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昆明为例

2020-09-10 09:20:02陈凌云李壁涛
云南科技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昆明市重点实验室

陈凌云,李壁涛

(昆明市科技培训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强调,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实验室。这一系列部署为昆明市重点实验室建设指明了方向,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整合资源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依托重点实验室,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撑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1 重点实验室简述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等机构组建的科研实体,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稳定、吸引、培养和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凝聚高水平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重点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开展行业共性问题和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验室体系建设和科技人才集聚。分析研究昆明市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

2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

2.1 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19年,昆明市共有各级重点实验室10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2个,同比增加10个,增长率为23.8%。昆明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数2016年至2019年间量变化情况(见图1)。

图1 昆明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各年数量变化

2.2 助力昆明市“188”重点产业发展

当前,昆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依托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建设的昆明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昆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建设的云南省马铃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昆明市高原特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昆明冶金研究院承担的昆明市铝材料轻量化应用重点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昆明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2020年云南省科技厅拟建设的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中,昆明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承担的云南省数字骨科重点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创新水平的普遍提升助力昆明市“188”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2.3 集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重点实验室为聚集高技术、高学历、国际化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创新人才的聚集促进了重点实验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当前,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总数达1540人,其中博士212人、硕士230人;高级职称478人、中级职称396人;培养高层次人才7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培养优秀中青年173人;获得博士学位57人、硕士学位301人。可以说,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以高质量集聚人才,以高平台留住人才,以高水准发展人才的初衷。

3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区域性国际性影响力的知名重点实验室

区域内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多以资源型为主,对创新研发和技术革新的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高。同时,区域内产业布局分散,研发集聚度不高,致使根植于昆明、具有区域性辐射、带动、影响力的公司总部和科技研发中心集聚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产业生态链,导致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建设滞后,缺乏有区域性国际性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

3.2 高端研发人才不足

区域内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小,引进高尖端人才的成本较高,更趋向于与高校和科研院校合作,但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关系并不牢靠,企业间又存在竞争,最终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弱,创新意识不强,导致重点实验室建设中高端人才不足和发挥作用不够,紧缺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

3.3 区域内企业创新动力不强

区域内企业为主进行基础研究的氛围还不浓厚,对符合产业布局、具有首创性、前景广阔、能产业化落地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企业希望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能够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的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引导企业内部重视提升创新能力,建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容错试错、开放包容的创新企业文化。

4 对策建议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昆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当前,昆明市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特色明显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打造一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科技管理队伍,结合重点实验建设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4.1 聚焦目标,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围绕全市“188”重点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技服务产业、引领科技开放合作和聚集科技创新人才,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精准定位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6大特色产业方向,以产业集群推进研发集聚,以研发集群推进人才集聚,以人才集群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闭环生态,促进整个产业链良性循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4.2 崇尚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突出优势特色、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关注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文化建设,把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实验室建设,使其进一步完善软硬件条件建设,加强人才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水平,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引导实验室建立容错机制,形成宽容失败、挑战未知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重点实验室合作共赢的学术氛围,实现重点实验室自身的优化调整,最终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支撑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坚力量。

4.3 以人为本,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建立健全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人才服务机制,聚焦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多元分配激励、奖励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把人才高地建起来,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科研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使广大科研人员围绕实验室建设目标和任务,潜心研究理论方法,不断创新,让科技人才通过创新获益,激发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内生动力,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协同发展,各类人才竞相创新创造的有利局面,走出一条符合昆明市科技创新特色的人才之路。

4.4 建设标杆实验室,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发挥其行业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管理规范和产学研方面起示范作用的重点实验室,鼓励创新主体以独立或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参与到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示范企业和科研高校共同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的产学研示范之路,又能发挥自身潜力的实验室建设之路,合作成果既体现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学术价值又能创造企业关注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开展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研究,将企业发展和实验室建设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壮大。同时示范点要发挥示范动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昆明市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城市勘测(2021年3期)2021-07-13 02:20:44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