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宁 张秋玲 张彬福 王芯欣 李 萍
2020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接连颁发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等一系列课程文件, 正式确立了未来5 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测评体系——一体四层四翼。 21 世纪初,国家开启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全面育人体系的深度探索。 此次探索旨在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体系。 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特别强调了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1]。 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15 年,按照促进公平、科学选材,逐步推进,全面落实的基本原则, 设计中的高考评价理念开始接轨新一轮高考机制,并初步提出了 “一体四层四翼” 的科学评价体系。 2017 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开始组织研发 “一体四层四翼” 的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2018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 “2017 课程标准”),为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 “教-学-评” 一体化提供了充分的政策、舆论、导向等各方面的物质准备。 2019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 “一体四层四翼” 的高考评价体系。
“一体四层四翼” 的高考评价体系的确立,为我国未来5 年高考机制建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立体结构。 所谓 “一体”,是指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 的高考评价体系,它是高考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 的问题;所谓 “四层” 是指考查的四层内容,具体包括学科必备知识、学科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了 “考什么” 的问题;所谓 “四翼”,是指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它是考查内容在高考试卷上的直观体现,回答 “怎么考” 的问题[3]。 这 “一体”“四层”“四翼” 三个要素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构成此次高考机制的立体结构。
在2014 年率先成为高中教育改革试点区后,上海、浙江两省市在2017 年迎来了它们的新高考改革元年,2017 年两省市的语文试卷中就已经显现出高考评价体系中“一体” 的三个导向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立德树人” 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其中,“德” 之内涵是丰富多维的:“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4]2017 年-2019 年高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出 “德” 之浸润,如全国卷 I 的写作试题——2017 年的 “中国关键词”、2018 年的世纪宝宝与 “新世纪同成长”,2019 年的 “热爱劳动”。 各省的自主命题也多围绕 “爱国”“励志”“实干” 等 “德” 之内涵,借助试题对高中生进行价值的引领,启发高中生对 “德” 的涵义进行深度阐述与反思, 如北京卷2017 年的 “说纽带” 和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 “新时代新青年” 和 “绿水青山图”、2019 年的“文明的韧性” 和 “2019 年的色彩”,以及 2020 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用” 和 “一条信息”,分别围绕“爱国” 的不同形式、“励志” 的不同角度、“中华文化”以及 “社会与个人” 等的不同视角设计命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选拨性考试的高考,需要依据高校选才标准和学科课程标准, 注重考查学生的高层级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作为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核心科目, 势必要服务于各高校新的选才标准。 首先,2017 年-2020 年间仍处于高考制度的过渡期,全国8 套试卷,既有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全国卷,也允许有条件、有能力的(北京、天津)地区及高考试点省份(上海、浙江)等自主命题。 这样的设计, 综合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带来的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差异而造成的教育失衡情况, 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机遇。 其次,2017 年-2020 年的语文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的发展。 如,全国三套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均设置了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试题,要求学生针对论述类文本的论证逻辑进行识别和分析;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试题中,均设置了 “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要求学生就一组材料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和识别。 这些试题设计均体现出新时代高校选材对具有高层次能力的人才的呼唤。
长期以来,高考被视为教学的 “指挥棒” 是现实的存在。 高考的每一次微调都能在高中教学中击起一股急浪, 也势必能有力地带动高中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 例如,2016 年以前,由于试卷中未设置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教学时,近95%的教师都将此类问题的课文跳过不讲。 事实上,在信息化高度整合与发展的社会中,实用类文本是生活中的常见、常用文本, 是一个人获取相关信息以处理并解决成人社会真实问题的阅读对象。 自2017 年开始,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统整为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 实用类文本才再次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必教,导向教学的 “指挥棒” 功能又一次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向全面发展回归。
2020 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高考综合改革的评价理念搭建了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四个层面的考查内容, 且从四个层面论述了四项内容之间的关系[5]。 四层,意味着这四项考查内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进阶关系(见图1)。 必备知识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获得的基本事实、概念、思维方法和基本原理等组成的知识体系[6],它为关键能力提供了认知操作的概念、术语和规则。 关键能力是基于必备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进行的新组合、根据问题进行思路的创设和规范的组建。 学科素养是在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持下, 基于学科知识和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7]。 核心价值始终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凸显核心价值的重要地位[8]。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基于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的内化结果,在掌握了必备知识、提升了关键能力、养成了学科素养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文化核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依托于知识、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将服务于价值理念。
图1 语文学科“四层”目标
任何一个学科均是由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价值体现必须通过学科独特的知识体系予以实现,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目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还没有建构出独属于这门学科的知识架构, 且它的知识来源涵盖了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学科领域的最基本的概念、术语、规律、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如,从2017年—2020 年, 全国卷I 的小说类文学文本阅读理解就经常出现 “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效果”“叙述方式”“小说的情节安排” 等有关小说文体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这充分展示出命题者对学生是否积累了小说本体知识的重视。
关键能力是基于必备知识形成的能有或无意识自主运用特定学科解决新问题的核心认知经验。 它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科能力,具体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9]。 作为工具性的语文学科,其关键能力体现在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等知识获取能力方面;作为锤炼思维与逻辑运作的语言学科,其关键能力还需要体现在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科学表达、创新能力等方面。 2019 年天津卷第14 题第(2)问就是一道典型的考关键能力的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2019 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4 题)
作答此题,首先,学生需要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远”“夕”“寂寞”“滋漫”;其次,学生需要想像 “寂寞”“滋漫” 这两个富含表现力的抽象形容词和动词描绘出来的直观景色;再次,学生需要调动头脑中的词汇积累,概括 “山色” 和 “江光” 营造出的诗歌意境。 综合起来, 考查的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解决考试语境中的诗歌解读能力。
内化就是学生个体运用知识与经验形成自我认知结构的过程,是知识转换为能力、能力转换为素养的过程。 语文学科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根据特定情境,综合、灵活地运用积累和建构的必备语言知识、语文能力,遵循社会伦理,正确、合理解决新问题的素养。学科素养包括 “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 3 个一级指标和9 个二级指标[10]。 2019 年浙江卷第6 题第 2 小题,要求学生从 “为老百姓办实事” 的角度评价 “红色议事厅” 的工作机制。
6. 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 分)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个字。(4 分)
(2019 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6 题)
此题考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 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多学科素养,包括根据指定要求,对文本材料进行准确定位、筛选和转译的信息提取能力;从特定的角度,针对材料进行收集、筛选、有目的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围绕某一方面形成自己观点并予以评价的能力;依据具体的语境形成思想内容的思维能力; 选择适当语言及正确的表达方式输出思想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指学生能形成对于中华语言文字的认同, 能认同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能够继承国际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能正确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言语思维能力。 其中,言语思维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核心之核心。 就2017 年-2020 年的全国I 卷来看,从 2017 年的 “气候正义”、《天嚣》、“电视频道运营” 等,到 2018 年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节选)》、《赵一曼女士(节选)》、“量子通信技术” 等,到 2019年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节选)》、“文化遗产保护”、《理水》等,再到 2020 年的 “家庭伦理之孝道”、“新基建” 等,成为了传递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学习材料,都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价值理念的塑造,特别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跨文化保护的理解, 真正实现了评价作为学习 (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高考评价新理念。
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 通用性和情境的经典性[11]。 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 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 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学生在未来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语言知识、能力或素养。
第一,语文试卷中追求基础性语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试题保持稳定。 相较以往而言,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分值虽然略有压缩,其考查形式也有所变化,但从2017 年-2020 年的全国卷及绝大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试卷来看, 语言文字运用仍是不可或缺的。 与此同时,命题人在追求基础之基础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 “基础” 的命题质量。 2017 年-2020 年的全国卷 I、II、III 中在保留词汇辨析、修改病句、语段连贯等试题的基础上,2018年新添信息提取和图文转换题,“21. 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 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 个字”;2019 年新增概括性试题,“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 2020 年延续概念性试题,如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 个字”。 阅读心理学研究发现,对语言文字的精确使用(词语辨析、修改病句)、对语言文字的连贯性(逻辑衔接、内容衔接)以及对文段的概括等试题,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力重要的预测因素。 可见,高考最能表现语言文字运用基础性的试题, 充分体现了新高考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提升命题质量,考查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
第二,名句名篇默写充分体现出语文考查的基础性。 2017 年-2019 年全国卷中的名篇名句默写题多采用情境式的填写方式,除了注重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之外,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基础上的运用和传承。 2019 年全国卷I 名句名篇默写中的 “《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一题,已不是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再认能力,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学生对《逍遥游》中角色心理状态的理解。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则考查学生对《渔家傲》思想内容的理解。
2020 年, 全国卷I 则对诗句的默写做了更多的突破。 如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 该诗句的默写要求学生根据《青衫泪》,回忆起《琵琶行》里面的有关诗句。
第三, 阅读理解板块里保持了语文关键能力的基础性考查。 2017 年以来我国语文高考试卷逐步取消了选考题型, 要求学生必须同时作答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2019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又在颁布的“考试说明/大纲” 中调整了范例的顺序,重新理顺了论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关系。 同时,保留了信息筛选、词句/语意/文意理解等基础试题。 2020 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第1 小题为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类基础试题始终存在于不同年份命题者的视域中。
综上, 通过对2017 年至2020 年的试题分析可以发现, 在语文试卷中仍重点考查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无论是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还是学科素养方面, 基础性试题将在未来5 年内依然占有较高的赋分权重。
本轮高考改革重点强调学生基于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是由我国特定发展阶段、时代要求及人才储备现状决定的。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 实践性学科,综合性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合理组织、整体调动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 应对复杂问题情境和问题的能力[12]。 综合性是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规律、方法、思维,针对特定的学科、社会、生活情境进行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素养。
第一,基于阅读理解的综合性,命制了多道综合性的试题。 2018 年全国卷II 中的7-9 题是基于阅读理解的综合性命制的一道跨学科试题,就此题而言,虽然涉及到了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保障机制、图表知识等知识,但学生只要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力, 就能根据四则材料给出的基本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分析和归纳,从而选出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
7.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1 年到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8.4%。
B.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 年至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018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II·第 7 题)
第二,“读写一体” 融通考查体现出综合性的新取向。 2017 年浙江卷的第6 题要求学生描写一个场景:“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 100 字。 ”
作答此题,学生需要调动 “场景描写” 的诸多知识,知道 “第三人称”、“心理描写” 等多个学科术语或概念。 场景描写的有关知识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清晰、详实的学习要求,试题把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运用到语言运用试题的考查,较好地实现了 “读” 与 “写” 的结合,改变了语言运用类试题考查的碎片化现象。
经典阅读和写作试题整合考查,是 “读写一体”综合考查的又一类创新题型。 2019 北京卷的微写作,考查了学生对《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和《红楼梦》等经典名著的知晓程度与理解。 命题点不仅仅要求学生识记书中的重要内容/细节, 还要求学生对所选的阅读对象有较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抒写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体验。 如,2019 北京卷第 22 题的第 2 小题。
22.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 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 字。
(2019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2 题)
此题既有选择性又体现出了 “读写一体” 的语言学习规律。设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经典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 还要求能对人物形象有着透彻的理解和分析,最终能用凝练和精准的语言,依据设题要求,将人物形象和具体事例在150 字以内进行合理的表达。
应用性旨在考查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娴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的素养,或是针对某类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审辨能力。 应用性强调学生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
第一,阅读材料的选用指向更加丰富多元的当下社会生活。 新高考综合改革越来越要求学生灵活地使用知识,能将所学与当下的社会与生活问题进行有机的联系。 全国卷II 连续三年选取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如 2017 年的 “垃圾分类”、2018 年的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2019 年的 “珠港澳大桥” 等,材料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与学生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
6.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 II 卷·第 6 题)
9.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 分)
(2018 年高考语文全国 II 卷·第 9 题)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2017 年高考语文全国 II 卷·第 9 题)
第二, 语言文字运用的设题开始注重语体风格的一致性。 语言的运用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且要看说话对象的, 以往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多停留在字词纠错、语意连贯这些知识与能力点上命题,而近两年的设题开始要求考生针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如 2018 全国卷 II 的第 20 题,要求学生结合 “启事” 这一特定的应用文体,对给定的情境做语词适合语境的修改,作答要求中特别提出了 “语体风格一致” 这个考查点。
20.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 分)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2018 年高考语文全国 II 卷·第 20 题)
此题不仅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判断和辨析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还要求修改后的词语必须符合“启事” 文体的特定的语体风格。
再如2018 北京卷第17 题的第④小题, 要求学生结合 “校庆活动” 的特定场景,选用两句恰当的古诗文欢迎嘉宾的莅临。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 分)
……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8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7 题)
此题超出了常规的名句默写题, 虽然有很多诗句可用,但由于 “校庆活动” 这个情境及 “致辞” 这个任务的限定,能填入横线上的诗句就所剩无几了,此题既考虑到了考生作答的开放性, 又满足了评阅时的限制性,隐性地规范了可作答的范围。 2020 年全国II 卷要求以青年代表身份参加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并撰写演讲稿。 此题要求学生 “明确文体”,完成写作的任务。
第三, 写作试题开始走向基于真实生活的应用。 2017 年-2020 年的作文题均体现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 不断地使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性在试题中显性化。 例如全国卷 I,2017 年的 “中国关键词” 都体现出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写作素材;2018 年的 “千禧宝宝” 的 “时光瓶”;2019 年以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为题,要求学生面对 “复兴中学” 的学生撰写一篇演讲稿; 2020 年则围绕读书会, 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感悟,撰写发言稿。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I·第 22 题)
21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重质量的阶段,我国社会走向健康的常态化发展, 人民开始追求自身的幸福。 在这样一个时代,国家与社会急需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以确保经济能够高质量增长,确保社会的理想健康前行, 确保个人能享受工作和生活幸福。 创造性强调对于现实生活思考的多面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批判性和勇于构造创新性思维方式的能力。
第一,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出现了运用的创造性。 2018 年全国 II 卷的第 21 题是一个新题型。 此题是在原有仿写题型基础上的创新设计, 考查学生短时间内语言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2018 年高考语文全国II 卷·第21 题)
第二, 阅读试题命制出现了对于阅读理解的新突破。 2019 年北京卷在古诗文阅读首次采用了诗句对比的方式进行考查。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 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 试题要求学生针对诗句的主题进行对比。2020 年浙江卷同样在古诗文中进行新的突破:“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该题要求学生结合前人的点评, 对比两首诗的写法区别,并要求重点点评《送柴侍御》写法特点。
第三,写作试题命制中出现创作的创造性。 2017年-2019 年的写作题目多要求学生能够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翻、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2017 年全国卷II 写作的题干说明为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与此同时,命题也在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文体, 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生动性。 例如2019 年全国II 卷写作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发挥想象,结合特定情境,开展符合身份的写作。 2020 年北京卷要求考生结合“一条信息” 进行联想与想象,撰写一篇叙事文,结合对于信息时代的信息理解,开展想象。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 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 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 年5 月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10 月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 年9 月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 年4 月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 年9 月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II 卷·第22 题)
从2017 年-2020 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考改革已在逐渐落实与贯彻 “一体四层四翼” 的综合改革理念。 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19 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所颁布的 “一体四层四翼” 的改革理念,在未来将努力贯穿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人才选拔等环节。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未来语文高考很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第一,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选拔人才、导向教学” 的一体理念,从高考的测评框架开始,在考试评价设计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逐步落实。 试卷的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要基于测评框架,从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等各个层面贯穿三个基本理念,设定目标、 筛选内容的同时选择合适的体现目标和内容的材料进行设题。 如,设立一个综合的、独特的文化情境,要求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辨析语言文字,并通过互相协助来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所设情境本身既是一个导向教学的情境,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价值理念的场景,同时,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将有可能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凭借。
第二,需理顺语文学科中独有的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加深四层考查内容的融合,提高四翼命题的科学性和时代感。 2017 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 凝练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中的 “四层” 内容就需要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逐一的分解和落实。 语文学科所独有的体系, 必然要和其他学科形成一个统整的结构, 但又需要在这个结构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 目前的高考试卷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四层” 内容,但在四层内容的融合层面还有待进一步融通,即要加强学科素养层面问题的考查,利用核心价值带动学科素养, 进而辐射和利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考试题可以采用多层面分析,利用最新的统计技术, 对于试题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重新核算,得出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独有得分,提供给有关高校招生时参考使用。
第三,需全面落实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 四个属性,把四个属性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在技术的支持下逐一落实。 我国向来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目前的高考试题在基础性方面落实较好,在综合性、 应用性和创造性等三个属性的 “怎么考” 方面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应用和创造对应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高阶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例如,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从试题中提取出四个属性的要素,并分别进行标定和评分等。总的说来, 随着命题人员的专业化与命题技术的精进,“一体四层四翼” 的评价理念必将成为我国高考制度的一个时代转折, 高中教育的蓄水池将为我国高质量的经济建设提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性人才。