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龙
剑齿象生活场景复原图
在50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中国西部的甘肃地区生长着茂盛的森林。森林前方的平原上,一群动物正在移动,一看那标志性的长鼻子就知道是大象。
大象群向森林慢慢走来,它们之中既有年长的雌象,也有壮年的雄象,还有未成年的小象。从群体组成来看,明显是一个大家族。成年大象的四肢修长,迈的步子也很大,小象必须小跑着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当大象进入森林之后,便开始用灵活的长鼻子将树口十摘下来,放在嘴中慢慢咀嚼。雌象会专门挑一些刚长出来的嫩口十给小象吃,毕竟小象太矮了,就算伸直了脖子也够不到树叶。
在大象身边,一群野牛正在专心地啃着青草。突然,几头野牛抬起脑袋,盯着前方的灌木丛,它们能感觉到危险的存在。就在此时,一只杨氏虎从灌木丛里跳了出来,朝野牛群奔去。野牛们反应迅速,立即转身逃跑,将杨氏虎甩在身后。
杨氏虎只追出去几十米就停了下来,它知道在开阔地是根本追不上野牛的。杨氏虎一边不甘心地走开,一边扭头看着大象群,这些长着长牙的大家伙显然不是自己的猎物。
甘肃省合水县板桥乡位于黄土高原之上。1973年,当地村民在挖沙的时候意外挖出了一根长长的怪石。当地政府接到报告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最终挖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
板桥乡挖出了大象化石,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毕竟板桥乡是没有大象生存的。化石很快就被运到了北京,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经过修复装架,一具高大的古象骨架矗立在博物馆的大厅之中,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
真正让古象声名远扬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那篇《黄河象》!这篇课文让出土于板桥乡的古象成了声名远扬、家喻户晓的远古巨兽。
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黄河象骨架
非洲象
剑齿象的臼齿
剑齿象的臼齿
黄河象是体形巨大的动物,比今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还要大。就拿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那具化石来说吧,体长8米,肩高3.8米,体重估计可达10吨!
黄河象看上去与我们熟悉的大象很像,但和今天的大象也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象牙。黄河象的象牙非常壮观,长度超过3米。剑齿象的牙不但长,而且两根象牙紧紧地靠在一起,到了末端才向两侧分开。因为象牙靠得太近,所以黄河象的鼻子没办法垂在两根象牙之间,只能放在一侧。
黄河象的耳朵较小,由此可以推测出黄河象通过耳朵散热的需求并不明显。黄河象身体粗壮,四肢如同柱子一样。靠着四条长腿,黄河象能够快速行走,甚至奔跑。
尽管黄河象这个名字已经耳熟能详,但却不是它的学名。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了骨骼化石之后,确定黄河象其实是一头师氏剑齿象,而师氏剑齿象早在1935年就已经被命名了。师氏剑齿象的属名是剑齿象。关于“剑齿象”这一名字的由来,许多人会误以为是因为这个属的动物都有着像长剑一样的象牙,其实并非如此。
剑齿象属名的本意是“有屋顶的牙齿”,名字来源于其臼齿齿冠的特征——齿冠上有一片片突起,学名为齿脊,看起来就像我们爱吃的“大波浪薯片”,也有点儿像屋顶的样子。而剑齿象名字中的“剑”字,拉丁文原意就是“屋脊”的意思。
“师氏剑齿象”这一名字中,“师氏”两个字是为了纪念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他为中国早期的古生物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实,师氏剑齿象仅仅是剑齿象属中的一种。剑齿象属是一个大家族,其下共有13种动物。
剑齿象属中的动物统称为剑齿象。剑齿象不仅种类多,而且体形差异巨大——个头大的如师氏剑齿象,体形小的则有弗洛勒斯剑齿象。弗洛勒斯剑齿象生活在海岛上,那里食物匮乏,而且天敌很少,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进化出体形严重“缩水”的剑齿象。弗洛勒斯剑齿象在“亲戚们”面前如同一个小侏儒。成年的弗洛勒斯剑齿象体长不足3米,肩高只有1.5米,体重约800千克,和一头牛差不多大。
剑齿象在1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出现,分布非常广,包括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中部及东部。在中国,剑齿象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不过它们不是师氏剑齿象,而是东方剑齿象。从牙齿特征上看,东方剑齿象以树叶为主食,所以非常适应中国南方的山地森林环境。
研究发现,剑齿象曾经与亚洲象生活在一起,不过剑齿象的数量更多。除了亚洲象,与东方剑齿象一起生活在中国南方森林中的动物还有我们熟悉的华南虎、豹、大熊猫等。正是因为剑齿象非常常见,所以古生物学家将更新世中国南方的动物群命名为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
剑齿象是非常成功的物种,生存时间长达1000万年之久,但最终却没能逃脱灭绝的命运。
剑齿象的灭绝主要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关。
大约在1.8万年前,随着第四纪冰川期的结束,地球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在巨大变化的冲击下,包括剑齿象在内的许多大型动物都消失了。
关于剑齿象灭绝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万年前。但是,一些来自四川的化石却显示最后一批剑齿象一直活到了4100年前,这种说法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无论如何,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南部,包括远离大陆的岛屿上,都曾生活着大群的剑齿象,它们创造了长鼻目的輝煌。
大熊猫和东方剑齿象的骨骼化石它们曾经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