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
微博上有个段子,讲黄光裕今年6月出狱后,股市还是他2010年入狱时的2900多点。网友调侃:10年过去,除了老婆,只有上证指数在等他。
转眼,7月初的一轮飙升,沪深两市连续多日成交逾万亿元,社交媒体画风大变,牛市重临之声不绝于耳。这轮行情和疫情部分重合,我刚好在做一个城市家庭理财的小范围调研,访问对象从投行精英、普通白领、创业失败者到退休工人,还有相当多因疫情闲置在家的大学生。从他们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幻象奇景,既不合理,又能自洽。
比方说,处于财富地位两极的群体,比白领中产更关心股票,但高净值人士倾向于长期投资,低收入群体则倾向于赚快钱。至于中产,放过他们吧,其核心资产是砖头,主要负债是娃。
至于后浪的90后、95后,部分人乐观地相信自己不是最后那个接盘侠,并互相打气“不要做韭菜”;部分人认为赚钱不重要,重在过程中“领悟人性”与“控制情绪”。毕竟,“还有大把时间去试错”。
最愿意和记者敞开心扉的永远是退休老人。
X曾有一份体面的国企工作,在四线城市退休后,热衷于谈股论金。我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见他时,他正在打电话,说起某某股票买盘增加了20万手等诸多行话头头是道,一副操盘手的派头。得知我是记者,就拉着我大讲股经。
他最近的一个烦恼是,证券公司和他“作对”,不让他买创业板了。
问题出在风险评估表上。X是个实在人,在答卷上呈现出最朴素的愿望和对风险的恐惧。
问:投资收益的用途?答:改善生活。
问:最大能承受的本金损失是多少?答:5%以内。
在和X的交谈中,获知他没有给子女供房的压力,闲钱多来自微薄的退休金。他希望通过股市参与社会财富分配,但畏惧风险。填表时很诚实,操作却远离理念,行走在低价股和垃圾股的边缘。
在被告知需要一份进取型的评估报告后,他气鼓鼓地表示要找证券公司的熟人给他“重新做”。
交谈的间隙,X的华为手机不断响起,说的大致都是今天的K线怎么看,要不要卖。老人随即向我解释,他们主做短线波段,快进快出。
他们是谁?上一轮黄金暴动时,外媒发明了“中国大妈”的说法对标日本海外投资的“渡边太太”。回到A股,2019年中金还宣称“散户已死”,机构投资者大幅增加,市场格局将变。
但根据腾讯证券2020年最新研究,目前机构投资者在全市场只剩不到1%,99.78%是个人投资者,76.91%股民收入在5000元以下,88.79%的股民偏好短线。
为何不做长期投资?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股民D与X同龄,他引用凯恩斯的话让我印象深刻。D委婉表示,经历过中国发展的前几十年,其他代际无法理解,长期这个概念充满高度不确定性。他自嘲,投身股市最初是打发时间,两个女儿都移民西方,担心他无所事事会老年痴呆,劝他找点事情做。“炒股就像上班打卡”,反倒让他每天生活规律,慢慢也有一个中老年股民圈可以说说话。“做短线动脑筋嘛。”对D来说,赚不赚,赚多少都是其次的。炒,才是重点。
我炒我存在。
长期投资,对另一个特殊群体也不切实际。
吊诡的是,他们又是这个市场的主体之一,持有大量仓位。
H是一家国资委旗下的风险基金管理人,做的是一级市场的生意。每年他们的基金会看很多项目,决定是否参与股权投资。他说这两年每况愈下,充满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的造假。真正的明星公司也有,但所有参与者都虎视眈眈。由于股权投资存在上市锁定期,当他们一旦有机会在二级市场(即我们所说的股市)变现,就会毫不犹豫抛售全部所持股份。
在股权玩家的语系里,股市位于鄙视链末端,主要作用是套现。H坦承,完全看不懂二级市场,名下一分钱股票都没有。他以深A某生物医药股为例,说那家公司在创投圈口碑很差,是众所周知的“烂大街”。但是,丝毫不影响该股在上半年的疫情中走出波澜壮阔的行情。
这就是财务投资人,或上市公司“大小非”,刚好和散户小股民相对。由于他们长期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民间普遍认定他们才是“卖空中国”的罪魁祸首。
股东抛售是否意味着对公司前景不看好,M给出了一个解释。身为华南某私募基金的合伙人,他说PE/VC也要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长时间锁定期结束后,获利了结是常规动作,同理,哪怕是公司管理层、大股东也存在自身资金需求的问题。因此,减持很难说是公司不好或被高估;相反增持也不一定就看好后市。这个80后投资人套用了最近互联网的一个梗,“就看你在千层饼的哪一层”。
通过M牵线,我结识了他圈子里的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同为80后的W,他朋友圈的头像看起来比M要沧桑不少。W感慨竞争激烈,常年在放大镜下和同行掰手腕,头都秃三圈,很难沉住气放长线钓大鱼。2015年之后没有整体的大行情,他们的常态就是追市场热点,一旦业绩有落后,就打听领跑的明星基金在买什么,然后跟风买入。
追问之下,“大概只有社保、汇金这些国家队有资格做长期投资吧”。W用一个捂脸表情结束了这次谈不上愉快的对话。
我问M他朋友是不是太夸張了。他沉吟片刻,说打心底认为发展资本市场未来可期,旋即强调,长期看好市场,不等于看好全市场的公司。
在M组的一个局上,我请教了一位上市公司高管Z。她很诧异长期投资股市有何不妥,buy and hold(买入并持有)再正常不过,不仅适用于欧美,并用万科和茅台举例。当问到中石油的初始投资人能否有出头之日,她立即明白我的暗示。信息不对称,或许正是小散户和高净值人士的根本差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信息,并判断哪些是噪音。但6000点或5000点站岗的群体,从不是新贵阶层)。
Z女士说她知行合一,多年持有某公司股票不闻不问。让人称奇的是,那只股票竟是她所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对手。我回去后做了些查证,才发现那两家公司都是行业龙头,竞争多年,最后谁也打不掉谁,转而交叉持股,呈抱团取暖之势。
即便如此,2019年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更迭速度是近4年来最高,按腾讯统计,220家公司发生变更,股权质押、国资入主更是公开的秘密。
他们成长于商业社会突飞猛进的年代,他们对余额宝和微众银行如数家珍,他们不断在校园贷和P2P上交学费,他们从不掩饰对金钱的兴趣和向往。
这就是被老股民戏称“新韭菜”的90后、95后。
S对新韭菜这个有冒犯性的称号不以为然。他是95后大军中的一员,目前985经济相关专业在读,家庭条件甚好。今年疫情,学校迟迟不开课,同学们都憋家里玩游戏,直到发现股票更好玩,又活跃起来。
騰讯证券
S说他曾在系里的模拟盘比赛打进决赛,最后惜败。等到真金白银开始实操时,他终于感受到了压力。“虽说钱都是家里出的,但我不想让人用异样眼光看”,好胜心颇强的他说,正在完善自己的方法论,希望就像好莱坞电影《决胜21点》那样有所获。
当问到预期收益率时,S稍显腼腆,“小目标,每年30%就好了,3个涨停板”。
1990年出生的W,比经验欠缺的S更像过来人,口头禅是“要尊重市场”。他和我讲起过往的炒币经历,感慨那种上下起伏的欣喜若狂和失魂落魄。“和炒币相比,(股票)这点波动真不算什么。”
W说,他现在浮亏了些,有点气恼跑不过其他几个朋友。他打算坚定用趋势投资法,追涨杀跌。他并不在意交易成本,或是机会成本。没有保证金和杠杆的股市,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现在,虽然还没赚到钱,他更担心的是玩股票产生的盈利不够花。
与W的自信满满相比,90后女生群体要谨慎得多。她们喜欢互助打气,在朋友圈留言“咱们可别做韭菜哦”。怎么会参与股市呢?小Y回应说,朋友圈总有熟人贴走势图,高调晒收益。然后几个好朋友就凑份子钱,把资金交给其中一个女生打理,有人负责收集信息,有人负责呐喊敲鼓。
Y和闺蜜都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上班,疫情当道,聚众逛街吃饭都是奢侈事,与其说是炒股,我觉得她们更像在有组织地运营饭圈。
很难说是市场决定参与者,还是参与者决定市场。腾讯的数据显示,90后投资者的占比已经接近50%,意味着每两个股民里,就有一个是90后。更难以想象的是,年龄低于22岁的股民已经超过15%。
我问上述90后是否研读过金融史,或知名人物传记,很多人都提到了巴菲特。没了。
噢,可怜的小老头巴菲特,大概只存在于那个美股熔断几次的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