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公共艺术作为地铁公共空间的产物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对其功能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予以反思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铁公共艺术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与完善。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内地总地铁总运行轨道线路里程达到6126.82km,然而庞大的地下交通空间不能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发展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2 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
2.1艺术观赏性
地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尽管公共艺术不同于美术馆中陈列的高雅艺术品,它往往不具有纯粹的艺术性,但是相比同样处于公共空间中的商业招贴来说,公共艺术由艺术家所创作,带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表达,因而更具艺术观赏性。地铁公共艺术的出现,既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点缀了枯燥的城市交通生活,丰富了城市的艺术氛围。
2.2衡量城市发展程度
在当代社会,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程度不再使用单一指标,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再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衡量指标的重要性日趋增长,人们对人文与生态的呼声愈来愈高。地铁公共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直观体现。
2.3承载地域文化与城市记忆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无法匀出过多的空余时间去往城市的各个角落切实感受地方文化或是阅读承载地方记忆的书籍,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区与区之间的距离跨度大,即使对于在一座城市土生土长的居民来说,也未必全然了解所在城市的深厚文化与历史底蕴。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铁公共艺术担负起了承载地域文化与城市记忆的角色。
以南京地铁公共艺术为例,南京地铁南京站的站内墙壁上有一组主题为“金陵揽胜”的瓷刻青花陶瓷壁画作品,作品以瓷板雕刻的形式展现了南京众多地标性建筑,如明孝陵、中山陵、太平天国天王府西花园、总统府、中华门等共计十三处古迹名胜。
地铁交通巨大的人流量使得地铁公共艺术的受众极为庞大,人们在接受地铁公共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城市记忆与历史文化也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得到了保留与传承。
2.4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地铁公共艺术的受众并不仅限于一座城市的本地居民,对于外来者来说,地铁是进入一座陌生城市的必备交通渠道(尚未修建地铁的城市不在此论述范围内 ),那么地铁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之窗”。良好的地铁公共艺术可向受众传达本城市独特的城市风景,宣传城市形象,吸引外来者进一步探索该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青岛地铁泰山路站的公共艺术作品《青岛之窗》以青岛典型建筑上的窗户为灵感来源创作完成,展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从而达到了开发潜在旅游者、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的,最终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3 地铁公共艺术功能性待完善之处
3.1 缺乏“互动性”
尽管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已有了交互式作品的初步尝试,如北京地铁南锣鼓巷站内的《北京·记忆》艺术墙,但是总体上仍以传统公共艺术形式为主,壁画、浮雕等传统形式虽然展现内容丰富,却缺乏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互动性”地铁公共艺术能够调动公众的参与,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具人文关怀,也可使得地铁公共艺术不落入广告招贴式一瞥而过的浏览窠臼。
3.2 整体性与系统性不足
目前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存在单幅作品为“艺术”而“艺术”的情况,系统性的缺失将导致地铁空间在整体视觉上显得杂乱、没有秩序,因此应当全面考虑地铁公共艺术与客观地铁空间环境的融合性以及与其他既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契合性。
3.3 创新精神欠缺
地铁公共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材料、表现形式与表现语言等方面。我国目前的地铁公共艺术在材料的选用上相对比较传统;表现形式与表现语言较为单一,多为静态的墙面装饰。艺术家们可尝试新兴材料与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应用,并在作品中融入动态视觉效果与交互性装置。此外,内容与主题也要力求传达出时代精神。
4 结语
地鐵公共艺术作为兼具艺术审美功能、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城市公共艺术形式,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艺术家与艺术工作者们对地铁公共艺术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未来我国的地铁公共艺术定将日臻成熟,成为优秀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