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乔艳,邓陈亮,潘小非,杨安容
1.成都体育学院体操学院,四川成都市 610041;2.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市 610054;3.安顺大洋实验学校体育教研组,贵州安顺市561000
感觉统合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yres 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于1972 年首先系统地提出的一套理论[1]。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SID)主要指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以及视听觉语言等多个方面出现障碍[2]。儿童SID 后,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有效结合,身体无法协调运作[3];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疾病形成并最终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儿童SID 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失去控制和组合身体各器官的能力,这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延缓其社会化的进程[4]。
城市化导致孩子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加之家长过分保护使孩子接受的运动刺激和感觉刺激减少。SID发病率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为重度SID[5]。3~6 岁是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关键时期,SID 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语言能力及学业成绩,从而导致儿童行为问题;SID 儿童即便智力正常,智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6-7]。目前,SID 运动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行为和发育障碍的儿童。
体操运动是一种身体的操练,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作有围绕失状轴、垂直轴、额状轴转动的,有直立的、倒立的、滚翻的,有悬垂的、摆动的,有静止的、移动的,有静力性的、动力性的,有空中的、地面的,等[8]。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状况,利用体操运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制定相对应的训练计划。长期进行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增强人体的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灵敏程度,塑造健美形体,有效发展灵敏、协调、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9];可以有效提高克服障碍、增强自信等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开发,提高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练习以达到平衡发展和矫正某些畸形的目的[10]。基于体操动作的游戏疗法能够提高SID 幼儿的学习动机和行动,帮助这类孩子更有信心面对各种学习挑战,从而明显提高其感觉统合能力[11-12]。幼儿体操训练显著提高闭眼平衡能力、动作反应时、全身控制力、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能够有效增强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增强关节的灵活度,提高幼儿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速度素质[13-15]。
本研究拟通过对SID 幼儿进行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干预,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分析幼儿SID的变化。
2018 年3 月至6 月,采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调查成都优贝乐国际儿童教育中心(郫都校区)3~6岁幼儿的家长。共发放43 份量表。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88.4%。
纳入标准:①3~6 岁;②通过健康体检和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填写;③符合SID 行为表现,即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触觉过分敏感或迟钝、本体感觉失调、视听觉感不良、动作协调不良等表现[16];④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标准分得分<40 分;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17]。
排除标准[16]:①伴有脏器功能障碍;②癫痫、严重精神障碍、双向情感障碍、品行障碍、广泛发育障碍、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③明显的肢体损伤或运动障碍;④近半年内有严重外伤和手术史;⑤父母拒绝参与;⑥有冲动行为及毁物伤人行为;⑦正在采用药物治疗;⑧智商<80。
根据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原始分与标准分转换量表进行原始分和标准分的转换与统计分析,综合研究需要,最终纳入SID 幼儿27 例,其中男性11 例,女性16 例;3~4 岁6 例,4~5 岁8 例,5~6 岁13 例;患病率为71.1%。其中,前庭功能轻度失调21 例,患病率55.3%,重度失调6例,患病率15.8%;触觉防御20例,患病率52.6%,过度防御7 例,患病率为18.4%;本体感觉轻度失调17例,患病率44.7%,重度失调10例,患病率26.3%。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儿分为对照组(n=14)和实验组(n=13)。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幼儿退出。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本研究经成都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1实验干预
实验前,实验人员及该中心部分教师参加小组讨论,以了解在实验阶段的练习内容,记录与幼儿和家长的访谈、注意事项等。所有幼儿及家属在干预前均接受健康宣教,告知改善训练的重要性[18]。实验组在专业实验人员指导下进行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每次60 min,包括练习过程中的间歇性休息及10 min 的热身和放松,每周3 次,共16 周。基本动作教学主要采用示范讲解法、完整与分解法、反复练习法、个别纠正法、正误对比法、保护与帮助法、游戏比赛法等方法进行[19]。对照组不进行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干预。
根据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对象手脚笨拙、身体很不协调、过度紧张、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方向感不强、不合群等SID 症状,选择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内容:平衡类(单足闭眼站立、燕式平衡、平衡木)、滚翻类(前滚翻、后滚翻)、翻腾类(侧手翻)、支撑类(跳马游戏)、倒立类(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跳转类(原地跳转180°、360°)、蹦床(蹦床团身跳)等[20-23]。前6 周为动作学习期,后10 周为强化期。学习期每个动作单独练习,强化期创编成套动作进行挑战性练习(如原地跳转360°-前滚翻-肩肘倒立-后滚翻-燕式平衡-单足闭眼站立-走平衡木-侧手翻-蹦床团身跳-跳马游戏-结束造型)。实验结束,实验组每个幼儿基本达到能够完成练习的相关体操动作。
对普通锻炼者来说,最大心率的60%~85%是合适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按照人们普遍采用的220-年龄所得值为最大心率[24]。因此,受试幼儿心率参照(220-年龄)×(60%~85%)监测每次的练习强度,每次练习结束由实验人员即刻计数幼儿桡动脉脉搏1 min,如心率不在该范围的幼儿会适当降低或增加练习强度[25-26]。在整个实验期,与幼儿家长保持交流沟通,每隔4 周由实验人员进行电话回访或面谈记录他们的生活情况,确保两组受试者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自由运动、饮食习惯等),不进行其他形式有规律的体育运动[27-28]。在实验人员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规范的操作以及中心教师、幼儿家长的支持和监督下,确保实验干预的准确性。
1.2.2SID测评
Ayres[29]对SID 的每一亚型编制了检核表,以评定儿童SID 的严重程度。郑信雄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和Ayres 的研究成果将几种综合症状检核表综合起来,编制成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广泛施测后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0-31]。此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分为前庭功能失调、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失调、学习能力不足、大年龄的特殊问题五大项[32],评分选用按年龄转换的标准T 分。目前大量研究均已证实此表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因研究对象是3~6 岁幼儿,故学习能力不足、大年龄的特殊问题两大项共11个问题不涉及。
干预前和干预后,将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分别发给两组的家长,家长根据儿童最近1 个月的情况认真填写[33]。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T,T≥40 分为正常,30 <~<40 分为有轻度失调,≤30 分为有严重失调[34]。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干预前两组前庭功能失调、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失调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前庭功能失调、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失调没有得到改善,且存在加重的现象,实验组分别有6 例、5 例、4例恢复正常水平,3 例、1 例、1 例由重度失调恢复到轻度水平;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4。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前庭功能失调程度评定结果(n)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触觉防御程度评定结果(n)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本体感觉失调程度评定结果(n)
干预前,两组前庭功能失调、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失调测试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评分均无改变(P>0.05),实验组显著提高(P<0.001),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5~表7。
表5 两组干预前后前庭功能失调测试评分比较
表6 两组干预前后触觉防御测试评分比较
表7 两组干预前后本体感觉失调测试评分比较
运动是预防和改善幼儿或儿童SID 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缺乏不同运动处方对SID 影响的报道[35-36]。关于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在幼儿SID 中的作用,目前的认识和研究也非常有限。
前庭功能失调是指前庭功能的失衡状态,包括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和前庭功能过激等,临床常见眩晕、头晕和平衡失调。目前,由于选择的练习内容、频率和时间不同,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对前庭功能失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Maiko 等[37]发现,闭眼单腿站立训练能够增强下肢力量、促进眼动练习和预防跌倒。Alsubaie 等[38]发现,静态站立平衡(包括视觉、姿态和头部运动组合练习)可以作为锻炼平衡感强度的重要指标。Gehan[39]发现,平衡木训练能够促进小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高效发展,提高其身体灵活性、平衡性和速度肌力,提高学生的前庭功能水平。还有研究认为[40-41],滚翻类运动常作为幼儿素质和游戏练习的内容,是幼儿改善运动范围和身体素质的常用技术,能够提高幼儿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和控制力。
本研究结果间接证实了前面的相关研究结论,同时进一步证明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幼儿的前庭系统功能。所选择的闭眼单足站立、燕式平衡、走平衡木、前滚翻、后滚翻等练习有针对性地改善了幼儿前庭功能失调问题。
闭眼单足站立要求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在单脚支撑面上的时间。即使闭眼情况下眼球也会参与运动,帮助协调身体保持单脚站立姿势。长期练习可以促进前庭系统和腿部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信息输入,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42]。
燕式平衡需要头颈、核心、腰腹及下肢力量的协调控制,后仰抬头的动作能够促进前半规管刺激前庭系统,静平衡又可以通过椭圆囊和球囊刺激前庭系统,使身体能在不稳定的静态条件下,通过调节身体重心克服不稳定因素,促进幼儿耳石器、半规管和椭圆囊及球囊的作用,提高平衡能力,改善前庭系统的功能[43]。
走平衡木时要防止身体重心左右晃动,保持身体的协调、平衡和稳定,这会调动后半规管的调节作用。
前后滚翻运动主要围绕横轴进行,要求幼儿的重心、头、眼、颈、背、腰、腹、四肢、躯干互相协作完成动作,这会调动双侧外半规管刺激前庭系统,帮助幼儿提高注意力和预防眼震、晕眩,经常练习可以发展幼儿的平衡、灵敏、协调等能力,锻炼幼儿的前庭和小脑的平衡功能,改善幼儿视敏度和运动错觉性眩晕,提高幼儿的前庭功能[44-45]。这些动作的共同作用,有效改善了幼儿的前庭系统功能。
触觉防御是指对于无害的触觉刺激有嫌恶或避免的行为,即触觉过度敏感。目前,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对幼儿触觉防御的相关研究不多,但人们对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持肯定观点,即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可以克服幼儿胆小、害羞、不安、不自信等触觉防御过度问题。有证据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女童的触觉防御水平高于男童,而触觉防御和发育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适宜的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触觉防御过度问题[46-47]。
本研究中,蹦床和跳马游戏等动作能够对孩子的触觉系统产生良性刺激,改变幼儿对陌生环境恐惧、哭泣、过度紧张、缺乏自信和消极退缩等行为,改善触觉防御过度的现象。Giagazoglou等[48]认为,蹦床的弹动和触网会产生速度刺激和脚底触觉刺激,对触觉防御过度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脚底感觉、大脑稳定有积极的影响。跳马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是在伙伴协作下完成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弹跳能力和克服心理恐惧,而且能够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49]。
蹦床和跳马游戏时,幼儿在腾空过程中可以感觉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失重的刺激,体会小腿、踝关节、大腿、髋部、腰腹部、背部、上肢的协调配合,以及身体各关节和肌肉需要具有快速团身与挺身的能力。同时,以游戏的锻炼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轻松愉快地参与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大脑需要协调身体动作,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地跳起来,感受腾空的刺激;身体不断触碰床网和“人马”或物体,通过皮肤、眼睛等通道输入到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做出正确的反应,长时间可以形成稳定的记忆,促进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认知,做出正确的应对,从而提高幼儿的触觉系统功能。
本体感觉失调是指大脑难以感知身体各部位所在位置与运动方向[50]。Mousavi-Khatir 等[51]发现,10 min静态屈曲可导致颈椎本体感觉及前馈控制的改变。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本体感觉失调改善优于对照组。本研究所选择的侧手翻、肩肘倒立和原地跳转等动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改善幼儿的本体感觉功能。侧手翻练习要求两手、两脚四个支撑点依次落地,倒立时,顶肩、紧腰、展髋,可以发展幼儿上肢力量和倒立时的本体感觉[52]。肩肘倒立要求上体后倒、举腿、翻臀、伸腿、展髋、挺直身体、夹肘撑腰,对幼儿肩、颈、背部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的位置感、控制和平衡有很好的作用[53]。原地跳转180°或360°需要全身协调配合,对幼儿的平衡能力、下肢弹跳能力和空中本体感觉有促进作用。
针对本体感觉失调表现的幼儿进行长期翻腾类、倒立类、跳转类体操动作练习,能够使幼儿身体在进行伸展、蹬(推)地、腾空、肌肉收缩、骨骼关节间压缩时产生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引起肢体、肩颈背、躯干、脚底等部位肌肉组织的拉伸和本体感受器传入的改变,促进高度复杂的本体感觉系统为相关活动提供神经肌肉控制,从而控制好身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力度、位置、姿势以及躯体的协调,有效地改善幼儿本体感觉失调[54]。
综上所述,经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幼儿SID。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SID 表现,而改善孩子SID最好的阶段就是幼儿时期。为有效改善幼儿SID,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推广和实施幼儿体操运动,发挥幼儿体操运动的锻炼价值;应加强与感觉统合训练培训机构、体育器材公司的有效合作,丰富和开发更多感觉统合的训练手段、方法和体操器械,使幼儿能够更有效进行锻炼。同时教师应丰富体操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吸引更多孩子爱上体操运动;家长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接受相应的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