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与渔业环境保护

2020-09-10 02:00周杰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1期

周杰

摘要:以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与渔业环境保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常见误区,并结合相应误区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并围绕如何进行渔业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水面;鱼类养殖;渔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C

煤矿塌陷区大水面一般水质良好,且有着丰富的水质营养价值,因此非常适合进行大水面鱼类的养殖,相较于普通的鱼类养殖,煤矿塌陷区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主要依靠水体中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以及浮游生物为食,实际养殖更加复杂,需要结合其中常见误区,提出一些针对性应对策略,并做好渔业环境的保护,从而推动大水面鱼类养殖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1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1.1  误区一:养殖密度越大,鱼类产量越高

在进行大水面鱼类增养殖时,一般养殖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但当产量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即使再增加養殖密度,也无法实现养殖产量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大水面养殖过程中,比如煤矿塌陷区大水面增养殖,很多都是养殖鲢鳙鱼为主,这种鱼类最适合大水面养殖,鲢鳙鱼主要以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腐屑和生物絮团等为食,即使相应的各种营养元素都能够满足鲢鳙鱼生长需要,那么每日产量增加也仅仅是一个定值。换句话说,通过在大水面中中注入肥料,水体各种食物也只能满足一定数量鲢鳙鱼食用,一旦超出水体食物供给量,那么超出的部分,则需要采用人工投喂食物的方式进行弥补,而采用食物投喂,对于大水面养殖并不经济,因此在以投肥为主的大水面养殖中,在达到一定产量后,即使增加密度,也无法使得产量增加[1]。

对策:控制好养殖密度。在控制养殖密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大水面自然产量加以充分的了解,本着养殖效益最大的原则,注重提升养殖密度的科学合理性。比如针对煤矿塌陷区大水面鲢鳙鱼养殖而言,在养殖增产方面,主要取决于投饵施肥转化,因此如果实际养殖投入不变,那么产量也会基本不变,然后在此基础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使得鲢鳙鱼的产出规格更加受市场欢迎,才能更好的提升养殖效益。具体可结合一下计算公式进行调整:Y=X · A/W,其中Y指的是养殖密度,单位是尾/亩;X指的是预期的产量,单位是斤/亩;A指的是回捕率,单位是%;W指的是市场期望产出鱼类规格,单位是斤/尾。

1.2  误区二:放养重量越大,鱼类产量越高

理论上来讲,放养的鱼类重量越大,那么生物群体越大,因此水体食物利用率就越高,在这一情况下,鱼类的净重自然也会增大,最终达到增产目的。但这并不适合煤矿塌陷区大水面鱼类增养殖场景之中,这是受大水面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所限。一般情况下在大水面养殖中,水体的透明度在通常在40 cm以上,而水体透明度与浮游生物量关系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表示:Y=168.465-3.616X,其中Y是指浮游植物量,单位是mg/L;X指的是透明度,单位是cm。通过该公式计算,如果大水面透明度40 cm时,那么浮游生物量为27.825 mg/L。每亩大水面的总浮游生物量为18.5 kg。这些天然饵料很难满足鱼类的生长需要,因此产量不会随着放样数量增加而持续的增加。

对策:确保鱼类投放的科学合理性。在进行鱼类投放时,需要结合不同种类的鱼,尊重其生长规律,而投放重量仅仅是作为参考的标准之一,还需要对鱼类不同年龄、不同规格的生长规律进行充分的把握,做好科学合理的投放,从而在饵料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增产。

2  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措施

2.1  不断推动淡水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

在传统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通常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对渔业淡水环境保护的重视,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产量提升,但非常不利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将会导致渔业产品品质不断下降,而通过推动淡水生态养殖渔业发展,能够更好的保护渔业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比如集约化精养技术,采用围网圈住一块淡水水域,开展集约化精养,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更有利于养殖效益提升。又如在生态养殖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大水面水质尤其是:煤矿塌陷区大水面,水质有着丰富的营养,且底质较肥,因此更有助于软体动物生长,在软体动物的帮助下,不仅有助于水质的净化,同时团体动物也是鱼类的饵食。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够丰富鱼类食物,有效提升养殖效益[2]。

2.2  加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为更好的保护渔业环境,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派遣专业人员定期对大水面水质进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隐藏的污染源,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做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结合污染实际,制定专门的大水面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政策,给予淡水渔业环境良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实际进行环境监管时,还应注重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从而及时发现渔业环境污染事故,地方政府应起到领导带头作用,针对渔业环境检测需要做好完善的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促使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断提升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的监督效果。

2.3  强化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针对淡水渔业的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彼此做好配合,进一步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严禁工业废水、生物污水等排入淡水渔业水环境之中。因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污水排放监管工作,要求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在排出前,做好必要的净化措施,在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其次,做好大水面生态鱼类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由相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下乡,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规范的养殖,有效提升鱼类养殖药物与饲料投放量的科学合理性,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最后,还应进一步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并采用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做好淡水水体的修复,使得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与提升[3]。

3  总结

相对于普通的鱼类养殖,大水面鱼类养殖更加复杂,涉及很多误区,因此需要充分了解这些误区,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同时针对淡水渔业养殖环境,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从而为大水面鱼类养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雪琳. 水库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3):13-15.

[2]范伟. 云南大水面生态渔业转型升级发展报告[J]. 云南农业,2019(10):47-48.

[3]王宾. 淡水渔业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0):2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