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凯静 王倩 蔡晶晶 刘燕 王斌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天津 300457)
冠脉搭桥术是一种常用的外科手术方法, 包括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两种形式[1]。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 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手术[2]。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由灌注师通过控制体外循环的血液温度对体温进行管理, 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未经体外循环, 术中患者体温受较多因素影响,控制难度较大,由其引起的并发症也很多,而低体温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4]。 低体温是指非人工降温所致的在手术中的任何时间点体温<36 ℃[5]。 手术中的低体温可导致寒战、心功能异常、凝血障碍、代谢异常、耗氧量增加、出血增多及术后延迟苏醒,甚至导致死亡[6],对患者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7-8]。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切口多,术中患者躯体暴露面积大,使之散热增加, 因而极易发生低体温, 诱发心功能异常,发生室颤,重者需要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增加手术的风险。 因此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中非常重要,本研究术前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进行体温保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9 月83 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患者。 纳入标准:①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②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心病诊断明确,不适合药物及介入治疗患者;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诊患者;②合并其他心脏手术;③合并其他脏器功能病变者;④患者体温过高(>38 ℃)或过低(<34 ℃)需采取特殊措施者[9]。
1.2 方法
1.2.1 温度监测方法 ①患者体温: 术前测量患者腋温,术中运用膀胱温进行核心体温监测。 膀胱温监测是利用热敏探头测量膀胱内尿液的温度[10],为患者置入测温导尿管后将尿管上的接头与监护仪的测温导线相连接,即可进行体温的持续监测,读取监护仪上的温度值并记录。 ②环境温度监测:通过手术室中央控制系统将术间温度统一设置为24 ℃。
1.2.2 对照组 常规于手术床铺置充气保温毯, 患者入手术室后先行棉被覆盖,进行全麻给药、导尿、消毒后无菌单铺置等操作后, 手术开始时接通电源进行充气保温毯保温,温度设置为43 ℃,监测并记录各时段温度。
1.2.3 观察组
1.2.3.1 手术床预热 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 巡回护士将充气保温毯铺置手术床, 铺置时注意将密集的出风孔向上,保证头圈位置铺于手术床头部、充气保温毯双侧下垂长度相等,将充气保温毯与充气管连接,接通电源,温度设置为43 ℃,进行手术床预热。1.2.3.2 预保温 患者入手术室后,将其转至已进行预热的手术床进行保温, 并协助平卧于充气保温毯正中,头部位于保温毯的头圈内并观察保温毯充盈情况以判断保温效果。 随后进行全麻给药、体温监测等。1.2.3.3 体位摆放 进行体位摆放时, 充气保温毯也处于运行状态, 可以随时观察并调整充气保温毯因体位摆放而致其充盈不佳等情况;将负极板连线、尿袋和膀胱温等连线从充气保温毯预留孔处引出;在包裹患者两侧肢体时, 用托手板将充气保温毯下垂部分托起贴于患者肢体, 尽可能将充气保温毯包裹患者,提高保温效果。
1.2.3.4 消毒 体位摆放完毕,进行外科消毒时,为保证消毒效果,暂停运行充气保温毯。 铺置无菌单第一层后,再次运行充气保温毯直至手术结束。
1.2.3.5 术中体温管理 巡回护士术中定时监测体温变化,观察充气保温毯充盈程度,判断保温效果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同时巡回护士也要注意监督提醒外科医生术中勿用力倚靠床沿,确保保温毯传热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开始(T0)、麻醉后60 min(T1)、手术开始后60 min(T2)、手术开始后90 min(T3)、手术开始后150 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的膀胱温变化情况。
1.3.2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 室颤及术后1 h 寒战发生情况,其中术后1 h 寒战情况统计取自于监护室护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年龄、性别、体重、BMI 和基础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膀胱温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时的膀胱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0 min 至手术结束膀胱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 室颤和术后寒战比较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 室颤和术后寒战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膀胱温度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膀胱温度变化比较(℃,±s)
?
表3 术中低体温、室颤及术后寒战发生情况比较(例)
围术期低体温在外科手术中的发生率可高达70%,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与手术类型、室温及补液温度、暴露散热及麻醉对体温调节的抑制等,其中麻醉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作用是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11-12]。 有研究指出,患者在麻醉诱导后体核温度呈现3 个变化时相, 在第1 时相即麻醉诱导后第1 h 内患者体核温度会下降1~1.5 ℃, 主要原因是由于机体温度再分布引起, 而预保温是目前唯一被证明能够有效预防第1 时相体核温度变化的措施[13]。 预保温能明显增加患者外周体温储备,从而降低了核心体温和外周体温的梯度, 减少了麻醉后核心体温向外周的分布[14]。术后寒战是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常见不良反应, 其机制在于麻醉后机体对低体温的反应降低并且可降低寒战的阈值, 而在麻醉作用消失过程中, 体温尚未恢复而寒战阈值恢复正常,故容易导致术后寒战的发生[15]。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术前预保温及术中体温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充气式保温毯对患者进行术前预保温,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后1 h 至手术结束时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室颤及术后寒战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前预保温能增加患者体温储备,当麻醉诱导后发生体温再分布引起体温下降时,对观察组患者的温度变化没有影响,而对照组患者的温度明显降低,且在术中有明显波动,因此对照组术中低体温、室颤及术后寒战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有效的预保温对维持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中患者的体温有重要作用,全程体温保护及监测可以降低并预防术中低体温、室颤及术后寒战的发生;预保温干预时机、充气保温毯的正确使用及巡回护士对术中患者体温的关注度将直接影响预保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