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钤印,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钤印的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其通俗意即“盖印章”,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幅书画作品用印得当,能够“锦上添花”,反之则会弄巧成拙。因此,钤印需讲究方法与技巧。
第一,印泥要用得好,至少要运用适宜。一般钤盖公章的印泥不能用来作书画钤印,因系海绵浸有红色印油,既不匀和,更会渗油,钤于纸上,印记周围会产生透油现象,团团油迹堆积,印文易污积、模糊,走失神采。因此,要选购书法篆刻专用印泥,一般购置三两至半斤足可够用。
《寿如金石》 清.黄 易
印泥系细韧柔长的艾绒,经数年自然或人工处理,再与朱印油搅拌匀和,无数次的锤打捣杵而成。选购印泥要掌握吴昌硕的16字:“细润鲜明,经久不变,冬不凝冻,夏不透油。”现今市场上较易选购的红印泥有上海产的“潜泉印泥”“石泉印泥”,具体又有十几个品种,如“光明印泥”“镜面印泥”“箭镞印泥”;另外,还有杭州产“西泠印泥”、漳州产“八宝印泥”等。红印泥色泽不同,有鲜红色者、红略带黄者、红略带偏深者,可随个人喜爱购买,关键要选择质地细腻稠厚、色泽鲜明沉着、暑天不烂、寒天不冻、不渗油者。
同一缸印泥,初用时较新较湿,用一段时间后,则有浓淡、燥润之别。所以,印章蘸印泥要轻匀,边蘸边转,使印面均匀粘上印泥,待使用时间逐渐长了,用力也要逐渐重些。平时要多用骨签翻搅拌和,力求上下内外匀和,如印泥太干时,打出的印泥多艾绒短纤维,可送印泥厂加工再做。印泥缸内不得溅入石屑粉末、杂物、碎粒,一有溅入应用针尖或牙签挑去,力求保持纯净,以免影响钤印效果,甚至挤破损坏印稿纸。印泥盒宜用瓷质,金属、漆器等易生锈。
第二,钤印用纸要好。书画作品用纸一般较印谱用纸质地厚,印泥可用湿些的;印人钤印,最好用连史纸,因为其纸质薄平匀白,印泥则宜用燥润适度的。纸要用正面,如有纸茎、泥屑等杂质处,事先宜用刮刀刮净,或用针尖挑去,注意不要挑破刮坏。纸最好用经年久藏者,温润无燥性呈旧气,纸面承受印泥既匀润有光泽,又细腻不刺眼。钤印完毕,纸要平放一边,上叠一白净小纸片,再放上第二张钤印纸,如此进行,不得移动或另压它物,以免粘压碰脏;阴干多时,小心取存,手指不能触及印记,以免沾污、模糊印记,走失原貌。
第三,钤印技术要熟练,不能马虎。如果说,印泥、纸张是钤印好坏与否的客观物质条件或基础的话,那么钤印者的钤印技术就是主观技能,必须十分重视。
钤印时先要在纸下垫物,视印面大小、印文朱白而定。一般情况下,钤盖二三厘米左右的白文印,垫一本与练习簿相应厚薄的书即可,也可垫相应的橡胶板。如若印面大,则将垫物相应加厚即可。如钤盖朱文印,则可相应减薄垫物,小朱文印在玻璃上垫二三连史纸边角即可。钤盖时应注意的是,桌面或玻璃板要平整,垫物表面要光洁不脏。当然,也可用塑面纸作垫物。一经多用,印泥有所渗痕,要另用纸。印面蘸泥要均匀周到。冬天使用印泥时,可用口呵气,或将印泥在太阳光下晒一段时间,一经变软拌匀,则易于下色,钤印效果也较清楚。
过去,初学者多用印规(小丁字尺)的直角缺口处来确定盖印位置,不用印规又难于找正钤印方位。这里介绍一个简易方法:在一张白净纸上用浓色铅笔画好等边直角三角空格,下放垫物,上放钤印纸张,利用透过来的空格审定钤印位置。将印面左、下两边对准空格相应两边,两边形成的直角尽可向左边上方、下边右方伸延;然后将印章平稳钤下,先垂直均匀用力,后向上下、左右(大印还要将四角)略微倾斜,用力钤压;顷刻揭印,用左手按住纸,右肘在桌上作支点不动,便于右手指执印轻轻地揭下来;如欠清晰,可另外重新钤盖,直至满意为止;钤完后将印面擦干净。有的篆刻家要求相当高,有时一个上午,平心静气仅得一二份钤盖满意的印稿,初学者更不必性急从事了。
前人的印章如果印面已呈高低不平状,钤印不易平伏,可用右手将印章连带钤纸慢慢挪起,左手指托住,反转过来,左手执住章和纸,以右手拇指指甲轻轻摩擦纸背,均匀周到后,倒过来再揭印。较平刻面或用右手执印连纸,可在玻璃板上轻轻打圆转摩擦,然后揭印。以上方法不妨一试。
所谓“刻六钤四”,正说明了钤盖印稿颇为重要的作用。大家可以各法试验得之,不必强求一律、固守成法,只要钤印效果清晰美观就好。印泥、纸张、技术,三者相和谐,运用既熟,成竹在胸,自能得心应手,斯为妙哉。
连史纸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