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善为体、以美为用的美育视角思考高校思政教育

2020-09-10 07:50张云峰何进
经济·艺术商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教育

张云峰 何进

高校思政教育于学生而言是铸魂工程,此刻得到包括政府与社会多层面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加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支持。这个背景下,对失落思政教育方式与内容思考,引入融合“善与美”的教育的思路,特别突出“善”的主体引领,将“美”作为重要支撑点,基于以善为体、以美为用的视角,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探索方案。

以善为体,其中,“善”字为会意字,取“羊”之温顺与慈悲,一说有“羊”间有隙,升至武力但彼此冲撞不伤彼此,另也推广出像“羊”般说话、行事或为行商信条。许慎在《说文解字》不独释“善”字,只于“美”字后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此处可知,善美合一。所以将“善”美合一的胶着状态中,单独提出做为原则,存在着“善”的多语义,这个多义在当时代有更着重的要底,正如说文言:“善,吉也”。本意“善”不仅有吉祥的意思,且引申到妥善、上好、成功、成交和善良的品德意思。美育,常被认为是提升美感的教育。针对我国美育的现状实际,我国教育大师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过“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我们从广泛来看,促进建立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内在素质,于无形中能影响到理想与情操乃至锻造人具品格与素质,这种无形中形成的品德与素质,正是思政教育的目标与愿景。

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且“未来终究是他们的”,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给学生以正面、积极向上的引导,不至于落入西方“糖衣民主”魔爪当中,是构建和完善完善思政教育育人的新课题。一个时期以来,重教条、重理论、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占据主流,少数大学思政教育反思当下积弊,从直入心灵做学生的导师,此风一开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创新之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必然也有多样复合的方案, 2018年8月30日,值中央美术学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在信中还说“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以善为体,是指将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的根本。将思政要求与培养的目标具体化,摈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的成份,将务“虚”成份转化为具体可指:一是过多地将国家、社会利益高悬,忽视个人与人性的发展要素,表述的多为党政与国策,学生特殊生理与社会反馈,又将思政教育中的内容逆反抵消,反而在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正面形成中起负作用。二是将约束与管制作为思政教学的核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事化管制约束“管得了身管不了心”,但凡思想的反馈都从行为上得到验证,反观西方高校并无专业思政教育,其爱国修身多由人文与艺术课目必修来完成,事实一味禁止并不能提高或改善既有的现状。

以善为体,是指将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因为个人做善事并不难,具有极方便可行的切实性与操作性。与既往不同的是将之积少成多可以行千里,在教育中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可表现在外出旅游、公交出行、就医排队等细小生活琐事,以“勿疏小善,方恢大略”,不因善事细小不为,唯有积累在诸多小事中,才可能有机遇成就大“善”。这里的善,并非是单向为人的善,善是可以回复与交复的,所谓善人实善已是焉。以善为体,以善为体抽取其中之温和、妥当的内核,以善待自己、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友善,加入传统佛、儒、道学等诸家所长,以此丰富“善”的内涵,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做为“美善一体育人”的前提。

以善为体,是指将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自我践行。诸多高校思政师者奉之要求他人的规矩,稍有逾越必引经据典批评上线,然则,育人先育已正人者先正已。一些思政教师自我修身甘于落差,要么掉进故纸堆与时代格格不入;要么一身痞子气满身俗气;要么行为猥琐庸俗不堪等等不一而足,反映的是自身术业落后的镜像,如此这般如何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我们都知易行难,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的知识、能力,于时间长河中实只是沧海一粟,今天知晓的并不能代表明天就了然,明天也有若干未知正等着……教师具有的学识素养与精神能量,并不是今朝获得万世不灭,以善已利人之心,持续学习不断炼化以成由内而外的善美,唯如此,方不负谆谆告诫与提携学子时的善心。

以善为本,是强调善的内心与外化,是人人可行的原则与道理,更多的是核心德性上的打造。将美之用是具体的运用与体现,针对高校学生是其形像与外在的反映,相对其他,“以美为用”是高校学生更易接受与憧憬的青春,是正值妙龄时对于“美与好”的向往,是普世下青年近乎本能的吸引与朝拜。

以美为用,是指表现与张扬的“各美其美”。就是尊重個人与个别“正确的善”,回到句义的解读即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将“正确的”与“善”复合,是强调善意、善心、善行、善形与善丽,设置这个前提,方好面对一时不好判定于学生教育的踌躇。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与区划,与之俱来就是民族与地方差异,对于全球化的当下,认可与善用学生“美”好与众不同元素,使之并不显得“特殊的孤独与异样”,在使学生心灵开朗的同时也有强烈的归属感。“各美其美”与“百花齐放”相呼应,正如世上没有同样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同样的学生,尊重个别并认同其“美”且能品味其“美”,正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以美为用,是指学习与借鉴的“美人之美”。“美人之美”,并非是你“美“你的我“美”我的,别人的“美”跟我们没有关系。事实上,在全球化日益浓重的当下,无论是心灵上的还是实体上的屏蔽,都会将自己边缘在多样丰富的世界之外。学习不为同化,是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完善自身,借鉴是纳万物而存自我的提升,非我岿然不动的固步自封与墨守成规。归结到学生教育上,于学生自身要“善”心学习取长补短成就我“美”,二则是思政教育方式也须有“美人之美”之实,走出去开拓他山之石琢磨自我之玉,学进来新的“美”更新原旧之“美”。其三,是教育学生理解个性生发共鸣,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以达“美人之美”。

以美为用,是指包容与共存的“美美与共”。“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文原出自著名人类学家费老孝通先生,在“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时提出。原义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构筑多彩的世界与多元的文化。“美美与共”在思政教育中,仅以美育为例其一有“形式美育”另一为“实质美育”,二者原并無高低之分,有学者将二者作形而上的研究,将“形式美育”侧重培养欣赏与创造美做低层观;将追求精神之“实质美育”称作实质认作高阶。正如西画与国画之间,非要说中国画直指人心探索自然与本质的更多,那么不见得西画对人类层面的思考就会少许多,美育在蔡元培先生可不论何者,同样习总书记也认同“美术教育(形式美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美与共”其包容共存才是思政教育要解读的思域。

一般来,“体”是指事物本身实质特征,后推广到指代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等,与“用”相比更多体现于内在与根本的涵义。“用”则是指事物的外部形貌、观感等,是相对于“体”而言的外在面貌与形象。“善”与“美”传统上等同一体,其中,“善”更多有关系人的内在素质,还有及“善”于人传递他人的意义。人类生活中,可能不具有“美”的外部形象,但“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说,“美”需要更多艺术修养与培训,那么,“善”仅需内心修炼则可直达本源。本文将“善”与“美”于一体又突出“善”之首,是谓思政教育决非美育一家能毕其功于一役。究其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无非恰与当下时局发展关联,是恰好的时间出现在恰好的位置。对于脱胎于哲学层面的美及衍生的美育,自然不能高于最高意义的哲学或曰“道”,“道法自然”还是最恰当的思政教育法罢。作为距离哲学最近同时又与精神最近的“美”的教育,其于无形中影响与教化特点,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某些时候,艺术无言的通感确实比起空洞的教化要感人的多。思政教育引入美育,首推“善”,以善言、善行为着力点,再及“美”,用美体、美形来引导人;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为善之本,以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美之果,最后归结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如此方为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职业教育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非物质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路径研究》(编号:191039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设置研究》(编号:17C1350)。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工匠技艺教学的构建研究》(编号:LZJGB1606)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