己动手书写的春联、剪出的窗花,如今已普遍被精美便捷的印刷品取代;过去要守在电视机面前等春晚,如今网络春晚,直播互动更是精彩纷呈;过去赏花灯主要在正月十五,而现在大部分灯会通常春节前就开始亮灯,春节期间人们可以随时前往赏灯;过去是走亲访友拜年,到现在电话短信到微信祝福,人们拜年的方式也呈现着不同的时代烙印;过去春节小长假各种风俗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假期走进书店、博物馆,为自己“充电”放松……
海外迎新年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人们的传统意识和民俗意识空前增长,让中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春节文化。中国春节已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扎根,并获得当地人们的喜爱,进而成为当地的法定节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海外华人日益增多,春节的影响力在世界上越来越大,春节不仅是全球华人的节日,也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和人们喜爱的节日。春节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认可,中国春节被越来越多外国人熟知、认可并积极参加,春节正像元旦和圣诞节一样,日渐成为世界性的喜庆日子。
无论过春节的方式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就是国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过年,依然是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仍然是所有中国人心灵的一个归宿。一幕幕亲人团圆的画面,一项项崛起的科技成就,一步步实现的辉煌梦想……四十年的变革与发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给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核心内涵传承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赋予春节以新的内容。无论形式怎么变,其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