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本天皇的阴谋》探析天皇制得以延续的原因及走向

2020-09-10 03:32廉伟琪晏英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日本天皇仁天皇阴谋

廉伟琪 晏英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天皇”是日本特有的历史名片,天皇制传承不断,至今仍在延续。如今的日本天皇更像一个文化符号,充满着神秘;但在百年前,天皇却是整个侵华战争的幕后导演和推手,充溢着野心与阴谋。从《日本天皇的阴谋》①到现今的天皇制,不仅仅是制度的内涵变化,更是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1 揭秘《日本天皇的阴谋》

《日本天皇的阴谋》(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是美国作家戴维·贝尔加米尼(David Bergamini)的作品。他出生于日本,之后随父母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的滔天罪行,深感震惊;珍珠港事件后他逃离到菲律宾,却被日本侵略者关进了集中营,几乎被虐待致死。二战结束后,他立志还原真相,凭借最真实的史料揭露裕仁天皇及其军国主义分子的阴谋。本节将主要根据该书的史料来揭露二战前天皇对我国的种种阴谋。

1.1 九一八事变——充分的前期准备

1931 年,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的起因是“柳条湖事件”,这是日本入侵中国的导火索,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事实上,这只“蝴蝶”却是日本多年来精心培育孵化而成的。早在1921 年的11 月,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十年前,大正天皇病重,皇太子裕仁摄政。从那时起裕仁为了实现自己的帝国计划与扩张野心,便开始暗中筹谋与准备。

首先,多方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力量。“三羽乌”(日语为三只乌鸦)即三名赴德国考察的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在欧洲秘密建立了“巴登巴登”集团,大肆召集亲信加入,培养拥有“绝对的尊皇”主义思想的忠君势力。裕仁极力支持“三羽乌”在国外繁殖保皇势力②。同时,裕仁在皇宫庭院创立了阴谋学校,灌输少壮军官惟天皇是从的思想,尊崇天皇的权威。

其次,精细筹谋入侵中国计划。东北是裕仁精心选择的突破口,但奉系军阀张作霖不甘心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和日本的要求。裕仁便派巴登巴登集团的重要人物河本于1928 年6 月4 日在沈阳制造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1928 年底,裕仁为继续入侵中国铺路,派“陆军天才”石原莞尔拟订夺取满洲的作战计划,并在暗中积累武器军备。在裕仁的支持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党羽们开始大肆寻找借口制造挑衅事件,“柳条湖事件”便发生了。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入侵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裕仁天皇自1921 年甚至更早便开始筹谋这件事情,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建立学校,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军事援助,无一不在为一个目标助力,那就是侵略中国。而这只是第一步,天皇的阴谋还远没有结束。

1.2 卢沟桥事变——纵容铁蹄南下

占领东北之后,日军挥师南下,企图吞并华北。与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相似,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同样因为日军借口一件小事而爆发。这种看起来“偶然”的战争,实际上也经过了天皇精心的谋划与布置。裕仁天皇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谋划在中国华北的战争,于1936 年便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甚至包括如何在卢沟桥挑衅。7 月7 日的那个晚上,不过是按照剧本上演的预设剧情罢了。

对于卢沟桥事变,裕仁不仅做了完备的战前策划和准备,还极力促进了事件的扩大,他充耳不闻文武大臣为了国家利益对卢沟桥事变的阻止,也不管不顾反动者通过街头暴乱对此事的反对,完全默许了日军在华北的阴谋,甚至纵容日军的残暴罪行。只为了继承从他祖父和曾祖父那里传递下来的治国纲领——“向海外扩张”。

1.3 南京大屠杀——侵略野心的极限膨胀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残暴的屠杀行径,逾30 万中国人民丧生于日本的暴行之下。这长达六周的残暴行径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决非个别孤立的偶发事件。

裕仁首先安排了指挥官进行统一的军令指挥,任用的两人都是裕仁天皇的亲信大臣——松井石根和皇族朝香宫鸠彦亲王。松井是公认的“中国通”,熟知中国的军情和地形,同时怀有征服中国的野心。朝香宫鸠彦亲王即南京大屠杀的指挥官,在完成南京大屠杀的任务后,得到裕仁的极大赞赏。

裕仁虽没有亲自到前线,却在幕后给予了巨大支持。日本重大问题的最后决策权均操于天皇之手,南京大屠杀从部署到结束,都是在天皇的属意下进行的。而裕仁在完全清楚日军的所作所为后,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而是默许事实,甚至暗加支持。

自九一八到卢沟桥,自华北到淞沪,日本的侵略铁蹄遍及中国大地。《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充分说明,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作为日本战时最高统治者的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之间联系紧密,扮演了极为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角色。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2 天皇制得以延续的原因

1945 年8 月15 日,裕仁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向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中、苏、澳等战胜国都强烈要求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废除日本的天皇制。然而美国却不顾大多数国家的反对,要求保留天皇制,且不予追究裕仁天皇的责任。看似不正常的做法背后隐藏的是各方的心思。究其原因,皆有端倪。

2.1 日本固有的文化根基难以撼动

2.1.1 民众对天皇的宗教式崇拜

“天皇”这一称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它是中日文化融合的结果。“天皇”一词受到了中国道教思想中“天皇大帝,北辰星也”的影响③,又是日本固有的民族传统信仰“神祉崇拜”的延续。因此,日本天皇的地位无限崇高,天皇本人也成为了神的化身。此外,这种崇拜还被神化于家长制的权威之上。家长制是日本延续至今且被严格遵守的制度,受到此观念影响的日本民众对天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尊敬与仰望感,认为天皇代表着无上的权威,其相当于全日本人民的家长甚至高于“家长”的地位。在日本人的内心世界里,天皇是一种信仰,又是祖传的精神寄托。早在1943 年8 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就曾明确地指出日本国民对天皇有一种宗教式的崇拜④,如果主张废除天皇制,日本人就会为天皇而誓死战斗到底。

2.1.2 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裕仁天皇时代《大日本帝国宪法》明确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不得以任何理由褫夺天皇之皇位”“天皇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等等,可见天皇的“神位”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成为所有日本民众自觉遵守的法律约定,是扎根于日本政治与文化的精神支柱。此外,天皇是日本军队唯一的统帅,要求所有军人士兵遵从“忠实”“勇敢”“顺服”之根本精神,实质上是利用武士道精神和封建传统观念控制军队,使其绝对效忠天皇。此时,天皇已经不单是一个皇权的代表而变成了一个国家形象与力量的化身,天皇至高无上。多数日本人都深信日本与天皇不可分割,若执意要废除天皇制,可能会造成日本前所未有的社会暴乱。

2.2 美国企图为自身的政治统治提供保障

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征服了日本人的心,也为其战后进入日本做了铺垫。日本战败后,其各方面实力消耗巨大,只能全方位依赖美国支持。美国若想接管日本,首先面对的就是天皇制的问题。日本是狂热的民族,天皇制是融入民族血脉的东西,如果废除天皇制,可能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发生战争,造成大规模伤亡。为减少与日本民众的正面冲突,美国选择了更为安全的战略,即保留天皇制,这既有利于战后初期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平稳过渡,又有利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此外,英国鲜少涉及在日的利益,因此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几次劝说杜鲁门谨慎考虑废除天皇制,应尽力避免美国的巨大损失⑤。英国的怂恿无疑坚定了美国保留天皇制的决心。

2.3 为反对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二战之后,东西方天然存在的不同固有属性愈发引起两方的敌对情绪,反法西斯同盟逐渐崩溃,美苏关系恶化。为了打击苏联,美国加快了拉拢日本的脚步。苏联于1945 年4 月5 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是在对日警告苏联将加入对日战争。日本为了自保,避免苏联参战,不得不加快了与苏交往。美国对此异常警觉,认为苏联想把日本纳入共产主义的轨道。出于对战后国际局势的部署和对自身实力的考虑,美国必须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势力。如果废除天皇制,只会让这些共产主义者备受鼓舞,也似乎暗示着美国代表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世界的退让。因此,美国开始慎重考虑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拉拢日本以实现对抗苏联。

2.4 日本保皇派实力庞大

日本签订战败书后,盟军总部便开始在日本逮捕大批战犯,战胜国要求惩罚天皇、废除天皇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日本国内的保皇派开始了积极的运作。一方面请出政界元老向美国政府进言,向麦克阿瑟等人游说天皇制在日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策动一些战犯为天皇开脱战争责任,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让他们把所有罪责揽在自己身上,不至于牵连到天皇。例如东条英机,之前一口咬定裕仁犯下了滔天大罪,但在保皇派对其夫人慰问之后,他又改口揽下所有罪责,甚至对所谓的背叛天皇心存愧疚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天皇文化根深蒂固,美国为自身利益而顺应时局,迎合了日本方面的强烈要求,不仅没有治罪天皇,还将天皇制保留下来。在为美国占领日本和改造日本提供便利的同时,违背了反法西斯国家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意愿,埋下了不稳定因素。难以预测天皇制的保留是否会复活军国主义,增加日本政局的不稳定性,但可以看到的是,因为天皇制的存在,至今仍有许多日本人并没有从这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中吸取到深刻的教训,反而选择了逃避和遗忘,拒绝承担战争责任,疯狂粉饰侵略行为。例如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等行为都难以摆脱天皇制存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 当今时代的天皇制

新的《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对天皇做了以下规定:“天皇系日本国及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天皇只进行国事行为;其地位以国民总意志为依据;天皇无权参与国政;天皇行使国事须经内阁的建议及承认。”⑦自此,天皇由“神”变为了人。其地位和权力不再至高无上、万世一系,而是来自于国民,需要自下而上的授权。从前专制集权的天皇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存在,这正是战后美国对日本民主改革中最为亮眼的核心成果。

在二战之后,多个国家废除了原有的君主制,例如越南、伊朗、德国、意大利、希腊等等。日本的天皇制虽然在美国改革之后有了现代民主色彩,但在民主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平等思想愈发深入人心,日本的天皇制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

3.1 日本民众对天皇制的态度

象征天皇制不再享有过多的政治权力,其存在与否并不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因此天皇在日本民众心中似乎不复往日般重要,进而出现了很多日本民众对天皇并不在意、甚至有一些对天皇表示反感的现象(如图1)。

图1 第10 次日本民众意识调查

根据2018 年NHK 所做的民调可以看出2018 年对天皇持“尊敬”态度的达到近几十年民调的最高点,对天皇“反感”的比例达到历史新低。这体现出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好感日益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明仁天皇即将退位,民众对其在位期间的大体表现表示认可,同时对新天皇的即将上位表示关注。而从整体时代来看,民众对平成天皇的好感,明显大于昭和时代。

虽然在2018 年的民调中对天皇尊敬与好感的比重占大多数,对天皇表示“无所谓”的比重占到近些年来的最低,但不能忽略的是依然有22%的民众并不在意天皇是否存在、是否发挥作用。而且那些对天皇个人表现或魅力的肯定也并不能表示就是对天皇制本身的肯定。我们能够就此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日本民众在如今仍然对天皇怀有比较积极的态度。

3.2 日本政坛对天皇制的态度

2013 年3 月14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上带领自民党议员呼吁修改宪法,主张把天皇的地位从“国家象征”升级为“国家元首”;之后在2013 年的4月28 日举行的“主权恢复日”纪念活动中,安倍更是在典礼结束后对端坐在御座上的平成天皇高呼“天皇陛下万岁!”⑧,这显然是安倍经过精心策划的举动,主要目的是借助天皇动员国民,为修宪打下群众基础。在2016 年,终于不堪忍受安倍晋三的日本天皇决定选择提前退位,但是安倍却百般阻止,不愿就此失去这一宣传力量。2019 年德仁天皇即位时,安倍向天皇宣读贺辞后三呼“万岁”。由此可见,安倍一直在借助天皇维护自己的形象或推动相关法案,致力于重新唤醒并发扬光大这种根植于日本国民内心的天皇信仰,进而重塑国民认知,使相当数量的国民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来提高和增强安倍政权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不论是民众态度还是政治需要,日本的天皇依然被需求,且需求程度依然不低。我们可以认为,在当今时代以及在日后的较长时间里,如果日本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天皇制度或许会继续稳定存在。加之如今德仁天皇即位,雅子皇后等皇室成员热度不减,民众对日本天皇的关注度和好感可能会继续上升。

4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性。在20 世纪前半叶,天皇制鼎盛,裕仁天皇谋划了侵略中国的阴谋,暴行肆虐,惨无人道;在20 世纪后半叶,二战结束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但美国介入日本后进行民主改造,象征天皇制削弱了天皇的大部分权力;到21 世纪,天皇已变为了日本的一种文化象征,民众对天皇制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地看待。至此,不过百年,时移俗易,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民主的开化,更是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不息向前。

注释

①[美]戴维·贝尔加米尼.日本天皇的阴谋[M].张震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②晏英.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2):44-49;139-140.

③翟新.日本天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④刘金源.日本天皇制保留原因初探[J].日本研究,1995(4): 14-19.

⑤[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胜利与悲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⑥翟新.日本天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⑦刘银亮.现代日本社会[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⑧蔡一麟.日本天皇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日本天皇仁天皇阴谋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立皇嗣
退位开始
“真诚关系”
峡谷阴谋
新西兰歌剧院首演吉尔伯特与萨利文歌剧《日本天皇》
赵高的阴谋
日本天皇访越
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