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母题,聚焦立德树人

2020-09-09 07:28高星云
美文 2020年18期
关键词:母题高考作文作文题

高星云

2020年高考作文共 11道题,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5 道,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全国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各命制1道。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核心母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11道作文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度融合。详见下表:

2020年高考作文主题与核心素养对接表

11道作文题无论是材料内容还是任务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都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人类,着眼个体和人类长足发展。而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哲理思辨、科技信息、青年成长五大核心母题贯穿始终,与核心素养叠加考查,下面分题析之。

核心母题之一:传统文化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让考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地名,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这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2020年全国I卷与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均对接“传统文化”这一母题。

全国I卷作文“历史人物评说”,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二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考生的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而这个“最”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材料中鲍叔甘居管仲之下,管仲虽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却能任用管仲,而管仲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这其中暗含命题人对三个人物的肯定和认可,考生不可违背这一价值判断,但在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的方向上则可以见仁见智。比如齐桓公志存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考生应紧密结合材料,从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出其蕴涵的品质和格局,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會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交流意识和文体意识。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应以材料蕴涵人物品格和历史意义,观照现实人生。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知人容人,立身之本》《高风亮节的鲍叔》《知才荐能显大义》《管仲之贤,恪尽职守》。

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以情境化任务驱动型半命题式的形式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以“地名”为切入点,既可全面考查考生对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也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书本与实践之中,将考生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不同层面的解读焕发而出,各展所长,可以达到较好的区分功能。

本题通过创设“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的真实情境,请你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直接对接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要用文化视角、历史视角看待地名,看待其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增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本题要求考生是作为电视台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某一个地名,因此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自己作为主持人对地名的思考,体现与观众的交流、分享。考生还需要明确主持词的几大要素和一般格式,要有开场白,且开场白一定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有交流意识,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表述要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有结束语,才算画上完美的句号。对于主办单位的祝愿也是必要的。感谢之余,说一些可人温婉的话语,拉近所有人的距离之外,也让人对整个活动留下深深的回味。可供参考的立意有:《带你走近三亚》《带你走近亚龙湾》《带你走近南湾猴岛》。

另外,天津卷的作文题“中国面孔”,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也有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命题人希望借此来引导考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核心母题之二: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优良品格,是激励民族奋发图强,国家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关涉时代精神的作文题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都紧扣时代发展和国家时政,以更高的姿态、更宽广的视野解读中国的发展,关联时代、国家、民族命运的走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种大格局、大情怀,很好地彰显了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功能,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的“新课标”精神。因此,这类题目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命题者青睐,而如何在宏大背景下展现自我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是写作这类题目的重点和难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时代焦点,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其影响都是极其广泛和深刻的。高考作文以此命题,可谓顺理成章。全国Ⅱ卷与天津卷,分别聚焦抗疫重大事件,弘扬时代精神。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命题沿用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中外诗文入题,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自身的发展,培养青年人积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引用先贤墨子的言论、英国诗人的诗句还是中外抗疫物资的捐赠留言,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本次命题要求学生写作演讲稿,要特别注意演讲稿的面向对象,注意此次演讲的场合,即“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有明显的指向性,此外也需要凸显演讲稿的“针对性、鼓动性、通俗性和条理性”。

面对这样的命题,考生可以从全球大视野着手,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谈自己的思考。比如:面对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事件,每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青年只有团结合作、并肩向前,才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及共同的利益;全球抗疫的使命和责任呼唤我们,必须有效开展国际合作,携手同行。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心手相连,共筑未来》等。

天津卷要求考生书写抗疫背景下的各种 “中国面孔”。命题精心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抗疫工作者和快递小哥作代表,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等角度,立足时代精神,要求考生写出“2020年春天”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要写好此题,一是需要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二是要结合时代语境,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在命题所设置的“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一暗示上,探究2020年的春天涌现出的“面孔”在外在和内在、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与旧面孔的不同之处,从而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中国精神。如果考生能从中国14亿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国面孔的角度去理解,考生就能把自己摆进去、代入进去,这样,文章写起来会更加真实。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你逆行的身影便是“中国面孔”》《时代青年,中国名片》《逆行中的英雄,微光中的天使》《描中国面孔 绘中国精神》等等。

此外,上海卷的作文题是:“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虽然没有直接点明疫情,但是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在疫情中发挥出的巨大能动性。北京卷的微作文题,要求为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些作文都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礼赞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核心母题之三:哲理思辨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已走出主题阐释型作文的套路,走向理性和思辨,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时,高考作文在逐步推崇“实用主义”,迫切地要求考生积极关注现实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用主客观、现象与本质、内外因、感性与理性、因果关系、全面与片面等哲学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立意角度多元,让学生去比较、权衡、选择、决断、交换意见的哲理思辨型题目也成为今年高考作文考查的主流。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关系问题。题目引导考生既要从不同层面感知抗疫过程中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社会各行业团结协作、广大民众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又要求考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正确看待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关系问题,通过呈现真实问题情境,借助任务驱动、增强哲理思辨等手段,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来联想能够体现“距离与联系”关系的具体事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来使立意丰盈而深刻——疫情使空间的距离变得遥远,而心间的联系却更为紧密。可供参考的立意有:《隔离不隔爱》《千里与“一米”,温情和力量》《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距离相隔,更见真情》等等。

上海卷要求就“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大气深刻,能考出学生的经典文化积淀和逻辑思维品质。题干是一个问句,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具有思辨性。考生可以从三方面立意:一是肯定,选择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无能为力的;二是否定,认为人对某些事物的发展进程确实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地震、台风等,但人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三是不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讨论针对的是哪些对象、处在何种时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在什么情境中,是无能为力的或者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论述时可以联系当下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例如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突然暴发的洪水等灾难,如何对待突发事件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在论证观点时不能流于非此即彼的片面、偏激,也不宜落入亦此亦彼的中庸、浅薄,仅仅找一些典型事例、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而是要思考如何结合多种影响因素,从而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全面、合乎逻辑。可供参考的立意有:《直面惨淡人生,改變不幸命运》《面对磨难,勇敢作为》《积极有为才能迎来转机》《因势利导,定有转机》等等。

此外,江苏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同声相应也非常注重哲理思辨的考查,大数据时代总是给我们相同的信息,相近的环境,那么这种同化与塑造是不是就一定是好的呢?这需要考生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方方面面作出审慎思辨的回答。

核心母题之四:科技信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高考改革的特殊背景,决定今年的高考作文,除了积极反映时代主题,紧扣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还要重点关注科技信息的力量。2020年6月23日,北斗3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这一最为前沿的科技信息很快被选入半个月后的北京卷作文中。此时离高考只有两周时间,材料之新让人出乎意料。

北京卷的第一道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加话题的命题样式,要求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主题进行写作,并且只能写议论文,这是一个典型任务的限制。话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考生写作方向的一个引导,话题隐喻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思维的起点是单颗卫星和全部卫星的关系,思维的落点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每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从给出的材料看,应该是让考生结合科技信息谈一种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就作文选材来讲,北斗组网是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研发建设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事件,既有科技意义,更有战略意义,如此取材,旨在引导考生关注重大时事,激发科技自信力。结合当下“疫情”这一热点话题,不难联想到抗击疫情期间,每一个人都是取得这场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都具有责任和使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要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作用,形成合力以取得胜利;每一个部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区等,都要各负其责,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只有把个体纳入到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试题重在启发考生思考个人如何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命题思路,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培养。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以“小我”成长助推“大我”发展》《灿烂星空,我是耀眼一颗》《做一颗严丝合缝的“螺丝钉”》。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题要求“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试题不仅提供了真实情境“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规定了思维原点:“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命题立足当下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考生以点带面,选择一条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信息展开写作,可以写亲人发来的包含防疫抗疫的拜年短信,可以写社区微信群的紧急通知,可以写医护人员接到的支援武汉的短信,可以写复课后突然接到紧急停课、开展居家学习的官方信息,可以写下单时在备注栏留下感谢快递小哥并提醒其注意防护的暖心信息,还可以写核酸检测报告呈现阴性的信息。只要考生稍加思索和选择,就能快速确定“一条信息”的具体所指和主题立意。题目引导考生从小切口进入,快速筛选和明辨信息,或许这条信息在别人看来很小甚至毫不重要,但是对考生来说却至关重要。必须注意的是,与第一题明确要求写议论文不同,第二题要求写记叙文。在你曾经接触过的信息中,挑一条你感受最深的信息,在生动的记叙中,适当渗透感悟,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一条群发抗疫消息饱含深切的爱》《父亲节的温暖问候》《一条发给世卫组织的中国短信》等。

核心母题之五:青年成长

近年来,“青年成长”常常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而且与时代、社会、国家、世界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引导考生在宏大叙事中,建构自己的青年立场。2020年,“青年成长”同样成为高考作文的核心母题,最突出的是全国Ⅲ卷的“为自己画好像”与浙江卷的“人生坐标和现实落差”。

全国Ⅲ卷作文题设置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任务情境,信件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必须紧扣“如何画好”的问题解决展开。题干提示有“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主体内容可以针对以上提示有选择地回答。针对审视自我时,“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镜子”:要把自我与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找到方向,在比较中得到方法;同时,这面“镜子”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群像,还可以是自然之物等;之后要明确,审视自我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一地,要在成长中点滴修正、逐步完善。题目规定了必须要写书信,即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书信体格式;“毕业前”也提醒考生不能随意选择写信人身份,而只能以高三毕业的学生,并且应该是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本校高三学生,即“我”来写。同时,所写的信要针对“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象限定性很强,要求以学长身份“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富有亲切交流性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真诚亲切地与学弟学妹交流,要学会拉近与收信人的距离,有现场感和情境意识。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最后,要借助文字以毕业生的身份与新入学者进行交流,可以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也可以是同为学习者的提醒等。考生可以就个人经历,畅谈自己的感悟;也可以结合个人认知,发表见解;还可以寄语新一代,书写殷殷真情。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任务部分规定情境、主题和文体,旨在培养考生的分享意识和无私情怀,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可供参考的立意有:《鲜衣怒马  报效国家》  《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寻十方明镜  绘真我画像——写给高一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

浙江卷作文题“人生坐标和现实落差”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概念,提出的“落差或错位”也更接地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結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考生可以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生坐标和期望如何;家庭对自己有什么预期,社会赋予自己什么角色;两者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落差或错位;自己该如何看待或解决这些落差或错位等。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内容要求考生在阐述个人的定位与期望时,必须要将其放在家庭、社会这个背景下,正确面对两者之间产生“落差或错位”的现象,从而去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这也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宗旨。“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暗示文体选择是自由的:“体验”,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思考”,考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当然,考生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抒情散文,抒写自己的个人成长感悟。可供参考的立意有:《正视落差,扬长避短》《无惧人生变化,笑对错位落差》等。

2020年的11道作文题,或聚焦古人言行,或关注社会现状,或面向未来发展。从战国时期公子纠、公子小白和管仲、鲍叔牙的政治交锋与合作,到今天的抗疫故事,再从中国北斗、中国面孔到人生坐标、事物发展等现代话题,高考作文越来越能考察一个学生对历史、现实以及未来,对文化、对时政、对人生等的认知和思考。从作文的写作类型看,不再是传统议论文一统天下,而是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书信等众体皆备,加上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层层设置,使高考作文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1:作文方向预测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伴随着部编新教材的推广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实,对于未来的考生而言,语文学习更要立足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时代变化共鸣共振。考生不仅要关注经典党史经典人物,更要关注时代议题,并能够建立和传统文化的链接,一手抓中国文化经典,一手抓时代焦点热点,站在时代高处眺望未来,怀着家国深情面向世界。本着高考作文的延续性,从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发掘精神内核,引导考生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依然是高考作文的主流,而传承文化、重视典籍、关注历史的理念依然会贯穿到高考作文的试题命制中;本着高考作文的实用性,实用文体的写作范围将继续扩大,从书信到演讲稿,再到发言稿、主持词抑或序言、倡议书、感谢信、推荐词和访谈录 ,高考作文始终立足于作文的“实用性功能”,用贴近考生的方式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有话可说,从而避免作文的“假大空”。所有作文的内核都会指向现实,落实核心母题,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命题理念,“既要着眼于历史的溯源,又着眼于问题的现实呈现”,在真实的情境中,加强考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考生学会独立思考,表达真情实感,所以那些“套话”“假话”大可不必出现,需要的是青春的积极的表达。而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好核心母题的积累与训练,依然是我们提升高考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门。

第一,收集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材。针对18个基本要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我们要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热点素材、名人名言警句等,为写作积累素材。

第二,对接高考命题,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按照既定的顺序,将18个基本要点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接。如2020年北京卷和江苏卷的作文题不约而同考查了信息意识。我们通过研究高考作文题,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研究高考作文范本,精選5到10篇考场高分作文,将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比对,学习行文时如何凸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保证扣题严谨。

第四,回归语文教材,扎扎实实学课本。教材是命题的依据,2020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这个材料直接取材于《文章写作与修改》P71的“例文借鉴”,并对接《语文必修3》表达交流部分“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我们在备战2021年高考作文复习时不要舍“本”逐“末”,要关注高中语文课本。

随着时代的脉动和变化,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会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和引导教学,语文学科的特征是“文以载道”“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高考作文永远是核心母题与立德树人的叠加考查。写作教学只有自觉地培养学生评价过去、体验现在、向往未来的能力,才能使考生在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中学会独立思考,表达真情实感。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和命题理念的变化,让我们对202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充满了期待,让我们在交际语境与应用写作中拭目以待!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作文母题教学深度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9BJC054)

猜你喜欢
母题高考作文作文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教学中的母题研究介绍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跨年,爱的母题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论萧红童年母题中的死亡叙事
突厥语民族灵魂外寄母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